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为争夺地盘彼此攻杀不休。即便是十八诸侯讨伐董卓,诸侯内部也是勾心斗角、互相算计。东汉时期北方是绝对的国家重心和财税富庶之地,因此各诸侯对于北方各州争夺的残酷远超南方。青州、冀州、幽州、并州、豫州乃至东北的平州,争夺异常惨烈;公孙瓒、曹操、袁绍、乌桓、辽东公孙氏在历史舞台上此消彼长,最终曹操定鼎中原一统北方。在这其中,各方势力的实力、格局、视野、运气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世三公的袁绍、总督四州拥有白马义从的公孙瓒,都有平定北方的实力和机会;甚至兵强马壮的乌桓和辽东公孙氏都有入主中原的机会,当然前提是自己不作死、耐得住寂寞。可惜他们或彼此攻伐、或勾心斗角,给了曹操逐个击破的机会,让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也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础。魏晋(西晋)都是短命政权,那么从汉末到魏晋时期,乌桓等北方各部势力还是有机会出头,进而称霸一方的。

总督北方四州的公孙瓒最先出头,可惜兵败身死为袁绍做了嫁衣

与袁绍、曹操这些官二代不同,北平太守公孙瓒是下层下吏出身;无论是历史的机遇使然,还是被压抑后不懂出头椽子先烂的道理,北方各方势力中公孙瓒最先崛起。同样利用黄巾起义起家的公孙瓒刚猛有余、谋略不足:对待北方乌桓等少数民族残酷凶狠,也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伏笔(袁绍与乌桓联手);仅仅因为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同(为支持频繁的战争,掠夺百姓以资军费),就击杀了上级刘虞,通过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幽州、并州、青州、冀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公孙瓒的手段虽然有些腹黑,但是在汉朝末年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胜者为王才是王道,也是英雄不问出处的有效注解。当然所谓总督北方四州之地,其实公孙瓒主要地盘还是在幽州。此后公孙瓒小富即安的心态显露无余,骄奢淫逸不体恤百姓,在民生方面着实没有什么建树。得过且过意志消沉的心态,远没有当年与袁绍争夺冀州时的意气风发。当然在刘虞余部的逼迫、袁绍的进攻以及鲜卑、乌桓的介入,都是导致公孙瓒失败的原因。

那么公孙瓒是否有机会成为称霸北方的雄主呢?答案是没有,一点机会也没有。首先幽州地处胡汉结合部,敏感的地缘态势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谁定鼎中原都不会放任幽州独立发展;其次,与并州铁骑同样,以白马义从为代表的幽州铁骑也是乱世群雄不可能忽视的势力;无论是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鼾睡的想法,还是害怕南下争霸时背后被捅刀的担忧,幽州都属于必然被征服的区域。因此,在公孙瓒德望、能力、实力都不足的情况下,结局只能臣服他人,因此公孙瓒没有机会成为独立势力。

四世三公的袁绍有家世、有实力、有谋略,犹如螳螂捕蝉一样灭掉公孙瓒,但是最终败给了黄雀曹操

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绍虽然不是嫡出,但毕竟也有四世三公的家世。在察举制盛行的汉末,这种家世如同烈焰一样吸引如同飞蛾一般的人才加入。在击败垫脚石公孙瓒后,袁绍统辖最富庶繁华的青幽冀并四州,兵精粮足,颇有雄主之姿。而对手曹操在官渡之战前达到占据徐州、豫州、关中之地,但是辖地遭受黄巾之乱颇深,产出贫瘠、人口稀少;更为致命的是曹操版图形成一道东西狭长、纵深不足地带的态势(如下图所示);况且曹操地处四战之地,南有刘表、刘璋孙坚,远不如袁绍没有后顾之忧的安稳;因此袁绍绝对有机会击败曹操,一统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人才,袁绍文臣武将可谓人才济济:田丰、沮授、郭图、审配、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可以说无论地盘大小、富庶程度、还是人才配备,袁绍的河北集团都算是汉末诸侯中最强大的。可以说即便是用最笨的方法和曹操硬耗,也能把曹操拖垮。官渡之战损兵折将的袁绍依然没有伤筋动骨就是明证,所以说袁绍集团的短板就是袁绍本人。刚愎自用、继承人问题都是袁绍出的昏招,真实践行了绵羊率领的狼群干不过头狼率领羊群的寓言。而曹操的强大也是彻底占领袁绍的大本营冀州以后,才以邺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此时后来三分天下的孙权还没上台(孙策当家),刘备还寄居在曹操帐下(后来盗取徐州兵败);曹操虽然成了一方诸侯,但是面对袁绍大兵压境也是愁眉不展,否则官渡之战中也不会有“赤脚迎许攸”的典故。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袁绍、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谁把汉献帝当回事了?所以如果即便刘表、刘璋和孙权组成联盟,哪怕在战争爆发时派兵牵制曹操,曹操必然首尾不能相顾?哪里还有曹操雄霸北方的机会,所以慢慢的拼消耗,只要袁绍自己不犯错误,袁绍的河北集团绝对有机会一统北方。

