被起名“多多”的女生大概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多多益善”,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另一种是“多余的多”,不受父母怜爱,失落伴随童年。

198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农村的蒋多多是第二种。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在传统重男轻女渴望着二胎是个男孩家庭中:“多余呀”,爷爷的一句话成了蒋多多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也没想到十八年后,这个家中次女会在那年高考中引起轩然大波直到现在还时常被同村人谈起。她还得到了另一个称呼:“零分女孩”。

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父母,但可以选择的是自己的生活方式,面对世界的态度。青少年的叛逆加上自命不凡的天真让原本花季的她走上铤而走险的人生。

15年前的高考,蒋多多是怎样抉择的?15年过去了,她的人生境遇如何?

她的经历带给我们对教育制度、青少年成长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倾听她的故事。

渴望被看到的童年

蒋多多出生前,年长她2岁的姐姐都被大人教着指着妈妈的孕肚喊“弟弟”,可想而知,蒋多多的出现让家人有多失望,特别是年事以高的爷爷,听说是个女孩后午饭都落寞的没吃下。

“多多”的名字可谓简陋和随意。母亲对这个多多虽然爱惜也带着无奈,刚过满月,家人的注意力就转移到期待下一个“小弟弟”身上。

终于在蒋多多2岁这年,家里有了“小弟弟”。

年幼的蒋多多还不知道那份感觉叫“失落”,也许到她有记忆的时候,她已经熟悉了这份失落,“老大稀罕老小娇,老二中间像颗草”,村里的老话这么说。姐姐早早懂事,帮着父母做家务,照顾弟弟。对比之下蒋多多总是不够机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唯一童年间温暖的回忆是听隔壁邻居奶奶讲故事,在农闲时节,村里的老人妇女会聚在一起糊火柴盒。

邻居奶奶的口袋里总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孙悟空和唐僧的取经之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那些故事深深烙印在小小蒋多多的心里。

到了上学的年纪,姐姐对她说:一定好好学习,这样父母就不用为她操心啦。也许因为她心地单纯,不够机灵反而能够学习特别专注和认真。该做的家务,因为她在写作业也可以让姐姐去做。许多农活也可以为学习让路,蒋多多感受到学习是她的避风港。

学期末从学校带回奖状的时候,学习也成了她的奖章,是这个家里老二唯一能获得父母长辈赞赏的时候。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蒋多多获得的奖状贴了家里满满一墙。

初中的学校需要到隔壁镇上去上学,姐姐用自行车带着她。蒋多多初一上完,初中毕业的姐姐辍学了。像无数农村女孩一样,姐姐想减轻家里的负担准备外出打工,开始早早地赚钱之路。

姐姐北上打工后,蒋多多开始接过姐姐用过的自行车,自己上下学。路上没有了谈天聊地的伙伴,蒋多多开始自己编故事。各种流传在学生间的言情小说,成了最初的原型。

蒋多多的成绩依然是好的,但是她内向,不多说话,在班级里也没什么存在感。初中毕业时,大部分同学对她唯一的印象就是“成绩好”。

凭借优异的成绩,蒋多多考入南阳八中。

高中需要住校了,虽然家里经济困难,可是蒋多多成绩一直优秀,大家都说是读书的苗子。她每月初回家一次,转两趟公交,到镇上弟弟接着她,她在家住上一晚再拿着微薄的生活费回到学校。

离经叛道的青春期

高中的生活和初中是截然不同的。从小镇上一下子到了市里,同学们大多都是市里的孩子,他们的穿着、谈吐都那么不一样。蒋多多变得敏感自卑,更加不善言辞。

开学两个月,她也没有交到一个新朋友。唯一的倾诉对象是远在北京的姐姐。她在每月少得可怜的生活费里省出邮票钱不断地给姐姐写信。

住校的不愉快出现在方方面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寝室里的不和谐在最初的假面解开后开始显现出来:谁动了谁的东西,谁用了谁的毛巾,鸡毛蒜皮的小事消耗着蒋多多的心力。

学校里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本市的家境优渥、成绩优秀的学生。虽在一间教室,但他们和蒋多多仿佛存在在两个世界里。他们标准的英语发音、随手的名牌用品、能够旁征博引的广泛知识,都让蒋多多的羡慕不已。

