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范围
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
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
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基本实现
■产业创新协作体系初步建立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稳步提升
■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形态充分显现
展望2035年,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高效基础设施全域同网,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共享,城乡环境美丽宜居,人民生活富庶安逸,高端要素集聚运筹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全球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基本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优化提升成都中心城区功能
■完善德阳、眉山、资阳宜居宜业功能
■增强县城(县级市) 承载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
构建“两轴”打造“三带”
“两轴”
夯实成渝发展主轴
完善都市圈东西城市轴线,建设成资大道和市域(郊)铁路,推动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相向发展,强化成都东部新区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作用
打造成德眉发展轴
加快建设天府大道北延线,畅通天府大道眉山段,推动南北向市域(郊) 铁路有序发展,强化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带”
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
协同提升物流枢纽和开放口岸功能,建设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
协同提升现代科技服务发展能级、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加快形成临空经济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协同提升汇聚运筹高端资源要素功能,合力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
发挥成德眉资毗邻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人文交往频繁的比较优势,推动交界地带在规划布局、交通连接、产业协作、政务服务等方面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支持彭州—什邡、青白江—广汉、金堂—中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眉山片区、蒲江—丹棱、新津—彭山、简阳—雁江—乐至等区域开展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推动其他交界地带融合发展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
■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强化全国性铁路枢纽功能
■构建多式联运网络
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畅通公路网
■推动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
统筹市政设施规划建设
■增强电网能力
■完善区域天然气设施布局
■统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强化水资源保障
■优化水资源配置
■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
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高水平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
■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
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联动推进创新创业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合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突破
■加强创新政策协同
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
培育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共筑现代服务业高地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能力
■加快现代金融业集聚发展
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
■高质量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共建高效畅享智慧都市圈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支撑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提升数字普惠服务能力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合作新格局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推进南向开放战略通道建设
■拓展提升西向联动开放能力
■共同推动北向出川开放合作
协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高能级提升完善开放战略枢纽
■高标准打造国际贸易投资平台
■高水平举办重大展会活动
一体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
■整体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增进多层次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推动教育同城化发展
■统筹教育资源跨市配置,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共建共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共享模式,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
共促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成立成都都市圈演艺联盟,鼓励联合创作和演出优秀文艺作品,联合打造三星堆、大熊猫等天府文化名片
强化社会保障服务对接
■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共享人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推动政策衔接、异地通办,联动建设成都都市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区域创业培训和职业发展网络学院,整体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协同开展社会治理
■成立成都都市圈社会治理联盟,推广成都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模式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优化生态空间网络
■打造城市绿心和生态屏障
■共建蓝绿交织生态水网
■共筑城市生态绿环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
■推进流域协同治理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联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固废处置
■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协同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及碳排放控制要求
■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
■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制度统筹,推动生态共建共保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
■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探索建立土地、技术等要素综合交易平台,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
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共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共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协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
■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有效路径
■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
编辑整理 方芳 李昊 王辉 版式设计 张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