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口哈罗的一封家长信将国际教育界击成了一场“海啸”。国际学校的家长们开始大面积焦虑,这意味着孩子的压力更大了。要学习本不必学的课程,参加本不必要的考试,极大增加了孩子的升学压力。家长选择国际教育的初衷本是想让孩子躺平,现在也做不到了。
这是对自己的小孩缺乏信心,还是对昂贵的学校缺乏信心呢?
效果就不评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一个国际化学校,以提供优质教育为名,收家长几十万学费,结果却连一次中考都应付不了,这教学的质量得有多弱啊?纸糊的吗?

作为家长要知道,中考考的是国家教材,义务教育阶段课本上的那些东西。

这些教材编排,针对的群体是全国的学生,甚至包括偏远地区的娃,要求的都是一个中学生知识量的底限。

不信?那就找出本小学英文课本看看(和国际学校英文对照最容易)。一学期的知识含量,翻过来覆过去的就是How are you…

这连读国际幼儿园,不,双语幼儿园的小朋友的水平都比不上啊。

所以,作为家长为什么要担心“中考”?难不成是害怕自己发现,一年收20、30万学费,读最有高级感的IB课程,到头来还比不过一个农村小孩儿的知识量吗?

千万不要跟我讲什么课程有别,国际学校和公立学的不一样,所以参加考试没意义。这根本是对家长在教育思想上的PUA。

拿捏住了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长怕鸡娃,吃准了他们对教育缺乏深度思考,刻意强调国际课程的高级感,淡化了基础学段也需要的知识夯实;

拿捏住了选国际学校的家长想逃离内卷的焦虑,把自由散漫的教育提升到了培养小孩“自我管理”的高度,把不布置作业不讲习题说成是对学生“自驱力”的培养…

至于小孩成绩?别多问,你选了国际学校就不要太在意这些细节。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全人培养」,你一定要做配得上「全人教育」的家长。

顶尖的「全人教育」被彻底玩坏,成了某些学校教学质量不佳的挡箭牌。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强化各种概念,淡化测评成绩,用高级的教育服务(专门负责家校沟通的老师)把家长陷到教育的迷思之中,拿不到成绩,还觉得学校做得对、做得好,不让爹妈有焦虑,不给父母添烦恼。

但是,也偶尔会有人产生过困惑。

我一个朋友从公立转到国际学校,刚开始特高兴,小孩不用每天刷几十张卷子,母子都轻松了许多。但是时间长了,就感觉到了一种虚无:

开家长会老师只说好好好,成绩单一发门门AAA,但当妈的心里没底了,之前明显学业有不足,如今成绩太完美,完美得就好像一个骗局。

当然,教育不比不拼、上学积极对孩子成长来说是好事,但就怕放松过度还不自知,有朝一日,跟其它小孩实战比拼优秀,全优成绩黄粱梦醒,后悔莫及。

是的,最早读国际学校,有些人确实在乎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想要拥有那种不一样的国际化的氛围——

每天都有外教环绕,同学都是金发碧眼,大家都讲ABC,多么的高级多么的优雅。

国际学校是教育界的奢侈品,就像LV一样拥有莫名的号召力,出个蛇皮袋都是高级,这让有的学校暗暗摸鱼。

但现在不行了。

这一代家长再也不是那些不懂教育、被国际课程随意割的韭菜。

他们花大钱送小孩读国际化学校,是为了给娃更多选择,而不是堵死其它的路;是为了追求优质教育,不是为了在国际教育的高级感里自嗨。

02

现在家长对国际化教育的要求,是既要优质多元,又要出成绩。

毕竟不是家里有矿,上百万的学费花了,谁也不想只是打个水漂。所以像深国交、贝塞斯这样的国际(课程)学校,鸡血满满,但还是引得全国家长趋之若鹜。

国际教育的方向早就不是学渣收容所,而是全国最优秀最顶尖生源的聚集之地。

因为国内清北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早就已经刨除了最高端的奥赛生,但想要进入哈耶普斯MIT,是直面全球学霸的激烈竞争…申请者那必须是精英中的精英。

都知道帝都四大公立国际部实力强劲,每年名校offer收到手软。想要进?中考成绩560分起(参考)。这个分数读海淀六小强绰绰有余。

如果没有这个成绩,还真就别趟这趟水。成绩优秀的地方,学业压力肯定巨大。就算拼命要把小孩送进来,他也跟不上。

之前说过不少案例,国际学校被父母看成天才的小孩,转到公立国际部之后开始了痛苦的爬坡:

公立国际部选国际课程辛苦加倍,英语、数学、物化生都要学Pre-AP,生物和化学还跟跟着普高走…这相当于凭空增加了十几门课,还要做各种活动、考语言,准备申请。

要想出成绩读好一点的大学,读国际课程的娃,注定要比高考要辛苦得多。

如果连一次中考都害怕,那还真不如趁早回公立读书,既省钱又不耽误躺平,因为双减之后,大趋势是越来越不卷,甚至连考试都不重要了。

杭州中考改革,说今年首次实行“名额分配生”,也就是“保送”上高中。

因为要降低中考题目难度,削弱中考成绩“选拔”生源的功能。2021年分配生的比例为重高60%,优高40%。以后小孩想升优秀高中,裸考凭分数没戏了,都得靠学校“推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能说,未来拼教育,掌握“投胎”技术可能才是关键。

03

折腾了几天,吵着不如回公立的家长冷静下来,开始反思,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公立学校?

