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古时候的田园诗自成一派,诗中表达的皆是人们对于恬静悠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而如今我们是信息和数字的时代,近几年更是迈向了大数据的时代。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浏览全世界的新闻和热点,忙于工作无暇吃饭时从手机上点一份外卖即可,火车票机票无需出门就可以线上抢购,海量购物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和平台,出门不用带现金就可以支付。

毫无疑问,网络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手机变成了我们最亲密的伙伴。但中国人的内心,始终保持着那一份返璞归真的情感,正如网络红人李子柒所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甚至国外网站很火一样,我们通过现代设备,感受她带我们回到最原始的田园生活,感受那份最真实的、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

当我们为生活而奔波时,可曾想象到脱离了城市的喧嚣、车水马龙与灯红酒绿,生活在鸟语花香、云雾缭绕的山间丛林是怎样的感受?那种没有任何外物叨扰、也没有任何外物惦念是何种感受?我想大部分人其实是不敢想的,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了便捷生活带给我们的享受,习惯了多元化的社会。但如若从不曾感受过,未必不是一种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组大学生志愿者在云南做公益时,饭后相约去挖些蘑菇。走到广袤的森林里时,发现了一些脚印,循着这些脚印,他们最终跟到了一户人家。这一个发现,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这是一家六口,一个中年母亲带着她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按法律来讲,这是一家“黑户”。

没有任何一个县登记了这家人的户籍,甚至往上几代都是如此。他们所居住的森林里时常有防火员巡逻,但也并没有发现他们,这几个大学生还发现,GPS也不能导航到这个地方。

与自然做伴,以花草为友

这一家人没有左邻右舍,只有一部手机但基本没有网络信号,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难道这是现实世界的世外桃源吗?随着志愿者对他们的深入了解,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家庭如何生活。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因为醉酒落入湖中身亡。母亲潘志仙独自承担起抚养五个孩子的重任, 但因为常年不与外界交流,她不幸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只能帮助家里做一些简单的活。

这个悬在山披上摇摇欲坠的房子,便是他们六口人的家。房屋历经了不知道几代人的变迁,简单的家具是由森林中的腐木做成的,几段木头拼接成了床板,立起来的砖头做床脚,甚至吃饭的碗具都没有完整的,整个房屋东拼西凑,透露着一种最原始的破旧感

兄妹五个只有大儿子张富红上过几年学,便回家帮妈妈干活、抚养弟弟妹妹。他和两个弟弟张富学、张富金负责一些重活,去山上采药、采蘑菇,三儿子年龄虽然不大,但已经能认出多种药材,当外面的同龄孩子都沉浸在电子娱乐中时,他的世界反倒显得别有一番自然的乐趣。他们还在家附近开垦了一片空地,种植一些蔬菜和水果。

因为常年劳作,他们的外表几乎没有整洁过,身上的衣服也不是自己合身的。另外两个女儿张梅花和张晓梅,是这个“原始”家庭的一丝靓丽的点缀,虽然环境简陋,没有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品,依然不能掩盖住她们的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女儿张梅花正值青春年华,和同龄的女孩子们一样,她也是向往美的。虽然不会写很多字,但她依然用一幅简单的画表达出了对自然美的喜爱。小女儿张晓梅只有十一岁,没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取而代之的是和姐姐一起做家务、放羊,偌大的森林都是她的娱乐场。但她内心最渴望的还是知识。

未来可期

如果志愿者没有发现他们,也许他们的生活轨迹会按部就班,继续在简陋的环境中生存,能不能走出山上来生活都是未知数。但社会发展的如此迅速,我们相信即便没有这次的志愿者,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有另外一队志愿者,让这家人得到帮助。

从前,兄弟三个出去采摘,要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哪怕是三个男孩子也难免会遇到危险。近年来,政府在他们家附近新修了公路,虽然本意是用来防火的,但给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他们渐渐与外界接触,出去也没有以前那么不方便了。家里添置了一些外面买来的用品,甚至一辆二手摩托车,方便他们出去采摘。

媒体的报道让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们,志愿者们相继送来了衣服和食物。两姐妹换上新衣服后,显得更加靓丽清新。政府在就近的街道办事处为他们上了户口,最令人欣慰的是,小女儿张晓梅也可以进入她心心念念的学校读书了。

对于大家的帮助,这一家人心中满是感恩,二儿子用大家送来的食材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在我们看来,肉菜和饮料几乎是生活的常备品,但他们即便是过年也未必能吃上这样一顿。

第一次面对镜头时,几个人的脸上略显生涩。但志愿者可以感受到,他们是非常平易近人的。没有网络科技的便利,没有亲朋好友的往来,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与最原始的自然相伴,因此他们保留了人性可贵的淳朴与自然。

不管未来他们会不会走出去生活,但他们是幸运的,有很多陌生的热心人在帮助他们。现代人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真正乐在其中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希望我们终有一日能有幸感受一次这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