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国学的读者诸君想必都知道这样一副绝对:孙行者,祖冲之。但是我们翻阅这副对联的出处,就会发现“祖冲之”或许并非“孙行者”的最佳下联——这其实是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考题,出题者是顶级国学大师陈寅恪,而对出非“祖冲之”下联的那位学子,同时被了清华、北大、燕京录取,他最后选择了北大中文系。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燕京大学”就是北大的前身,比如《亮剑》里的赵刚,就曾就读于燕京大学而没有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燕京是燕京,北大是北大:燕京大学是英美两国教会开办的大学,创办于1919年,首任校长是司徒雷登;北京大学原先叫“京师大学堂”,始创于1898年6月,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是首任北京大学校长。

有些人弄混燕京和北大,也有其历史原因:1952年燕京大学裁撤,文科、理科、工科、法学院社会学系一分为三,并入了北大、清华和政法大学(当时叫北京政法学院),因为燕京大学的校舍都归了北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大还留着燕京的影子。

之所以絮絮叨叨讲了这一段北大和燕京的关系,就是为了避免有读者认为一个人同时被燕京和北大两所学校录取——不是一个人不能同时被多所学校录取,而是怕有人认为燕京和北大是一所学校,而评论区又解释不清楚。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先生就出了两道考题,其中一道为命题作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读者诸君一看就知道这篇作文无关政治,考察的是学子的文字功底。

陈寅恪先生出的第二道考题,就是一个三字对联:“孙行者。”

看这篇文章的读者诸君,肯定都知道下联应该是“孙行者”,当年的考生也有很多人照此回答,并且得了满分。当然,学子们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对“沙和尚”的不少,也有少数人干脆对了“猪八戒”——看来当年《西游记》的读者,也并不比现在少。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也参加了1932年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他老人家对的就是“孙行者”,而且他把一般人都会写成游记的《梦游清华园记》写成了古赋体的《梦游清华园赋》,其中几句现在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余观夫世人之所求,多止于财色权名。方其少年时,岂无畅游清华园之梦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自古而今,智者少而愚者众,何哉?因其众人畏难而退,虽有时机而自弃之,半途而废,尘埃落定,就近择易达之木而栖之,以求安稳,苟庸碌而终成愚人矣。”

“故曰:智者善恒其志,愚者善易其志。嗟乎,今之青年,值意气风发,壮志拿云之大好年华,据如此之势,无易其志而虚度光阴哉!”

钱老的入学作文如此高屋建瓴,自然也引起了诸多名校的哄抢: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等五所当时的顶级名牌大学都给他发出了入学通知书,而钱老最终还是选择了清华大学,并终成一代科学巨擘。

“祖冲之”对“孙行者”,应该是无可挑剔的绝对,但是与钱伟长同时应试的另一位学子,却对出了“胡适之”,而且也得了满分,这位学子名叫周祖谟,此公后来成了当世著名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专家。

周祖谟当时也想到了“祖冲之”,但是又觉得这样一字对一字有些太过直白,属于四平八稳的标准答案(事实也确实如此,陈寅恪给出的标准答案就是“祖冲之”),于是他另辟蹊径,答出了“胡适之”,陈寅恪先生面对这唯一的另类且精妙的下联,也是拍案叫绝:“对得好,而且寓意颇深!”

陈寅恪先生解释说:“胡”对“孙”,不仅是姓氏相对,而且“猢狲(胡孙)”合起来就是“猴”,上联和下联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陈寅恪先生认为胡适之与孙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胡适之当年正在倡导白话文运动,这种冲破旧文化束缚的抗争精神,跟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有一拼——当年让大家接受白话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除了鲁迅等少数大家,绝大多数“国学大师”都对胡适之口诛笔伐,颇有主流围攻郭德纲的风范:大家都靠佶屈聱牙的之乎者也吃饭,你偏要搞一些下里巴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白话文,不收拾你收拾谁?

陈寅恪亲自接待了周祖谟,并给他开出了优越的条件:清华大学的任何一个系,你都可以随便挑!

周祖谟很遗憾地婉拒了陈寅恪的盛情,因为他当年同时报考了清华、北大和燕京,最后还是认为北大中文系更适合自己——当时放眼天下,哪还有比“京师大学堂”国学氛围更好的学府?

“孙行者”是应该对“祖冲之”,还是应该对“胡适之”,钱伟长认为还是自己对得工整,而陈寅恪先生则认为是周祖谟对的更有新意。

三位神仙探讨国学,笔者不敢妄议,却想起了纪晓岚当年与朋友吟诗答对的趣闻:老二酉堂(书店)/大六壬馆(挂摊);经蒙并授(学堂)/糟倒俱全(客店);干湿脚气四斤丸/偏正头痛一字散(都是药店);自制川广云贵生熟地道药材(同仁堂)/揭裱唐宋元明古今名人字画(荣宝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但地名和招牌能成为趣联,许多古人和今人的名字,对起来也是妙趣横生:韩擒虎对李攀龙;俞通海对殷开山;闻一多对钱三强;张恨水对戴爱莲;穆铁柱对陈金刚;鲁迅对徐驰。

吟诗答对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文字功底,所以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都少不了这一项,但不知现在的高考,还有没有类似的题目了。

笔者远离考场多年,连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都忘了。笔者并没有考上全日制大学,所以这里要出几个上联难为一下正经科班出身的读者诸君,看看这这条上联应该如何答对:烟锁池塘柳。

读者诸君不要回答“炮镇海城楼”,因为这个下联虽然也是五行俱全,但跟上联平仄不对,还不能算是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