在她的知识范围内还没有“教育不均衡”这件事,身边的人都这样:从村子里到镇上读书的女生少了一半,到了高中,整个村子里就两三个同龄人了。孤独陪伴着青春期的蒋多多,孤僻渐渐成了她的性格特点。

高二那年,利用晚自习时间,蒋多多悄悄地把心里的故事写下来。没人在乎躲在角落里的蒋多多在忙什么。故事唯一的读者是远在北京的姐姐。在姐姐的鼓励之下,蒋多多鼓足勇气向杂志社投稿。

信件寄出的那一刻,蒋多多的心神也跟着飞走了。她幻想老师带着杂志社的约稿回信找到她,幻想着同学在杂志上看到她的名字猜想着是不是她。

然而稿件投出去像石沉大海,蒋多多的成绩也出现了大幅下滑了。

成绩的下滑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她被叫到了办公室里。“农村孩子没有资格想三想四”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蒋多多心里却装满委屈和愤恨。

城里的孩子可以发展兴趣,农村的孩子就是读书机器?

这些愤恨压抑在心里,过了两个月,蒋多多收到了杂志社姗姗来迟的书信。信里委婉地提出文字没达到出版标准,又鼓励蒋多多坚持下去蒋多多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这短短的几句温暖的话。

她接着往杂志社投稿,终于有一天,她收到了文章发表确认函。她看着自己的文字被印成铅字,仿佛那里印着她闪闪发光的未来。

文章的出版在班级里引起了不小波澜,同学们第一次注意到这个沉默寡言的女生。语文课上,语文老师把她叫上台让她分享作文写作的经验,这是蒋多多第一次在这个班级有了存在感。

时间转眼来到高三,所有的同学都收敛心神开始应对高考。平时看着对成绩漫不经心的同学也开始插空看书刷题。蒋多多有文章发表的事情再也没人提起了。

人们彻底遗忘了这个被称有“文学天赋”的沉默女生,开始专心应付着一场又一场的模拟考试。

飞蛾扑火的决定

与其他同学热火朝天的备战考试不同,蒋多多走上了另一条轨迹。她已经彻底厌倦了校园生活,渴望着文章能被再次发表。

考上大学又怎么样呢?受关注的永远是那几类学生。依然是吵闹的寝室,依然是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

这些时间还不如早早写文章赚钱呢!每年春节姐姐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回家,是姐姐一年中最高光的时刻,而这一时刻也是姐姐在这个家里价值最大的一刻。

从小不受关注,成长中历经孤独,渴望被看到的蒋多多陷入了“求关注”的怪圈。在她的价值体系里,“被看到”甚至比高考更重要,比模糊遥远的未来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想参加高考了,我想当作家”,蒋多多悄悄地把这个想法告诉姐姐。姐姐听到后满脸惊讶“作家?咱们村里都没出过这号人物”。

在家人的认知里,高考是农村孩子“鲤鱼跃龙门”的唯一门路。村里每年寥寥的几个高考生,如果有能考上大学的必要敲锣打鼓的大摆宴席。

“咱没有那个命,你成绩一直这么好,还有半年时间,你要抓紧复习呀”姐姐并不理解蒋多多的决定。在她朴素的认知里,妹妹虽然文章写得不错,但是作家这种遥远又陌生的身份怎么可能是他们这种农村孩子能够得着的?

唯一的支持者消失了。

没能获得姐姐的支持,蒋多多很是失落。没几天,一股倔强从她心中升起:“村里没人做过,镇上没人做过,我就不能做吗?”,她钻进了牛角尖,开始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妄。

开春后,学校里的氛围徒然紧张,同学们的走路都变得匆忙,高考的倒计时牌立在了教学楼前。老师反复强调着:多一分就压过了几千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励志的话语在蒋多多的脑海中变成了“老生常谈”,她信奉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她混迹在各类“文学QQ群”,在里面发表者明媚哀伤的矫情文字,“我不参加高考了”这一想法越发坚定。

在QQ群里,她仿佛找到了同类人,他们年纪不同,都“怀才不遇”,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他们,文学梦让他们变得惺惺相惜。

五月份,学校放假,蒋多多回了一次家。回家的时候蒋多多模糊的向母亲表达了“不想高考”的想法,母亲气的立马拿起了扫把打她。

“我们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读到哪里去了!作家哪是我们这种人家能当的,你是被猪油蒙了心吧!”母亲又气又怒地喊着,“不参加高考,你就永远不要进这个家!”

