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汽车,至亨利·福特发明流水线,再到丰田开始启用精益生产模式···汽车百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足以改变产业历史的变革发生。恰如今天的“新四化”浪潮,就在书写一副全新的汽车产业格局。如果说,汽车产业的第一个百年,是缺少中国品牌印记的百年;那么毫无疑问,通过近些年的厉兵秣马,中国车企已然成为了下一个百年汽车历史的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记得,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车市腾飞。销量从2002年的300多万辆到2009年的1300多万辆,自此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然而,尽管销量蒸蒸日上,但是在舆论和广大消费者看来,国产车不过是趁着经济发展的春风,以“邯郸学步”的方式通过低廉的价格抢占了低端市场,只是人们买不起合资车的“备胎”罢了。品牌力的缺失,核心技术的羸弱,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国产车的代名词。

一件事情的改变,往往取决于那些内心坚定,心向光明的人。

在质疑和责备声中,比亚迪、长城、吉利、长安等中国车企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组建起了一支足以改写汽车行业未来格局的中国军团。

尤其是在新能源赛道上,代表中国出战的比亚迪更是已经把一众外资选手牢牢的甩在了后面。

根据最新销量数据显示,10月份,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达到80003辆,这是比亚迪连续第5个月夺得中国新能源车销冠。其中,DM车型销量为38771辆,EV车型销量达41232辆。

单看这个销量数字,或许人们还无法感受如今的比亚迪有多么闪耀。但是,假使你去到比亚迪的4S店,见过消费者脸上的期待和销售人员自信自豪的神情,你就能真切的体会到今日比亚迪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EV参数图片)、宋PLUS DM-i秦PLUS DM-i海豚等新品的强势发挥下,“销量创纪录、新车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4个月之后···”成为了比亚迪现诸报端时最频繁的词汇。

在销量排行榜上,一些常规的次序已经被比亚迪打破。在秦PLUS的冲击下,轩逸朗逸英朗“合资三巨头”地位已岌岌可危;而在宋PLUS紧逼之下,每一个排在它之前的选手,都有立马被其超越的风险。

事实上,若非新工厂还在紧张的筹建之中,产能未能得到全面释放。秦PLUS很可能已经和轩逸在华山煮酒论剑了。

当然,市占率的提升只是中国车企厚积薄发后所取得的成绩一隅。更重要的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已经在价格领域,实现了对合资的逆袭。

根据汽车产业数字化应用服务商威尔森监测的数据显示:2021年1-7月,比亚迪的单车均价已达到15.18万元,超过了大众的14.78万元。6、7月份,比亚迪更是以近15.6万元的单车均价,高出大众约1万元。且特别值得一提是,在单车均价上,比亚迪还在进一步拉大其与大众以及其他合资品牌的距离。除此,成交均价超过25万元的比亚迪汉,更是成为国内汽车市场唯一能与BBA正面对抗的自主豪华家轿,长期稳居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销量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几何时,人们因为手头紧、没钱而买比亚迪;但是今天,人们则是因为预算不足,没钱买比亚迪,当下的情况,可能有钱也买不到比亚迪···

销量与单车均价的反超已然值得庆贺,比亚迪在技术领域实现对合资品牌的方向输出则更值得振奋。

从最广为人知的戴姆勒奔驰,到丰田,再到一汽红旗、日野、滴滴···在比亚迪的合作伙伴名单上,有着一长串全球顶级跨国企业的身影。且与数十年前中国车企需要屈膝的请求外国车企合作不同的是,今天的比亚迪人已经可以安坐在深圳的办公室里,等待别人来扣响他的门铃。

而造成这种角色转变的根源,其实无外乎一个词——技术。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产业的车企,靠着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很早就预见了汽车产业的未来将会随着能源形式的转变而发生革命。因此比亚迪早早的就开始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新能源技术上发力。

早在2006年,比亚迪的第一款搭载磷酸铁电池的F3e电动车研发成功。在当时,比亚迪便已经具备了自研并生产电动机、减速器、电池组件以及控制系统的能力。只是受限于当时国家政策以及充电设施的不完备,比亚迪遗憾的放弃了F3e上市而已。

但是,那时的比亚迪就已经意识到电动化是大势所趋。因而在接下来的年月里,比亚迪将它在燃油车销售以及手机电池等产业所获得的利润悉数投入到了混动技术的研发当中。作为技术专家出身的王传福,将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带到了汽车行业。

2015年1月20日,搭载全新三擎动力系统的比亚迪唐正式发布,凭借4.9秒0-100km/h的加速时间、极速电四驱、2升的百公里油耗,这款车一经亮相便震撼整个汽车圈。那是中国车企,第一次造出一辆在性能上能把外资品牌按在地上摩擦的车型。

尽管,在当时有很多消费者发出“为什么比亚迪不能把外观造得美观些”的评论。但彼时已经没有任何人会去怀疑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的实力了。

而后的故事顺理成章,艾格、汉斯、米歇尔等全球顶尖设计、调教大师弃奥迪、奔驰纷至沓来。比亚迪在设计上的遗憾,就此弥补。比亚迪其实很清楚,设计虽重要,但优先级只能排在技术的进化和品质的升级之后。

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制造工艺支持,颜值升级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比亚迪之所以能在今年爆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以及“e平台3.0”等核心技术于新产品上的全面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在刀片电池发布会上,比亚迪曾骄傲的向外界表示“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在与比亚迪洽谈刀片电池的合作”。此情此景,何尝又不是数十年前外企进驻到中国时的翻转呢?

中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阴霾日子,已经被比亚迪等中国汽车人彻底拨云见日。

今天,比亚迪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屈指可数的同时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新能源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企业。即便如此,比亚迪也从未停下对创新技术的渴望。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为52.34亿元,同比增长6.99%。注重技术研发早已成为了比亚迪的品牌名片。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比亚迪等中国车企早已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永远辉煌的品牌,只有永远进步的技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成为新能源行业领导者的比亚迪并没有选择“闭关锁国”,将独门技术藏在兜里;而是选择开放,与业内共享技术红利。

2018年北京车展,比亚迪正式推出e平台,并宣布向业内开放共享。紧接着,“刀片电池”、“e平台3.0”等核心技术融合创新,比亚迪亦大方与行业伙伴分享。

一些观察家认为这是比亚迪想要成为新能源行业标准制定者的阳谋。但对于比亚迪而言,新能源技术作为能够促进全行业减能减排,造福子孙后代的工具;它既是属于比亚迪的,亦是属于全行业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

比亚迪知道,唯有共创共享,才能拥抱天蓝。

10月31日,习总书记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并提出,中国将持续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的努力作出积极贡献。而就在近日,比亚迪在插电式混动车型的启动电池配置上,已经从铅酸电池全面切换为铁锂电池。以技术创新助力绿色出行,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科技动力。

毫无疑问,在技术创新道路上越行越快的比亚迪还有众中国车企们,已经站在了时代桥头。接下了十年乃至百年的汽车行业历史,必定会有中国品牌的华章。

写在最后:2006年,每一个周五放学的车站,我总能看到几位开着比亚迪F3在路旁拉客的司机···2021年,在这座城市最豪华的商场、小区的地下停车场内,我总能瞥见比亚迪汉、唐的身影,真是沧海桑田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