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个很容易情绪化的人,动不动就生气,或者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两言不合就吵架,说话做事很有攻击性。今天我们结合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跟大家分享,什么是社交中的“边界意识“和”投射效应“,提升大家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

最近,一位骑行的男子发视频声称,自己路过一家肯德基要水喝,结果被店员骂了出来,引起了舆论一片哗然。但随后肯德基回应说:并没有骂,这名男子免费的水和纸巾拿了一个月,现在学会不问自取了。仅仅是提醒男子不要跨越餐区自取,就遭到了男子用车堵门,以及拍视频试图制造舆论。其实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这名男子这样的行为背后,折射出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今天我们来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从他不问自取这个举动看出,男子的个人边界感模糊。个人边界感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限制线,这条限制线把个体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是人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类似于人际社交距离。主要包括物理边界和内在边界。物理边界就包括桌子、椅子、房子等;内在边界是不可见的,不稳定的,独立于他人。

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容易把他人和自己混淆在一起,要么极度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要么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比如小孩伸手拿不到东西的时候,会对妈妈发脾气。这名男子的行为也是类似的,他在不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跨越了肯德基和顾客之间的“柜台”边界去拿东西,被拒绝后,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其他人身上。这跟小孩拿不到东西之后,对妈妈发泄情绪是一样的。

要成为一个具有“健康”边界感的人,就意味着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懂得尊重别人,也明白该如何正确保护自己。《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成为人格独立的人,除了做到前面这一点外,还要懂得“己所欲者亦勿施于人”。

第二,男子声称“自己是被肯德基骂了出来”,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投射效应”。

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叫“伤痕实验”:科研人员给实验者安排房间里,让化妆师给其化上一道很逼真的伤痕后,仅给他们照镜子看了一眼就撤走了。紧接着,化妆师声称给他们的伤痕再加固一些,实际上是帮他们擦掉。然后将这些实验者安排到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去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实验者回来无一例外向研究人员表达了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不那么友好了,而且总爱盯着自己的脸看。”神奇的是,明明他们的脸上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呢?这就是“自我投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自我投射,类似的现象其实非常普遍,自我投射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对方和自己也一样。这是一种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极端化。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认为自己讨厌的,别人也应该会讨厌,把自己这种情感、意志和特征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自我投射包括:情感投射和愿望投射两种情况。情感投射就是刚才说的,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自己讨厌的别人也会讨厌;而愿望投射更加隐蔽,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会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把希望当成了现实。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错误评价,歪曲了他人,造成社交障碍。

比如在这次肯德基的事件中,男子被肯德基店员拒绝之后,他很生气,于是对别人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同时他也会认为,对方也有这样的情绪,对自己不满,所以,别人才会拒绝自己。而实际上对方也许只是出于正常的工作流程和规定拒绝了他,并没有对他有太多恶意。

这名男子把自己对别人的恶意,这种情感和意志也投射到了肯德基店员身上,认为别人也对自己有类似的情绪。这种自我投射的情况,很容易在社交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明明别人对自己没有什么恶意,却总有:“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感觉。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对自己有看法,从而做出过激的回应。

这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感觉,会让我们无端地产生愤怒的情绪,而愤怒的时候,我们人脑会分泌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等,这些激素的上升会刺激我们的觉知,导致我们的思维陷入混沌,干扰我们的理性,使我们无法精准地表达自己,也会把不满夸张地宣泄出来,等到我们冷静下来后,会发现愤怒给我们带来了自我心理的损耗,以及人际关系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