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写诗在宋朝算是高产诗人了,就是把他放到唐朝都有一定的位置。不过到底不是唐诗的时代,不然我想他倒是可以做出更好的来。

作为一个文人,但是另一面又是政治任务,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他文采斐然,而政绩方面则褒贬不一。整个宋朝,变法与保守两种格局的角逐最终谁也没有捞着好。但是文化这个东西倒是保留下来了。

今天关于古人留下的文化杰作,对于爱好者如饥似渴,对于那些讨厌背诵的人,就觉得是加了码。因为在读书时代,总有一些人对学习有些生厌,我们不必苛责和纠结,有的人生下来就不喜欢固定的教育模式,而且关于文学这个东西,喜欢、懂得都是不一样的概念。喜欢的人未必理解透了,理解的人未必喜欢。

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人类世界才丰富多彩。不至于八股文到底,没有生机的感觉。

王安石写的《题玉光亭》,知道的人并不多,比起他那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来说,显得不难起眼,但是沽酒客读起来却颇有一番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总觉得,读诗,第一要知道它的出处,第二能看到诗人的志趣。这个玉光亭有何来历呢?

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有一座三清山,又名少华山,这可是中国道家修炼的名山。三清山道教始于晋代葛洪,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遗迹。尤其是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清冽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

在唐朝因为皇帝跟老子李耳现在同姓,自然对道家十分推崇,抛开政治因素,对道家的促进作用可谓颇大。虽然从老庄开始的道家就崇尚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不喜欢争名夺利,但是毕竟是中国的本土流派,还是值得了解他们的思想体系,跟儒家互为依存。

三清山上修建这座玉光亭,传说是因为有仙人埋玉于此。当年,身为宋朝宰相王安石途经三清山,听说玉光亭是神仙埋美玉的地方,于是在清风明月之夜拜访玉光亭,坐在亭子里,观赏三清山美景。写了这首颇有哲理性《题玉光亭》:

“传闻尺玉此埋湮,千古谁分伪与真。

每向光亭风月夜,更凝山水有精神。”

我总觉得王安石确实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对此事虽然感兴趣,但是并不太相信,或者心中有疑惑,疑惑的是埋玉还是仙人呢?我觉得都是,既然对仙人有疑惑了,那么埋玉他又怎么会相信。但是这里的气场却让他欢喜,虽然见不到仙人和玉石,但是夜晚此地却给他一种凡间少有的意境,也就说中国传说的仙风道骨,而这种仙风道骨,就是山水体现出的一种别致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精神,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古人对于山水精神的理解,正如南朝名士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一直将自然山水视之为家园 ,他们行其所行、得其所得、乐其所乐,或登山临水以游赏花木鱼鸟 ,或依山傍水结庐而居以畅游超然之情,或行吟山水以清茗对饮明月。

而王安石自然不能免却这种情怀,或者是一大俗,然而大俗则近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实际上是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高度和谐统一,他们最终是希望通过山川屹立不倒的形态,洗涤自己的胸襟,充实自我的底蕴,能日经风雨而不衰,夜耐寂静而不惧的那种正气情怀。

所以我才觉得,这首诗越读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