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6日,入伍19个月的重庆小伙古怒在西藏边境巡逻时突遇塌方。

为了营救战友,他不幸被乱石击中,坠落山下光荣牺牲,年仅1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噩耗传来后,他的母亲张兴会悲痛欲绝,毅然前往西藏祭奠儿子。

此后,她来往西藏与重庆多次,为古怒的战友们送上亲手缝制的鞋垫。

在战士们心里,张兴会成了他们的“兵妈妈”,一段感人的“军民情”故事,也悄然而生了。

一、年轻小伙、救人牺牲

古怒出生于重庆市大足区。90年代,他的父母在重庆经营一家火锅店。

当时,他家的火锅店是大足区第一家火锅店,生意非常好,每天顾客都排起长龙。

但是,古怒并没有继承家里的产业,而是选择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参军入伍

2003年,17岁的古怒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

临行前,古怒的母亲张兴会特意给他带上了几双亲手做的鞋垫。

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她的心里百感交集。

可是,张兴会没想到,儿子这一去,竟是与自己的永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伍后,古怒成了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二连三班的一名边防战士。

西藏地区环境非常艰苦,高海拔、严寒地带,到处都充满着危险。

有人说:“在西藏,躺着也是一种奉献。”

而古怒所在的二连,其日常执勤巡逻可以用四个“最”来形容:线路最长、任务最繁重、道路最危险、条件最艰苦。

他们每次巡逻,需要途经10条冰河,翻过5座雪山,路上的海拔落差高达2000多米。

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将军,就是在这条巡逻线上牺牲的。他牺牲的地方也被命名为“将军崖”。

古怒在参观此地时,曾经说过:“也许我一辈子也当不了将军,但我可以和将军一样在雪域边关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后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立下的誓言。

刚进部队时,古怒还是大家眼里的“胆小鬼”。

一次部队拉练,大家要过一座悬空的独木桥,古怒吓得趴在桥上不敢走,成了部队里的笑柄。

后来,他逼着自己克服恐惧心理,苦练军事技能。

两个月后,在部队评比中,古怒就拿到了两项冠军,并荣立三等功。

年底,他还被评为了“优秀士兵”,成了军区里的训练尖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7月16日,二连指导员殷永飞奉命带着小分队前去执行巡逻任务,作为三班班长的古怒也在队伍之中。

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西藏山南的阿相比拉。

在西藏当地话里,阿相比拉意为“魔鬼都不愿意去的地方”,环境十分艰苦。

当天上午11点30分,一行人巡逻到了一个小桥上。

小桥旁边是一个陡峭的岩壁,上面长满了青苔。

7月的藏南,正值雨季,山体滑坡是常事。

出于安全考虑,队员们决定一个个过桥,古怒走在队伍的最后一个,担任安全员。

藏族战士次仁珠杰正在过桥时,古怒敏锐地听到山上传来了“轰隆隆”的响声。

他抬头一看,山体滑坡的泥石流正从右侧滚滚而来。

顾不上多想,古怒一下子冲上小桥,猛地将次仁珠杰向桥头推去,并大声喊道:“珠杰,快跑!”

珠杰获救了,可古怒却被山石砸中,从桥上掉了下去。

战士们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古怒的名字,并四处搜寻他的踪迹。

古怒掉下的位置不太远,战友们不久后就找到了他。

当时古怒还有一丝意识。

战友们轮流背着他下山,他还强打精神,要自己下来走路。

可是,由于颅内出血,古怒在返回的路上便牺牲了。

牺牲时,古怒年仅19岁。他入伍不过19个月,入党也才16天。

回忆起这位年轻的战士,许多西藏当地的居民和部队的战友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古怒生前一直坚持与边境群众心连心。

每次巡逻时,他和队员们都会到当地居民家坐坐,还帮助他们搭建了蔬菜大棚。

听说当地适龄儿童洛桑因家境贫困辍学了,他和战友张新还一起凑了182元,给洛桑交了学费。

古怒牺牲后三天,他的坟头上就挂满了50多条哈达。

他所在的隆子县县委书记谭弘发对此解释道:“解放军一直视驻地为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对古怒的牺牲反响如此强烈,不是一时的偶发行为,而是他们几十年积累的对解放军深厚情感的一次大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炊事班的战士黄辉曾经含泪回忆起古怒:“只要战友们有难,古怒都乐于相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古班长对我的关心。”

7月14日,牺牲的前两天,古怒带着全班战士修整温室。

当时,在温室顶上搭木板的战士周小波突然踩空了。

古怒马上冲过去将他接住,却不小心踩到了木板上的钉子,脚受了伤。

想到过两天的巡逻任务,他请求在场的战士们为他保密,自己带伤上了阵。

古怒牺牲后,战士张新十分后悔:“早知道他会出事,说啥我当时也要报告连队……”

