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医者杨华升,专注中医知识传播和健康科普。

大家都听说过情绪致病,我想通过几年前的一则新闻,谈一下这个问题。

不良情绪不但可以致病,而且还可以强大到瞬间致人死亡。

徐玉玉在2016年高考,以568分的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不幸的是,还没开学,她就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作恶者最终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但一个花季女孩的意外死亡也实在令人痛心。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

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喜伤心。

中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

什么样的情绪才会令人生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中医学的术语,主要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大”,比如“大怒”,“怒发冲冠”的状态,指的是过度的、强度过大的情绪;

一种是“久”,比如“久思”,指的是长期的不良情绪。

总之,过强的、长期的、反复发生的不良情绪均可导致人们患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床当中,心肌梗塞、中风、肝硬化、各种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基本都和致病性的不良情绪有关。

我之前有一个患者,50岁,男性,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及糖尿病多年。

他的特点是易怒,情绪暴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他因为长期腹泻,到我科就诊,化验发现:甲胎蛋白明显升高。

结合CT等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硬化,肝癌前病变。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甲胎蛋白恢复正常,并给予抗病毒治疗。患者定期复查,病情还算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患者复查发现肝内多发肝癌,住院进行介入治疗,3个月后复查提示肿瘤复发。

因肝癌多发,考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建议患者行肝移植治疗。

但是患者表示暂不同意肝移植治疗。

1周后,患者因家庭琐事而生气,导致大量脑出血而住当地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院神经外科认为出血量大,只有行开颅手术才能挽回患者生命,内科保守治疗风险大。

患者家属经与我商量,权衡利弊建议其进行开颅手术。

经手术患者挽回了生命,但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经住院康复半年出院。

出院后患者语言功能基本丧失、生活不能自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从此性格变得不再暴躁。

脑出血术后半年,他到我院复查肝癌,检查提示肿瘤较前无进展,甲胎蛋白及肝功能正常

后来,患者检查抗病毒药物治疗,每年定期到我院复查肝脏疾病。

至今随访4年,肝癌病灶未进展,病情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位患者的典型经过来看,患者既往虽经过积极治疗一度好转,由于长期易怒,虽然持续治疗,但病情仍继续进展。

后来因为脑出血,导致大脑部分功能丧失,不能再产生愤怒情绪,肝癌虽然未经特殊治疗,但却自行好转,可谓因祸得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以上病例充分证明:

似乎情绪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比病毒还要大。

该患者仅控制了病毒的复制,并不能阻止肝癌的发生,但控制情绪之后,肝癌自行好转。

从我们经中药治愈的20余例肝癌患者的特点来看,大多数治愈患者的情绪比较稳定。

家庭环境中无长期刺激情绪的因素,对肝癌不知情的患者来说,似乎心理负担更轻,治疗预后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情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西医对于情绪的治疗无特殊方法,目前很少有患者有条件接受心理治疗。

中医虽然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中药进行调理,但终归难以对抗不良情绪造成的结果。

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作为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都应该有充分的重视,并进行合理的疏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建议有以下6条:

1.对疾病应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对于肝硬化和肝癌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先进,通过正确的治疗和患者的积极配合,绝大多数情况可防可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肝病的疗效并不与所花费用成正比

只要积极配合,就可以通过较少的费用取得较好的疗效。

3.家属及医护人员,应尽量对患者病情的负面信息,进行保密或采用委婉的方式告知:如患癌、复发、加重、转移等病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患者应培养尽量多的兴趣爱好

培养兴趣可以分散不良情绪,如琴棋书画、唱歌跳舞、体育锻炼、旅游等。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鼓励患者到户外活动,参与集体活动。

5.应尽量把患者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安排得规律且充实,尽量避免长期卧床或独居室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多看一些调整积极心态的书籍及影视剧,积极寻求一些宗教或心理的治疗方法。

总之,有了良好的心态,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情绪,就在很大程度上战胜了疾病,远离不良情绪,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注意:医学科普不能代替诊疗,请遵医嘱。

希望今天的科普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欢迎点赞和收藏,也可以把文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关注健康,关注@医者杨华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