拥有乌桓突骑的三郡乌桓拥兵十余万,如果不是过于执着与曹操作对,也许有机会在五胡乱华前就有机会割据辽东

乌桓和鲜卑一样脱胎于东胡,东胡都被匈奴击败了,当然作为小弟的乌桓早期依然被匈奴压制。如果不是汉朝彻底击溃匈奴,可能也没有后来名震天下的乌桓突骑。东汉末年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桓突骑纵横辽东,这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骑兵即便是拥有白马义从的公孙瓒都相当忌惮(公孙瓒曾经被乌桓突骑围困半年之久)。而袁绍在攻灭公孙瓒的过程中,乌桓铁骑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袁绍大力援助乌桓,使乌桓建立起了正规的军队;而袁绍对于大单于的册封,让乌桓已经具备了完备的奴隶制草原汗国的雏形。

要知道乌桓不只是游牧民族,还是善于耕种的民族;这样的部族一旦建国的巨大凝聚力可能远超纯游牧汗国;后来的吐蕃帝国、辽国、西夏、北魏(代国)无不是宜耕宜牧,在吸收农耕文明的同时兼具游牧铁骑的强悍,这样的政权通常国祚都会超越百年。而引发曹操兵发乌桓的原因还是在袁氏身上,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乌桓不坚持保袁,坚持对袁氏斩草除根的曹操也不会顶着巨大的风险死磕乌桓。只要乌桓不坚持反曹,那么可以效仿后期西夏立国前效忠中原王朝的做法(五代)逐步做大。是否能够和北魏一样入主中原这可能不能确定,但是在无意统一草原的兄弟部族鲜卑南下中原后,乌桓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还是大概率的事件。

辽东公孙氏更是了得,足够的低调隐忍下未尝没有机会独霸辽东、甚至入主中原机会

辽东公孙氏更是野心勃勃,从公孙度时期就有“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的宏图大志。中原战乱大量移民来到辽东,为辽东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人才;充足的人口为辽东提供了稳定的兵源和税收基础,这都是辽东公孙氏割据一方的基础。而辽东公孙氏对待曹魏的态度就比乌桓聪明多了,名义上的臣服和进贡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心发展。从自领平州牧的公孙度开始,继任者公孙康、公孙恭都是不图虚名安心发展。在公孙康时代,为了讨好曹操斩杀了前来避难的袁尚、袁熙,被曹操封为襄平侯、左将军;而继任者公孙恭,被魏文帝曹丕封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所以低调发展才是王道,但是到了公孙氏第四代公孙渊时贪图虚名,为公孙氏招来了灭顶之灾。

辽东公孙氏的燕国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后唯一的域外势力,成为孙刘两家争相拉拢作为牵制曹魏的棋子(主要是海路相通的孙权,蜀汉有点鞭长莫及)。面对孙权派来封赏的船队,蛇鼠两端的公孙渊杀人越货抢了孙权的金银珠宝后还向曹魏报告(主要也怕引起曹魏的不满)。可怜孙权还做着和美国一样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美梦(通过海路从辽东牵制曹魏),被公孙渊吃干抹净戏耍了。至于公孙渊如何称燕王引发曹魏的讨伐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来看如果不是奇葩的公孙渊,公孙氏能否完成割据辽东甚至入主中原的大业?

其实完全可以:熬过魏明帝曹叡后,曹魏也即将被司马氏取代。辽东公孙氏大半领土都是通过向高句丽等域外政权征伐得来的,相对贫瘠的土地对于中原政权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而且孱弱的晋朝武力并不强大,公孙氏正好可以作为抵御高句丽东侵略的屏障。历史上正是辽东公孙氏灭亡造成的势力真空,才形成高句丽东侵和慕容燕国的崛起。既然鲜卑慕容氏从慕容廆时代就可以通过臣服晋朝后,迅速发展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割据,为什么公孙氏不行?况且后来入主中原的慕容诸燕崛起辽东绝对是辽东公孙氏的翻版。要知道司马氏建国到五胡乱华不过短短几十年,如果不是公孙渊作死,熬到此时的辽东公孙氏会利用天下大乱势力暴涨。趁着中原大乱认真整军备战,公孙氏未必不能像安禄山席卷中原,至少可以割据北方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从汉末到魏晋,中原大地上英雄辈出。北方相关势力,在实力、格局、视野、运气甚至是历史机遇下,由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重任。但是不代表着本文描述的袁绍、辽东公孙氏甚至乌桓没有成功的机会,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如果因为某个细微的偶然因素颤动一下,或许这段历史会翻开新的一页。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