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关部门组织更详实的调查,给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这也是提高自然资源调查事业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责任。

文1567字,阅读约需3分钟

特约评论员/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徐秋颖 校对 卢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释疑4名地质人员遇难谜团,不能光靠大众的“是非辨别能力”

▲还原哀牢山4名地质员失联始末。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4名年轻的地质人员进山后失联,最终全部遇难,让“哀牢山”这个语带哀伤的地名为人所知。尽管媒体连日来的报道呈现了许多事实,但至今仍然留有诸多谜团:遇难人员是否具备野外作业的专业能力?导致其失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他们的直接死因又是什么?救援行动是否妥当及时?

更清晰地复盘这起不幸事件,努力回答上述疑问,是对遇难者家属的应有交代,也是为避免同样事故发生的必要经验总结。尽管野外调查活动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专业工作,但在高科技设备的支持和人类野外经验的不断积累下,人们还是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地质人员的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但是,面对公众关切,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并不完整。比如,针对媒体“是否有遇难人员属于临时抽调”等疑问,4人所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媒体称:“我们坚信大众有是非辨别能力的。”

是否有遇难人员属于临时抽调,是个事实问题。只有正面解答这一问题,提供清晰的事实判断,大众才能进行是与非的价值判断。

释疑4名地质人员遇难谜团,不能光靠大众的“是非辨别能力”

▲11月26日,哀牢山遇难地质员张瑜的好友接受采访,透露张瑜准备和女友结婚。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根据媒体报道,遇难人员并没有携带专业的宿营装备,甚至没有携带正餐和准备伙食的工具,也没有在山上过夜的打算。但是,哀牢山区地质状况复杂,原始森林茂密丛生,即使没有过夜的打算,只要上山就需精心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细节也足以说明问题:驾驶员何某某担心地质队员晚上下不了山,从备用油桶里给他们倒了1矿泉水瓶汽油,供生火取暖、防野兽、稀释油漆用。连驾驶员都担心地质队员不能当日下山,为何遇难者却没有携带更充足的专业装备?

直到目前,有关方面对遇难者的直接死因也语焉不详。有报道称可能是因为地质人员失温,也有人分析是森林中瘴气所致。但大众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能凭借这些尚不足以成为结论的推测。由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地质人员在失联后并未打开RTK定位仪,致使救援人员无法精准定位。有人分析称,可能是遇难者并不知道RTK定位仪有求救功能。地质人员未使用定位仪的原因是什么?是否真的不熟悉其功能?回答清楚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具体人员的生死,也关系到野外调查的整个安全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3日21时许,前来接应转移失联人员遗体的车辆。新京报记者 李阳 摄

另据报道,承担此次调查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系由原武警黄金部队第十支队集体退役后转隶而来。建成能够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任务的专业化队伍,是这支队伍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每一次野外调查,都是对其专业性的检验,而在衡量专业性的诸多标准中,安全避险能力无疑是最基本的标准。

此外,即便从野外安全常识普及的角度看,有关部门也不妨把这场悲剧当成一次示警。事实充分证明,即便是从事野外作业的专业人员,也会遇到力有不逮的危险。在社会上也有不少人热衷于户外活动的当下,一些出没于原始山林的“驴友”面临怎样的风险,应当做好怎样的准备,也可以通过此次事件进行告知和普及。

总而言之,目前媒体拼图式的报道,并不足以还原全部事实。这需要有关部门组织更详实的调查,给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更完整地回应遇难者家属的关心和公众的关切。这不仅是划分事故责任归属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自然资源调查事业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责任。

值班编辑 吾彦祖 康嘻嘻

相关新闻

4地质人员哀牢山遇难:为何会失温,进山时是否准备过夜?

南北走向的哀牢山,夺走了4名地质人员年轻的生命。他们不幸遇难的原因,目前尚不明朗。

遇难者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目前尚不得知,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外界的信息仅仅是他们携带的衣服、食物和作业工具等。

这一事件留下诸多谜团。哀牢山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山,在里面会迷路、罗盘失灵吗?森林资源调查,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4人于11月13日中午失联,为何15日傍晚普洱市镇沅县政府才接报开始组织营救,4名队员在这两天遭遇了什么,他们遇难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遇难者是否具有野外生存专业知识并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否有人是临时抽调?今年以来,突发事件中一再出现的一个词——失温,到底是怎么回事?

针对“是否临时抽调”等疑问,4人所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说:“我们坚信大众有是非辨别能力的。”

针对此次事件,澎湃新闻采访了参与救援的当地村民、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的救援人员、具有40多年野外生存调查经验的专家,试图还原4人的遭遇。

搜救人员进山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4名遇难队员没有在山上过夜的计划和装备?

综上,鉴于哀牢山的复杂地形和4名遇难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他们在原始森林作业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野外安全意识和生存技能。

根据前线搜救指挥部公布的名单,他们4人分别来自四川宜宾筠连县的张金榜、江西南昌的杨敏、昆明官渡区的刘宇、重庆的张瑜,年龄依次是25岁、27岁、29岁、32岁。

事发后,自称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内部人员的人士向媒体透露,2021年9月7日,该单位发内部通知,抽调75名同志参加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其中此次遇难的杨敏来自该单位后勤服务中心,并非野外作业专业人员,是临时抽调,在一个“未发放劳保服装统计表”中有33人,杨敏的名字在列。

