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作为父母,你的最大成就就是让自己成为孩子不再需要的人,帮助你的孩子学会独立生存所需的品质和生活技能。”

这句话,你们听过吗?

你们能做到吗?

癌症母亲用余生教会孩子“不再需要妈妈”

还记得几年前上了热搜的那个得了癌症的日本母亲吗?

她叫千惠,结婚前就得过乳腺癌,伴侣对她不离不弃。战胜病魔之后,在大家的祝福中结了婚,顺利生下女儿小花,一家三口过上了岁月静好的生活。

可是在小花四岁的时候,千惠的癌症复发,并扩散到了全身。

千惠比任何人都知道健康的珍贵,虽然改变了饮食方式,积极地配合治疗,却仍然赶不上癌变的速度。

她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可小花才4岁,未来的路还很长,她没办法继续陪她走下去,于是,她开始教小花做家务、做烹饪等生活技能。

“最起码我不在的时候,父女俩还能好好地生活。”千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花也有想放松偷懒的时候,可是千惠很少让步。“不行,小花,你要先做好这些才可以玩。”小花委屈得哭了。她一把抱过孩子,忍不住跟着一起哭。

虽然知道很多事情并不能着急,可她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五岁的时候,小花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千惠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作为父母,你的最大成就就是让自己成为孩子不再需要的人,帮助你的孩子学会独立生存所需的品质和生活技能。”

这一点,千惠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总觉得时间很长,孩子长得很慢,一些生活技能远没有学习成绩对我们来说更重要。于是,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等到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便很难扭转现状了。

当我们不断越俎代庖地帮助孩子做事的时候,给孩子传递出来的信息便是:“你做不好”、“你没有能力”、“你离不开我”。

无独有偶,当我们不断地批评、指责甚至否定孩子的时候,也在给孩子传递出同样的信息:“你很差劲”、“你做不好”、“你无法独立”。

无论是溺爱包办,还是苛责否定,都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自弃,严重地阻碍孩子的成长。

可是,问题在于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应该做的。

很多父母打击孩子也不自知,认为那是在指出孩子的不足,帮他变得更好。

我们如何辨别自己的行为?

我们对孩子的言行,是在赋予孩子力量、激发孩子潜能?

还是在消弱孩子的信心、阻碍孩子的发展?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做出判断。

(一)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

无论我们是以强者(要成为孩子的中心)还是受害者(不要被欺负)的心态陪伴孩子,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他无法和小朋友独立玩耍”的错觉。

有的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内向胆小,时刻陪在身边,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挨欺负,看到苗头马上挺身而出,帮助孩子解决冲突。

还有的父母本身强势,不断地引导孩子站在领导者的角色,一旦发现孩子被动了,便去干涉孩子们的活动。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失去玩耍的乐趣,并感受到挫败感。这是在削弱孩子的能量和自信。

反之,如果我们安静地坐在旁边,在安全范围之内,让孩子自己解决和小朋友间的小矛盾小冲突,即使偶尔受委屈,也能保持沉默,给孩子鼓励地目光,相信他可以独立面对。

我们的“信任”会给孩子极大的力量,增强他尝试的勇气。

同理,我们的“担忧”也能让孩子瞬间感受到,并认为自己真的不行,马上做出求助的姿态。

想一想你陪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你给孩子传递出的是什么信息?

(二)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穿不上衣服还是学不会一件事,或者是考试成绩低了,你是怎么做的?

是马上干预,帮助孩子去完成,还是相信孩子的能力,引导他去反思总结,然后自己悟出改善的方法,从而做成这件事?

比如:孩子写不好作文,被老师批评了。

这种情况下:

  1. 你是否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作文不足在哪里?如何才能将作文写好?
  2. 还是一句一句亲自教他?你不在他身边,就不让他写作文,以免写完质量不过关,耽误了时间?
  3. 或者让他写完以后给我们检查一遍,我们若是觉得不行,他就不能交上这篇作文?

想一想以上的方法当中,哪一种是赋予孩子力量?哪一种是削弱孩子的自信?

只有第一种是可以赋予孩子力量。

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找到作文中的不足,比如没有成语、没有细节描写、没有修辞手法等。然后,在以后写作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加入这些元素,慢慢地提高作文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这些进步,都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

同样的反思、总结、实践的思维模式,也可以用到其他事情上,帮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但是第二种和第三种,会给孩子这样的信息:

“你一个人写不完作文,没有我的帮助你完不成这件事。”

如果孩子写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家长再骄傲地说上一句:“你看,爸爸/妈妈厉害吧?我一辅导,你的作文就进步了!”

别在孩子面前邀功,和孩子抢功劳,没有半点益处。

不但会影响孩子对“进步”的成就感,而且也容易让孩子养成居功自傲的心态,看不到别人的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当孩子想尝试自己做事情时

当孩子有了自主意识(约两岁左右)开始,每天都会有很多想尝试的事情。

比如:

  1. 想摸一下冒着热气的水杯,看看是什么感受?
  2. 想自己用勺子吃饭。
  3. 想自己搭配衣服、选择发型。
  4. 想尝试扎耳洞、恋爱、同居……

当你看到第4项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第1项和第2项简直不算事儿?

可是,当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想不到这么远,我们会觉得面临的那件事比天还大。

比如热水。

我们会24小时时刻防范着孩子不能去碰热水,万一烫到怎么办?

可是,我们不但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让孩子觉得他一个人是危险的,他需要大人保护他的安全。——这是在弱孩子的力量和自信。

如果我们尊重孩子尝试的想法呢?

比如:我们扶好杯子,拿着孩子的小手指头,轻轻碰一下杯壁?

孩子一定会被烫到缩回去,这是保护身体的本能反应。

只尝试这一次,便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也知道了这个东西的危险性,以后会自动远离。——这是在帮孩子建立安全意识,帮助他们独立。这是赋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同理,孩子尝试自己搭配衣服、选择发型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尊重孩子的想法。至于会热了还是冷了?天气会给他答案。是否会引来异样的目光?外面的人会给他答案。

我们可以在过程中进行引导,但不是包办或者指责。如此,孩子在不断地尝试当中,才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自己,掌握各种能力。

但是有的事情,没办法让孩子轻易去尝试,比如同居。因为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提前将风险和责任告诉孩子,让他们具备理智判断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等到孩子面临这件事的时候再去培养是来不及的,它应该在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在点滴的生活琐事当中不断形成的。

育儿,应该是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突袭的事情。

通过这三个事例,你能理解到何为赋予孩子力量吗?

你能区分出自己的什么言行能削弱孩子的自信?哪些言行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吗?

如果还是难以判断,我们除了用心地感受自己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外,还可以看一看孩子听到这些话之后的表情身体动作,我们或许也能得到答案。

如果我们说完一段话,孩子的情绪更沮丧了,眼神没有光了身体缩了起来,甚至不和我们对视、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了……那么你这些话一定是在削弱孩子的能量。

如果你发现孩子越来越自卑了,那么你的教育方式一定有问题。我们不能让孩子加剧“自己很差劲”的感受,更不能让他认为自己“必须要依赖父母才能存活”。

我们要帮助孩子独立,独立到不需要我们的程度。如此,孩子在未来才有可能更加顺风顺水,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你觉得呢?

——END——

作者:皓月长歌,家庭教育讲师。走进育儿,是因家有两只神兽,希望通过学习助力成长。所写文字或有局限性,请建设性参考。关注我@皓月长歌正面管教,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