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四个中国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24.6%,重度抑郁为7.4%。

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近日,教育部答复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时明确,将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月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月幽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六年了,据她观察,被父母送来咨询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有暴力行为、严重叛逆、沉迷网络、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影响到了学习,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

随着入行时间变长,叶月幽接触到的个案情况越来越严重,当中不乏出现自残、自伤行为的学生。她告诉南都记者,一个孩子在发展到自伤、自杀之前,往往会经历长时间的犹豫和试探,在此期间,孩子会出现反常的情绪或行为,如果家长或老师能及时觉察,让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同时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然而,大部分孩子的求救信号都被忽视了。

叶月幽认为,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生长环境,作为他们身边的成年人,父母和老师应当担起责任,共同关注和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叶月幽口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中生小亮

妈妈每天都会监督我练一个小时小提琴,可是过了一个星期都没有看到我手腕上那道伤口

我对小亮的第一印象是:彬彬有礼,乖巧懂事。

跟他聊了几句,我好奇地问他:你爸妈为什么把你送到我这里来呀?

他笑了笑,没说话,然后拉起袖子。我看到他的两条胳膊上,从手腕到手肘,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刀痕,有的已经结痂,有的明显是新伤,还在渗血。

我看了都觉得疼。

我问他:你不疼吗?

我疼啊,可是只有疼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你第一次这样做是什么情形?能和我描述一下吗?

我第一次割自己的时候,其实很害怕,就只是在手腕割了小小的一刀,就是试一下,割完我就怕了,把刀扔了。

可是叶老师你知道吗?每天晚上,妈妈都会监督我练一个小时小提琴,可是过了整整一个星期,她都没有看到我手腕上那道伤口。

经过评估和观察,我们认为小亮的行为属于非自杀性自伤,这和自杀不同。自杀是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自伤是在求助,他想让他的痛苦被看到。

如果一开始他的伤口被看到,或许可以避免情况恶化,但是事实相反,他的自伤行为一次比一次严重,直到两只胳膊伤痕累累,在一次洗漱时被发现,父母才送他来咨询。

现在小亮需要服药治疗,因为症状严重,他休学了。

小亮在一所非常好的高中就读。其实,来我这里咨询的中学生,有七八成都来自名校。

有一个比较可悲的现象,现在的父母有一种倾向,孩子的反常行为,只要不影响学习,就可以先不管,不矫正。

而抑郁势必会影响学习,严重的要休学,所以就更容易被带来咨询。但即便被送来,父母的主诉依旧偏重于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不被情绪影响。

为什么极度厌学?

学校的一个老师经常当众羞辱他,他感到非常难堪、受伤

一个孩子发展成抑郁,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属于易感体质,在同样的环境下,他们比那些大大咧咧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抑郁。

童年时经受过的心理创伤或者经历过的特殊事件,也可能成为孩子抑郁症的触发事件。比如遭遇父母离婚,成为留守儿童,有不尽如人意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等。

小亮就属于这一类,他从两岁半上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在寄宿制学校。小学时,他爸妈离婚了,每月从学校回家,这次去找妈妈,下次就去爸爸那儿。当时父母双方都已经各自再婚再育,而他至今不知道自己被判给谁抚养。每次回家,他看到的都是爸爸和妈妈各自的三口之家,其乐融融,而他好像是多余的,寄人篱下。

除了家庭因素,学校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有影响。有的学生在学校目睹同学被殴打,或者被老师处罚,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以及校园霸凌,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我还记得一个孩子,有一段时间极度厌学,被送来我这里。他告诉我,学校的一个老师喜欢骂人,经常当众羞辱他,无论父母怎么和老师沟通,都没能改变这个局面,因此他感到非常难堪、受伤。后来,父母帮他办了转学,之后半个月他就好转了,也愿意上学和写作业了。后续评估显示,他可以不用继续咨询了。

最后一次咨询时,我问他,新学校的老师不骂人吗?他说,也骂呀,但这里的老师是整个班一起骂,也不难听,我感觉好多了(笑)。

高中生小梦

我的父母想把我培养成第二代精英,可是之后又怎么样呢?

