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以揣测的东西是人心,而最没有边际的东西是人的想象力。古往今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未来的幻想,这也是科幻小说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我们常说,一百年前谁能想到如今的中国会是这样的面貌?

也经常会问,一百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倘若有人说,“我知道。”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对方在胡说八道。而在一百年前,还真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陆士谔,他把一百年后的中国面貌近乎神迹一般悉数预言。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新中国》,它寄托了陆士谔对我国的一种美好期待,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其中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耕不辍的医学家

陆士谔,出生于1978年,生于江苏青浦,按照现在的行政区规划,属于上海。陆士谔并不是一个专职写作的人,但他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百余部,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

按理说,医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写作才对,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来看陆士谔,大概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医生,医术肯定好不到哪去。但实际上,陆士谔获得了“上海十大名医”的称号。

虽然这个称号并不能说明他是当时上海最出色的十个医生之一,但足以证明他的医术十分高超。他的作品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小说,一类是专著。

小说作品除了本文提及的《新中国》,还有被评为“十大古典社会谴责小说”之一的《新上海》。或许单独说《新上海》大家不知道这本书,但和这本书一起入选的还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及《官场现形记》,这两本书读古典小说的应该都耳熟能详。

医学专著方面,由于专业性太强,便不一一列举,但要说明的是,陆士谔的医书不仅专业性强,行文笔调也颇显隽永,论述方面用词犀利,不拖泥带水,是一个有着儒生风貌的医者。

天马行空的作品

陆士谔生于晚清,在让他写下《新中国》的时候,正是1910年,此时清政府已经临近末路,立宪改制之后,所有人都觉得新的世界即将到来了。

对于陆士谔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更是如此,他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着未来的中国会是何种样子,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下了《新中国》。

和充满讽刺意味的《新上海》不同,《新中国》的笔触没有对社会丑恶的揭露,他用天马行空的笔调写下了跨越一百年的畅想。他在书中描绘了立宪四十年之后的中国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交方面,治外法权已经收回,彼时的治安管理全部都是当地政府主持,外国人仅仅只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上海行走;建筑方面,高楼大厦,整整齐齐,雨街遍布,一派现代景象。

工业方面,上海实业发达,女子厂工数量众多,产品质量远超国外。交通网络十分完善,甚至写到了浦东兴旺,地铁建设;甚至于,书中还有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描写,按照当时的说法,书中用词为万国博览会。

此外,本书还涉及到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可以说,陆士谔描写的不是四十年后的中国,而是一百年后的中国。1910年到2010年,书中描写的场景恰如百年后的上海,经济发达,对外开放,新区建设,举办世博……

谁也没有想到,陆士谔自己都觉得难以实现的场景在一百年后真正实现,并且某些方面做得更好。在书的末尾,陆士谔如是写:“我把这梦记载出来,以为异日之凭证。”

觉醒年代的大争论

《新中国》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许多读者都觉得这场景未免有些天马行空,难以实现。的确,从这部作品问世的时间来看,民国未立,不说清政府余威尚存,就是清政府灭亡之后,袁世凯还要复辟。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民众的眼界自然无法看到四十年乃至一百年之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缺少了阅读的眼界,自然无法理解作品描写的社会是否虚幻,即使是当时已经声名显赫的文人,对这本书也是不屑一顾。

乃至后来鲁迅看到这本书都说“胡说八道”,但问题是,鲁迅也好,读者也罢,真的所有人都觉得这本书不能实现吗?并非如此,目光回到民国建立之后,时间再往后推几年便是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

在文学界,知识分子纷纷提出改革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同时在写作风向上,提倡现实主义文学。这意味着,陆士谔的小说和文学家们的改革相悖,这是鲁迅反对他的原因之一。

另外,鲁迅说:“胡说八道”,但这并不是确定未来不会如此,而是针对书中不现实的部分提出异议。描绘的蓝图再美好,没有现实的土壤也无法实现,这一点先驱者们十分清楚。

再来看看陆士谔的《新中国》也存在一些问题,他所写的仅仅只是展望,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参考价值,放到和平年代的确没有任何可以攻讦的点,但问题是在那个年代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而且,关于宣统年号的使用,书中虽然描绘了现代生活的场景,但陆士谔在文中似乎默认清政府在四十年以后还会继续统治着中国,但实际上呢?

一年之后就彻底灭亡了,而鲁迅等人讨论这本书的时候,面对的是军阀混战,结果在一本书上发现还有人描绘清政府的未来,自然是找到了攻击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鲁迅之所以会批评也与当时的学术氛围有关。那时,学术环境十分自由,面对自己反对的观点,知识分子丝毫不会留情,抓住漏洞就会批判。

而鲁迅作为活跃在文坛一线的人,在他看来陆士谔这篇文章明显就是不清醒的表现,自然要批判,这也很符合常理。

不管怎么说,也正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论战,给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唤醒了一个又一个有志青年,才有书中描绘的蓝图实现的时刻。

如今再看《新中国》,自会感叹一声人的想象力之瑰奇不可捉摸,不知道再过一百年,这中国又该是何种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