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苏-27SK是我国在上世纪从苏联/俄罗斯方面引进的一款三代战斗机,当年首批苏-27战机交付后,我国便一直和俄罗斯方面协商,希望引进生产线自行生产,经过努力终于在2000年,我国首条苏-27战机生产线正式打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自行组装和生产的第一批苏-27战机,也就是我国空军最早期的歼-11A战机。歼-11A战机生产了105架后,我国科研人员便自行钻研,并在歼-11A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进而陆续推出了歼-11A的两款主要衍生型号——歼-11B和歼-11D。歼-11D在2015年试飞,但不幸的是它并没有被空军选中。尽管歼-11D在2019年也曾传出,在国内某空军基地进行飞行试验的消息,但是它的前途依然不明朗。不仅如此,歼-16的出现更让歼-11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

从歼11A到歼11D

歼-11A是歼-11系列战机的第一款机型,歼-11A也是苏-27SK的国产版本。我国将苏-27SK的生产线、原材料和技术从俄罗斯搬到了国内,所以歼-11A与苏-27SK用同样的材料和技术,而苏-27SK战机的优缺点也“遗传”到了歼-11A身上。

首先,就是机体结构和气动设计问题。苏霍伊设计局在研发苏-27SK战机时,为了确保战机的机动性能,也为了兼顾机体强度。在使用大量的铝合金和钛合金作为机体材料的同时,还不断减重。因为当时的静力试验不像如今一样成熟,苏霍伊的设计师也没有及时发现这一缺点。苏-27SK交付部队使用后,苏联飞行员在操控苏-27进行高速飞行时,战机出现了震颤的现象,苏霍伊的技术人员在随后的改进中才发现,注重机动性的苏-27的机体,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而这个毛病也被带到了歼-11A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27机动性能虽然强,但它不断被减重,减重的同时还换上了特定的发动机—AL-31F涡扇发动机。AL-31F发动机因其尺寸小、推力大、稳定性高而出名,但是它的使用寿命也很让人失望。苏-27SK拥有两台AL-31F发动机,动力不错但寿命短。一架苏-27的使用寿命是2000个小时,而同时期得F-15、F-16和JAS-39使用寿命分别是8000小时、4200小时和3900小时,苏-27和它们相比高下立见。早期歼-11A装备的N001“祖克”型雷达,重量达190公斤,口径约1.1m,“祖克”型雷达只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雷达捕捉的波形少,计算能力还很弱,每秒只有17万次。

歼-11A在我国生产时就已经实现了80%的零件国产化,到歼-11B时这一数据提升到了100%。歼-11B相比上一款歼-11A,有了全方面性能的提升,国产的航电设备、玻璃化座舱、新型雷达等先进国产技术都运用在了歼-11B身上。

歼-11B更明显的优点,就是它拥有了一定的隐身性能和超视距打击能力,这两点不管是苏-27SK,还是歼-11A都没有做到。但是,歼-11B仍然没有摆脱发动机问题,最初搭配的涡扇-10发动机毛病依然很多。

歼-11D一般被视作歼-11A的最终改进型,各方面性能已经逼近歼-11系列战机所能达到的天花板。歼-11D拥有经过优化的机体,和比歼-11B的开普勒雷达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并且某些四代机拥有的技术在歼-11D身上也有体现,可惜的是歼-11D并没有被空军看上。

地位略显尴尬的歼-11

不过话说回来,歼-11系列战斗机不管怎么“魔改”,B型号也好D型号也罢,这款战机的诞生就是要成为纯粹的空优战机。在当时各国普遍都装备二代机的年代,空优战机的研发理念也比较超前,但是时代在进步,理念也在改变。随着我国空军转换了战略思想,便意识到歼-11战机的对地打击能力完全是白纸一张,所以沈飞对歼-16战机的研发工作也正式开始,这个时候歼-11系列战机的地位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歼-16和歼-11的关系有些类似于苏-30和苏-27,前者都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改进来的。从最开始的单一战役战术飞机,改造成了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我国进口过一批苏-30(苏-30MKK),空军飞行员在驾驶苏-30的过程中发现,苏-30战斗机除了具有对地对海的攻击能力外,它的制空能力也不错。按照这个思路设计出来的歼-16同样带有这个功能,当时我国突破了技术限制,早期的歼-16在交付部队时已拥有非常不错的制空能力。不仅如此,歼-11D身上的超视距打击能力、隐身性能和子系统能力,歼-16同样具备,而且歼-16的机体结构能更好的使用这些功能。可以说,歼-11D在最擅长的领域被歼-16抢了饭碗,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歼-11D就渐渐失去了关注度。

除了部分性能与歼16重合外,歼-11D出现的时间更尴尬,而且这个情况从歼-11B就有了。中国空军现役王牌战机歼20,它的首飞时间是2011年,服役时间在2017年,而歼-11D的首飞时间在2015年。歼-11D首飞之时,歼-20早已首飞,仅过了两年歼-20就服役了,这样的时间节点很尴尬。可以说,歼-11的成熟时间太晚,它刚好卡在了我国航空技术步入高潮的前夕,而这也就导致了歼-11D的出世显得有些索然无味。

歼-11仍有用武之地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歼-11的地位尴尬,但是我们也不能将歼-11当作失败的产品,相反歼-11的出现也是我国科研人员的成功。从突破音速阶段就有可能解体的“软飞机”,到能与苏-35一决高下,歼-11系列战机的多年改变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加速发展的战机研制技术让同代战机性能实现跨代增强,这本身就不容易。

我国空军部队现在还在使用歼-11系列战机,这也证明它们还有用武之地。武器从来都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越实用越好,美军的B-52轰炸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歼-20是最先进的战斗机,但以它现在的规模还远达不到成为绝对力量的地步,剩下的就需要歼-11、歼-16、歼-10,甚至是歼-7和歼-8来弥补。许多军事专家在评价苏-27战斗时通常会说到,这是一款没有一磅重量用在对地进攻上的战斗机,对于我国的战斗机而言,也没有一架战机的价值能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