有时候,我们容易误解孩子的抑郁情绪,以为抑郁就是长期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其实抑郁的孩子,可能情绪起伏很大。有时候低落消沉,有时候又易怒、易激惹、易“爆炸”。这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一样,有抑郁症的孩子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未成年人的抑郁识别起来的确有些困难。尤其是儿童,他们和成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除了留意情绪是否有大起大落,一些异常行为也值得特别注意。

比如,有一些孩子在写作业或者考试之前,会拔自己的头发,刚开始拔几根,慢慢变成一小撮,或者咬指甲、咬手皮,咬到手指从不愈合,这都反映出孩子内心的焦虑,而焦虑和抑郁常常伴随而来。

有的孩子习惯用尺子磨自己的手,这有可能是在自伤行为的边缘试探,只不过他没有用刀,而是用尺子。

现在这批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点:会过早地思考一些哲学问题。他们不需要为衣食发愁,物质方面不缺乏,导致过早地开始思考,我活着是为什么,学习是为什么。

小梦就是一个典型。她来自一所拔尖高中,只读了半学期就休学了。来我这里咨询时,我确认她没有自杀倾向,只是不想上学后,就重点先让她打开心扉。在聊天的过程中,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梦的妈妈曾在海外留学,并在华尔街有份体面的工作,她觉得妈妈的人生像镀了金一样。

“但是生了我之后,父母把所有的心血、精力都倾注在我身上了。我学钢琴的时候,妈妈在旁边跟着学,给我做榜样;我上奥数班,妈妈跟着听课、做笔记,方便回家辅导我。

“我知道,我的父母想把我培养成第二代精英,可是之后又怎么样呢?我也要结婚、生孩子,我再把他培养成一样的精英三代吗?这和那个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孩子、继续放羊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叶老师,我的人生和那个放羊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别人眼里,我放的羊更高级而已。”

我当时无法辩驳。这个孩子太聪明了,甚至可以说她看得过于通透。这种情况很悲哀,一个很好的孩子,但是她陷入了一种虚无。

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陈默老师说过,这代独生子女的特点是高孤独感、高话语权、高情感负担,面对这样的孩子,学校和家长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网络的出现,其实对他们影响也很大。如果孩子只在网上与人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朋友,或者不进行人际交流,那么很容易陷入虚无。家长和学校要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价值感、意义感和乐趣,以及和现实中的人进行连接。

父母该怎么做

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出现心理问题时,是否会求助,取决于他和周围的成年人关系如何。

如果孩子足够信任父母,有一些话题是可以直接聊的。比如可以问孩子,你们学校有没有同学出现压力大的情况?你们要是考试没考好的话,会怎么办呢?压力大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事情来缓解压力?

甚至可以聊聊死亡的话题,如果学校出现有自杀或者自伤行为的例子,父母与其捂住孩子的眼睛不让他看,不如跟他探讨一下,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行为的呢?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有这种想法吗?好的父母,能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帮助孩子减压。

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能够跟孩子平等地聊天、交心。不要总是说教,更不要把说教、单向灌输,当作沟通。

在未成年的心理治疗中,我们除了要帮助孩子疏导,还需要帮父母调整养育方式。

然而父母很难改变。一个中学生的父母一般四五十岁了,养孩子的模式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这时候让他调整,承认他之前十几年的方法是错的,过这道心里的坎对他们来讲很困难。

我的做法是和父母形成联盟,让父母也成为协助力量。因此要避免指责和批评父母,那样只会将父母推向对立面。要引导他们一起面对问题,看看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

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孩子生长的土壤,这片土壤坚固可靠、养分充足,孩子才能不惧外界的风雨,健康成长。

(注:文中小亮、小梦系化名,案例已做隐私化处理)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吴斌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