针对“临时抽调”等疑问,澎湃新闻多次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求证。该单位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称:“我们坚信大众是有是非辨别能力的。”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4人被发现时留下的食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从他们携带的食物和衣着、装备来看,他们4个没有准备在山上过夜。”韩联宪分析,就搜救时发现的剩余食物来说,4人携带的食物是休闲食品或者说是小快餐,一顿正餐都算不上,也没有携带准备伙食的工具,并非野外专业人士的配备。就衣物和装备而言,最基本的睡袋都没有携带。根据他们携带的物资,应该是抓紧上山,抓紧完成任务,然后当天下山,并没有打算在山上过夜的迹象。最早开始参与救援的当地樟盆村护林员谢昌红也说,以往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调查活动的工作人员通常是当天进山,当天出山。

韩联宪说,野外过夜分为宿营和露营。按他在原始森林做调查的经历,人手1个防潮垫、1个睡袋,这是必不可少的。他曾带着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护林员、他的学生们穿越1个热带雨林保护区,那还是在夏季,不考虑失温的情况下,依然要求每人除了防潮垫和睡袋,还应该配备帐篷,但因行李过重,在途中男士们放弃了帐篷,给女士依旧携带了帐篷,他们把这种叫作宿营。而在山间林区,事前没有准备,遭遇意外或突发事件无法下山不得不留宿山林中,“点一堆篝火取暖睡觉,事前没准备,这是露营,两者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4名遇难的队员或在事前准备不充分、无法返回的情况下露营在了山间。“碎片化的报道我们无法拼接出来他们4个人的行进过程,但他们应该是把这个工作想的简单,从携带的设备看得出来在他们的整个工作计划里面没有山上过夜的计划。如果在冬天哀牢山搭简单窝棚过夜的话,那肯定扛不住的,高海拔山地天气变化是最容易出危险的,专业人士应该明白这点。”

韩联宪带的研究必修的一门课,是野外安全和遇险求生。他说,野外作业提前就要想到迷路、失温、断粮等突发情况,他跟他的学生也曾经历过,“有准备和没准备还是不一样,我们应对处置会更恰当一点,所以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始森林里起雾,能见度较低

搜救遇困,4人遇难或因失温

4名调查人员遇难后,外界出现各种猜测,从遭遇野兽袭击、雷击到罗盘失灵迷路、失温等。

据此前媒体报道,樟盆村村民和救援人员曾近距离遭遇黑熊,但找到4人时,4人的衣冠完整,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

韩联宪教授说,云南一些山区确实雷击高发之地,但都集中在7、8、9月,11月的哀牢山鲜有雷击现象,且雷击之后人体的皮肤会留下痕迹,一目了然, 也可以排除是雷击所致。

关于罗盘失灵,韩联宪说,从身边人和救援人员的经历看,在哀牢山确有其事。他的朋友在哀牢山东坡新平县一侧,有罗盘失灵打转的经历;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队长李业凌11月25日向澎湃新闻表示,他救援结束之后,自己手机的陀螺仪出现了故障,至今仍未恢复正常。韩联宪分析,所谓的森林罗盘实际就是机械罗盘,一般情况下罗盘的失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附近有超高压的强电流,电磁辐射会导致罗盘失灵;还有一种活动区域地下有丰富的铁矿或磁铁矿,会导致罗盘失灵。两种情况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除此,他们野外调查人员一般手机上都会安装一个电子罗盘,该电子罗盘跟机械罗盘工作原理完全不同,“只要手机有电,这个罗盘是不会失灵的,我不知这4位遇难的调查人员在手机上安装了这个软件没有。”

韩联宪说,电子罗盘大部分时候并非是迷路后用来确认方位,而是在调查记录时需要对坡度、坡向进行确认。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发现的其中1名遇难人员,将衣服掀到了肚子,面带微笑。韩联宪说,如果属实,这是重度失温后出现幻觉的典型的行为特征,前些年昆明一个户外人员在大理苍山遇难,是失温死亡,死亡后的状态跟上述媒体报道此次遇难者的状况一模一样。

什么是失温?韩联宪介绍,人体是恒温的,通过食物、衣物、运动来维持身体的恒温,这个恒温一旦下降,生理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运转,重度失温从感觉失温到失去生命体征仅需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几乎无可救可能,所以一旦出现人体失温,除了篝火等取暖方式,要尽脱掉湿了的衣物,用干毛巾围住脖子,保证颈动脉的血液循环升温。“人体失温之后,心脏跳动大脑依然有供血,会出现思维幻觉,作出其它一些不正常的举动。”

另一个令外界不解的疑问是,4名遇难人员于11月13日中午过后失联,镇沅县政府于11月15日傍晚接报后开始组织搜救,期间的两天发生了什么?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村民谢昌红称,11月13日哀牢山当地天气状况不好,山中弥漫着大雾,4名队员进山后便下起了雨。11月14日傍晚,4名遇难人员的司机在等待4人未果后向他们村民小组组长求助,希望得到村民的支援,14日当天保护区的管理员还一度上山搜寻。

村民小组立即召集6人准备进山搜救,但当晚天气和山中环境不具备夜间搜救条件,天黑路滑,他们的手电筒也没电,直到15日清晨7时左右,天还未完全放亮,他们6人携带干粮等立即进山寻找,到15日15时许搜寻未果后他们6人决定停止搜救返回,傍晚18时许到达山口后,便立即报案。随后,消息层层上报,接报的县政府开始组织人员投入救援,直至8天之后发现已遇难的4名调查人员遗体。

另据极目新闻早前报道,镇沅县有关部门一工作人员称,失联人员最后一次与外界取得联系是13日下午,“队员们原计划13日下午或者14日上午下山,他们所携带的干粮仅能维持一天。但直至15日,仍未见他们下山,未进山的司机于是向镇沅县报告了4人失联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