公立有公立的问题。刚开始是怕鸡和卷,现在是怕不卷。双减以后公立学校基本都躺平了,初中也抓不紧,中考是拆盲盒,各凭天赋。

但是架不住还是有人暗戳戳的努力,想趁机碾压众生。这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不放弃,就会产生一个卷起来的动力。

卷或者不卷,都有人不满意。

尤其是想去留学读国外好学校的,国内竞争停止对他们来说也没有意义,因为它面临的是和全球国际上竞争的残酷局面,联合国没让日韩躺平(联合国不管这事儿),印度学霸背后追赶,不卷不行。

也有家长想明白了之后,松了一口气:唉,公立躺平了,那私立学校参加中考是不是没那么难了?

这真的就是想多了。真以为自己是站在一个多么拥挤的教育赛道上?关心中考的难易,是惦记可以通过中考冲刺公立牛校吗?

难不成国际学校一年几十万的学费,谁都能消费得起?那些在公立学校读了十几年的小孩,还等着中考出分再花钱上国际学校呢?

公立和国际本来就是两个方向,两条道,就算同样面对中考,那也在考完后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国际课程虽然圈子不小,但它在目前的教育系统里,根本就没有您以为的那么重要。

在校生是金字塔结构,低年级学生数量,比读国际高中的多。人都去哪儿了呢?分流了。要么是转回了公立,要么就出国读美高(也可能去了其它国家)。

国际教育路线上的家长又没有打算凭中考成绩去拼公立,那么担心中考政策,配额又有什么意义?

除非那些小孩成绩太差的家长,担心学校会用中考成绩卡住小孩继续走国际化。

但反过来想想,与其花上百万送出去,培养一个学渣,你还不如把钱留在手里做理财投资,或者买套房,还能给他留条后路,不是吗?

04

我觉得,这次国际学校家长的群体性焦虑,应该被称为“中产的教育恐慌”。

因为那些家里有矿的不担心教育有什么变化,爹妈甚至不在乎小孩读什么书,大部分选择读私立学校也只是为了省心。要读纯正的国际课程,英美、加拿大、瑞士随便选,就算是爬藤,3000万砸下去也是眼都不眨。

国际学校要不要中考?不关心。就算按成绩卡升学,不让读了他们也无所谓,反正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尽可选择。

一年上百万的花销的国际学校,对他们来说只是消费品,毕竟外滩妈妈一个月在香奈儿的消费,都会数倍于这个数字。

真正焦虑的,是那些铆足劲拼国际学校的中产阶层,虽然几十万的学费付得起,但这对他们而言是买了一件奢侈品,杂七杂八的投入都要算计着花。

他们考虑投资回报率,会斤斤计较付出的学费是否有相应的回报:比如撑住自己国际化的优越感,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得到无微不至360度全方位的服务…

所以,中考让他们失望了。

真正的痛苦,并不在于中考分数影响了小孩升学,而是他们觉得,几十万也买不来“教育的特别对待”。

他们甚至不怎么在意,小孩多学一点是对将来有好处的,只是一味心疼失去的教育优越感,以及对上层生活方式的追逐,毕竟都花了钱。

但是,国际化教育在中国的规范化已经势不可挡,国际学校会被重新定义,教材会调整,外教会限制,现在的中考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国际学校大概率会进一步分层,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课程也会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课程融合改造,做真正适合中国孩子的国际课程体系(目前课程、师资都有问题)。

为了“展示购买力”而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长,此刻真要好好想清楚,读国际学校不是买爱马仕包包,一次消费买定离手。心不够坚强,扛不住这一波一波的考验。

如果不是坚定地走国际路线,读书怕苦怕压力,真不如考虑回归公立吧!

本来就财力有限,出国混个文凭又是何必?养个学渣百万投入,回来也找不到工作,这才是打了水漂。如今公立减负,躺平人生,不影响小孩自由发挥,考个国内大学不香吗?

话不好听,都是实话。

教育没有什么绝对的好路,读公立不会无药可救,读国际学校也不能逆天改命。无论做何种选择,家长还是要摸摸胸口,量力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