高考日,蒋多多如期走上了考场,写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答卷。

被诱惑的人生路

如蒋多多所愿,她成名了。

高考答卷上,她没有按照常规进行答题而是在卷面上洋洋洒洒写满了对教育制度的不满。为了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她甚至用了双色笔答题。这一行为让她成为当年河南高考的“新闻人物”。

各路记者挤在她家堂屋内,人们围绕着她,让她谈谈想法。这成名的一刻,蒋多多口干舌燥。

“没什么好说的”她小声的说,自以为自己能够舌灿莲花的表达都不见了。母亲被气的倒在了病床上。这样的“成名”又和她想象的不一样。

2006年6月23日晚上,班主任通知蒋多多去学校。一路上蒋多多心里忐忑不安,学校会如何处理?会觉得蒙羞还是能有理解?同学们会说什么?

一进学校,像冲锋的船遇到了海浪,同学们自觉的避开了她。办公室里,班主任交给她一份“考试违规处理决定书”,是教育局对她挑衅试卷做出的处理决定。

在班主任不解、恨铁不成钢的目光里,这份决定书像“烫手山芋”扎着蒋多多的心。

成绩出来了,蒋多多的文综试卷被判零分。“零分女孩”的称呼伴随着她的生活,这在现实中并不是一个光彩的称呼。

与现实中大家的不理解不同,QQ群里人们称呼蒋多多为对抗教育制度的“英雄”。这个称号稍稍的安慰了蒋多多,她要的风头得到了,出了名,成了英雄。未来不更好吗?她果断的拒绝了姐姐提出让她复读的要求。

揣着500元钱,蒋多多开始外出闯荡。她和QQ群里的一位笔友合租在一起,她们豪情万丈的要用文字改变生活境遇,过上更好的生活。

很块,寒冷的现实拍醒了她们的文学梦,钱用光了,投出去的文章像落在地上的棉花,没有一丝声响。因为经济的紧张,她和笔友间也出现了矛盾。不久,她逃似地找到了姐姐。

姐姐收留了她,但不允许她只在家里搞“文学创作”,她必须学会养活自己。蒋多多开始在城市里找工作,只有高中文凭又心高气傲的她到处碰壁。直到姐姐下了最后的“通牒令”她才勉强找到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

时间往前走,人们很快忘了这个当年的“高考新闻人物”。工作后的蒋多多也很久没提笔进行文学创作了。

高中毕业三年,考上大学的同学们组织同学聚会,有人谈起蒋多多,谁也不知道她的近况。蒋多多看着班级群里聚会照片,学习好的那些同学顺利进了大学,他们变得成熟,踌躇满志。

也有和她相似的农村同学参与了聚会,他们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也一样考上了大学,也一样和城里同学一样将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而蒋多多,只能在屏幕后出神地看着他们。

如果当时她没有那么幼稚,基础知识扎实的她顺利参加高考的话,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吗?

过度的渴望关注,被“成名”的欲望诱惑着,蒋多多和顺遂的人生路擦肩而过。纵然高考制度不完美,但它仍然是目前我国选拔人才的最好机制,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最公平的形式。

“零分女孩”蒋多多的高考答卷是幼稚的她对成名的渴望,“被看见”的渴望。心智远不成熟的她没能撑起她的野心,只是给自己成长路上徒增了更多险滩。

蒋多多的境遇让人唏嘘,十七八岁她渴望着世界的认同,挣扎着寻找着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然而她并不知道,如果没有那份实力,所得的赞誉也只是一时云彩。散去,是茫茫的人生。

唯有不断的精进、心智的不断成熟,是面对生活唯一的答案。

参考文献:

1、《高考0分的“白卷英雄”:当年一时爽,余生几多殇》新闻晨报.2019-05-18

2、《与刘海峰教授谈蒋多多事件》光明网.200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