7月19日,战友们为古怒搭建了简易灵堂。

部队的领导和不少群众都来到灵堂,悼念这位年轻的战士。

送别的队伍从部队的营门一直延伸到了墓地,可见人们对他深切的怀念。

由于交通不便,古怒的遗体难以运出西藏安葬,人们便将他安葬在了营区一公里外的地方。在那里,古怒可以眺望到自己用生命守护的战友和连队。

牺牲后,部队给古怒追记了一等功。

7月28日,西藏军区批准古怒为革命烈士,他也成为重庆大足区近10年以来唯一的革命烈士。

古怒的事迹也影响了无数战士。

他牺牲后的半年内,就有600多名战士受到他的鼓舞申请入党。

二、跋涉千里、为儿扫墓

古怒牺牲后,他的母亲张兴会,带着女儿和几个亲戚,毅然踏上了前往西藏的祭奠之路。

从重庆大足到西藏边境,可谓是千里迢迢。

他们首先坐飞机到达拉萨的贡嘎机场,之后要转乘四五次车。

由于山体塌方,最后的一段路只能徒步。

一路上,他们还翻越了两座海拔高达5000米的雪山。

长途颠簸、高原反应、严寒、塌方,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没有阻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

历经千难万苦后,张兴会一行人终于抵达了连队。

回忆起这段经历,张兴会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一路上太不容易了,我这才知道儿子之前有多辛苦。”

之前,古怒总是报喜不报忧,跟母亲说自己生活得特别好。

张兴会本来打算7月初来西藏探望儿子,却被古怒劝退了。

他在和姐姐古萍的电话中反复嘱咐:“一定不要让妈妈过来,怕她看到了觉得我们太苦。”

来到儿子的墓前,张兴会忍不住痛哭失声。

她一遍遍地抚摸着墓碑,和儿子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

后来,她在战士们的陪伴之下来到了边防二连,看看儿子生前生活、战斗的地方。

看着儿子生活的痕迹,她动情地回忆起与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部队的战友们听了,也不由得红了眼眶。

在部队营房中,张兴会和女儿看到许多战士在洗脚。

由于天寒地冻,不少战士的脚都冻伤了。

张兴会立刻将自己带来的20双鞋垫分发给了战士们,让他们能穿得舒服一点。

临行前,全连官兵都来送别张兴会一行人。

他们齐声高喊:“妈妈!让我们叫您一声妈妈吧,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张兴会的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

从此,她便成了所有战士们共同的“古妈妈”。

回到重庆后,张兴会搁置下了火锅店的生意,为远在西藏的“兵儿子”们亲手缝制起了鞋垫和棉鞋。

她每天都要做6个小时,一双鞋垫要做两三天。

但是,张兴会从来不觉得累:“儿子们驻守高原牺牲奉献,我做这些不算啥!”

从2005年到今年,张兴会6次进藏为儿子扫墓。

虽然路途遥远,但她坚持要来。

每次来,她都会带上自己做的鞋垫,分给战士们。

每次张兴会来,战士们都会争着和她说起部队里的新鲜事:部队里接上了电网、柏油路铺到了巴热拉山口……2019年,张兴会第六次进藏时,战士们还为她准备一件特殊的礼物——古怒的画像。

抱着画像,古妈妈和大家一起合了一张影。

虽然儿子不在了,但她也拥有了无数的“兵儿子”。

三、相互守护、传承大爱

一声“古妈妈”背后,是一辈子的真诚守护。

部队的战士们,打心眼里爱着这位“古妈妈”,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看待。

马云山曾经是古怒所在连队的副连长。古怒牺牲后,他每年休假都会来到古家,看望两位老人。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每次来都住在古怒生前居住的房间里,像儿子一样侍奉着两位老人。

古怒的姐姐古萍遇到什么困难,马云山都会倾尽全力相助。张兴会曾感动地说道:“即便是亲生儿子,有的可能都做不到这么尽心。”

来自重庆永川的范厚华,退伍后当起了养殖户。他每次来古家,都会提着大包小包。古家的冰箱里都放满了他送来的土货。

綦江张寅、垫江柳青、南川张建、绵阳罗长虹、永川范厚华、扬州马云山……这些名字,张兴会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

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这些年来,这些战士们都遵循着当初的承诺,轮番来到古家,代替逝去的战友尽孝。

有了儿子们的陪伴,张兴会缝制鞋垫也更有动力了。

虽然已经年逾六旬,视力也不太好,但她坚持着要将这件事继续做下去:“眼睛看不清就戴老花镜,精力不够了就买半成品来缝,我做鞋垫就是为了我的孩子们。”

2021年7月30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办联合发布了“最美拥军人物”先进事迹。

凭借十六年如一日对边防战士们的关怀,张兴会成功当选为“最美拥军人物”。

如今,“古妈妈”与“兵儿子”的故事还在继续。

十六年的相互守护,不仅是善良与孝心的体现,更是军民浓浓鱼水情的体现。他们身上所传达出的大爱,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参考文献:

新浪军事 《边防采风:古怒——雪域边关不朽的丰碑》

新浪军事 《在国门前永生—追记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战士古怒》

中国军视网 《13年的特殊亲情:战友,我替你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