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妈妈”加“硬爸爸”,能否教出好孩子?

在很多家庭里,最朴素的教育方式就是“严父慈母”。面对孩子在学业和生活中的烦恼困惑,一些家长深信:

一个严厉的“硬爸爸”,再加上一个宽容的“软妈妈”,夫妻两个密切配合,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好学的孩子。

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还能适合如今这些网络时代的孩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真正优秀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只要不学习就是抱着手机,随时随地都在接触网络资讯和游戏娱乐。

再严厉的父亲,在面对孩子出于天性而把玩的数码产品时,都应该表达出适当的温情和理解。而再宽容的母亲,在对待孩子的贪玩厌学时,也不能从始至终都抱着放任溺爱的态度,让孩子由着性子去瞎玩胡闹,影响了正常学习的进度和状态。

因为爸爸的教育态度太“硬”,对孩子动辄打骂责罚,平时也不苟言笑,孩子在家庭中就会感到压力巨大。而伴随着“严父”形象出现的,还有“挫折教育”和“棍棒教育”。

很多脾气暴躁的父亲深信:

只有能够承受苛责、蔑视和痛苦的孩子,才能够在学业、职场和社会中一往无前,成为真正优秀的孩子。

问题是,如今许多孩子的心灵,在接受了网络资讯、视频和影视铺天盖地的熏陶与暗示后,情绪性格越来越多愁善感和不计后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孩子每天回到家里,不是面对“硬爸爸”的冷眼漠视,就是接受“软妈妈”的娇惯溺爱,不是矫枉过正,就是听之任之,那么孩子即便能够获得一时的成绩,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一个健康完整的人。

有些孩子被选为三好学生,回到家里晒过奖状,往往是妈妈欢呼雀跃,父亲不屑一顾。

很多孩子连终其一生都想不通:为何学校、老师和同学都能够认可自己,那个习惯了背着身子、不苟言笑的严父,却从来不愿意多花一秒的时间,看一看自己的进步和成绩;而那个习惯了随声附和、毫无主见的母亲,不管自己的学习好坏、做事优劣,都会无需理由地表示支持。

所以说,缺乏处事原则、无视教育规律的“严父慈母”式的家庭环境,或许能够让孩子在情绪和心性的“左右摇摆”中不得不勤学苦读、奋力拼搏,但因为在引导和督促孩子的过程中,缺乏温和的态度、理解的立场和公正的奖惩,往往导致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都无法认清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

更糟糕的是,有许多孩子因为“硬爸爸”一贯以来的严厉冷漠而伤心失望,又因为“软妈妈”长久以来的恭维附和而感到反感厌恶,在成年以后,别说是感恩父母,就连对家庭抱有感激之情也做不到。

造成这样的结果,恐怕是许多“为了孩子好”而一生含辛茹苦的父母,无法想象也不能接受的。

归根到底,教育孩子不是靠形式上的严厉或溺爱,而是要站在情感建设和身心培育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完整的人,而不是毫无生活能力的“做题家”。

03 教育孩子是个“细活”。

“严父慈母”这种教育方式流传了很多年,自然有它的道理。

但是,“硬爸爸”太过严苛的言行态度,会沉重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软妈妈”不讲原则地顺从恭维和轻言承诺,又会让孩子失去赖以坚持的勇气和信念。长此以往,罪莫大焉!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地上班,并且将好不容易赚取的大多数钱财都投入在了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上,按理说,孩子应该懂得感恩,并且心怀感激,按照父母的期待和意愿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和人生计划。

但是,对于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和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自信、自我和自由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严厉苛责,但是要呵护好小朋友那一点点面子、尊严和自信,不能遇到事情就声色俱厉,把孩子心中的“遮羞布”扯下来,让孩子没脸见人;也可以打骂责罚或是宠溺娇惯,但一定要引导孩子认清自我的能力和位置,在学校和生活中不能无视原则和规矩,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惩戒教育”,但你得让孩子知道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为了教育而教育,结果最后孩子从童年、少年到青春期没少挨打,却从来不知道自己被父母惩罚赞扬的原因,这就不是可笑,而是荒唐了!

总之,教育孩子是个“细活”,父亲不能太严、太“硬”,母亲也不能太松、太“软”,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积极学习教育理念,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顺应和思考这个时代的变化,有理有据、不偏不倚地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知道荣辱廉耻,晓得勤学苦读,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