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强调因果相报、劝人从善积德的书。尤其强调从善对后代的影响,比如王熙凤作恶多端,却因偶行一善而为女儿留下一条生路。还有李纨因不积阴骘而让“爵禄高登”的儿子“黄泉路近”。

近读劝善经典《了凡四训》,读到这一段: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突然意识到,曹雪芹先生对林家的设定,就是“德至薄也”,因为林家一出场就已经“斩焉无后”:“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家原本就“支庶不盛,子孙有限”,但至少有几代单传。到了林如海手里,彻底绝后了,说明林家之德,到林如海时已经完全失去了。

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原本命中无子,而且寿年只有五十三岁。经过改过从善之后,他不但生了儿子,而且活到了七十四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算是长寿了。

再看林如海,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却于三岁时夭折了,他自己也在五十出头就寿终了。

那么,林如海以及林家几代当家人是不是德薄呢?透过原著中王家与贾府的两件事,我们会发现作者留给我们的答案。

林家连堂族都无来往,对应的是王子腾家与王狗儿家连宗。

对红楼稍有了解的人,不会不知道刘姥姥。刘姥姥这个与贾府八杆子打不着的人,是怎么与贾府扯上关系的?仅仅是因为王夫人的娘家与刘姥姥女婿家连过宗。

扯得确实有点远。

那么,作者这么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如果仅仅是想让刘姥姥和贾府扯上关系,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连宗”来体现?

结合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用意有二:

其一、强调敬祖爱族的重要性,这也是全书扩旨之一。

第五十三回,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贾府“除夕祭宗祠”,极尽隆重与庄严。这就是宗法社会的主要特色,特别注重对祖先的尊敬,即《论语》中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行孝从尊祖开始,时刻谨记尊敬祖先,才能让子孙后代培养出厚德来。

尊祖的同时,要注重对族人的爱护,比如宁荣两府无条件地养活族人,保障族人的生活,至少不让族人流离失所。

其二、王家愿意与毫无关系的人连宗,林家却让堂族在外流浪,这是作者对林家德薄的批判。

关于王狗儿家与王子腾家连宗,原文是这么说的:“(王狗儿家)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王狗儿祖上只是一个小官,王夫人的父亲却是伯爵,王狗儿家贪图势利想连宗可以理解,问题是,王夫人的父亲为什么就同意了呢?他图什么?是的,王狗儿家无钱又无势,什么都图不到,王夫人的父亲却同意与之连宗,这就是对王家祖上的尊敬。

俗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无论是不是一家,但都姓王,真要往上溯源,说不定就是一个祖先。正如贾雨村说与贾府的关系,“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言下之意,天下姓贾的,如果要认真查证,说不定都是从贾复传下来的,都是贾复这一个祖先。

所以,何必细究呢?认了就是,有能力就给予一些关照,这也是为祖上增光的事,祖宗泉下有知也会欣慰。这就是大家族的胸襟和风范,也是王夫人父亲同意连宗的原因。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王夫人才说:“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她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林家,作者先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告诉读者,“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然后又通过紫鹃之口来补充,“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

把这两个信息综合起来,就是林家没有亲支嫡派,却有堂族,而且这些堂族都生活得不是很好,“各省流寓不定”,当然也和林家没什么来往。

总有读者说,林家不和这些族人来往,是因为关系太远了,对照王家的连宗,有王子腾家和王狗儿家远吗?两个王家原本不是一家,可林家和堂族却是明明白白的一家,是不需要细查就彼此认可的一家。那么,王子腾的父亲可以和毫无关系的王狗儿家连宗并给予关照,四世列侯的林家又为这些族人做过什么?

对比之下,作者的用意显而易见:林家德薄,视堂族四处流浪而不管不顾

这种对比还有一个更为深刻之处:林家是书香世家,林如海又是探花,王家却是四大家族最不注重读书的行武世家。论理,书香之家应该更为仁慈宽厚,也更注重尊祖爱族,却被王家远远地比了下去。

这不是对林家这个“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的极大讽刺和批判吗?

林如海请家教单教黛玉一人,对应的是贾府办义学荫及亲戚子弟。

林家是书香之族,历来注重读书,林如海唯一的儿子夭折之后,更为珍视独女黛玉,并聘请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当家教。

很多读者因此而对林如海大加赞赏:舍得请进士给女儿当家教,可见多么重视黛玉的教育。

殊不知,这正是作者对林如海的又一批判:让一个进士全职教一个“功课不限多寡”的病弱幼女,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舍得让这么大的资源来教幼女,就不能把堂族的孩子接来一起教吗?

林如海如果真想振兴林家,就不该拘泥于亲族和堂族的区别,毕竟堂族也是林姓之族。如果堂族在他的庇护下得以兴旺,出几个栋梁之材,不也是光宗耀祖吗?这是往小里说,如果往大里说,作为朝廷命官,只要有能力,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分内之责。

为了突出这种批判,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贾府的博大胸襟:办义学。

所谓义学,就是义务教学。在那个读书是件极为奢侈之事的时代,普通人家想要上学读书很难。贾府的义学,在很大范围内解决了这一问题。

贾府的义学,不但可以让“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入学,而且让能扯上关系的亲友子弟都可以来依府就读。比如在“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带头闹事的金荣,就只是贾府一个排不上号的外戚。

为了鼓励这些寒门子弟来上学,贾府的义学还为学子们提供饮食,“茶也是现成的,饭也是现成的”。用金荣母亲的话来说,“你这二年在那里念书,家里也省好大的用呢”。上学不花钱还能为家里省钱,这样的好处从哪里来?从贾府先祖博大的胸怀而来。

这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贾府为自家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同时把这份恩泽惠及周围的人。

再看林家,堂族中就没有想要子女读书成材的吗?如果林家也像贾府一样给予寒门子弟良好的读书条件,只怕那些堂族会巴不得把孩子送上门吧?

可是,林如海宁愿找两个丫鬟给黛玉当伴读,也不会去与堂族联系,培养堂族子弟。

我们知道,人情远近,主要在于是否愿意来往。正如湘云所说:“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刘姥姥能想到来找王夫人求助,正是因为王夫人“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再看林家,堂族成了极远的人,难道不是因为林如海刻薄寡恩才让人不敢或不愿亲近吗?

没错,德薄寡恩,林家的这种家风,在黛玉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所以,在贾府生活近十年之后,黛玉却担心那些长期相处的丫头婆子会背后咒她。这与林家那些远离的堂族何其相似,面对德薄寡恩之人,如果能够远离,当然是离得越远越好,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回头再看贾府败落后李纨对待贾府中人的态度,是不是和林如海对待堂族的态度差不多?贾府败落后,贾府儿女们各自流散,唯有贾兰一枝独秀,生活优裕。林家的四世列侯到林如海手里,堂族都在“各省流寓不定”,唯有林如海步步高升,还与国公府联了姻。

李纨不积阴骘而让贾兰“黄泉路近”,林如海独子早夭,同样是因为“德至薄”导致“斩焉无后”,连女儿都夭折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林家是作者唯一认证的书香世家,但其书香的表象之下,却是德薄寡恩的本质。

这是作者对林家的批判,也是对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批判:书读得越多,越没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