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忙的上海街头,每天都在演奏着一出出“城市交响曲”。车流声与人流声构成了主要的乐章,但如果你仔细聆听,还能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咕咕”“啾啾”“唧唧”……

人类所发明的拟声词自然无法一一概括和形容这些动听的声音,但鸟类的鸣叫却时刻提醒着人们:在我们的城市里,还有一群长着翅膀的“居民”。

近年来,随着上海森林覆盖面积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里筑巢安家。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二三月,由于北方寒潮等原因,会有超过10万只鸟类会在上海越冬。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上海区域范围内已知鸟类达到22目79科506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4%。

黄浦江边鸥鹭飞。 孟雨涵 摄

这样的数据令人欣喜,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城市中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玻璃幕墙建筑,正不断地向鸟类释放着“错误信号”——在反光的作用下,建筑物外的蓝天白云和树木植物会被映射到透明的玻璃幕墙上,让鸟类觉察不到玻璃的存在,误以为它们可以直接飞过去。结果往往是“嘭”的一声,鸟儿撞上玻璃,就此殒命。

这种现象被称为鸟撞,全世界都有发生,在欧美国家更早得到关注和研究。现如今,在上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鸟撞问题。大家都想知道,为了鸟儿的自由飞翔,他们能够做些什么。

校园巡察后发现,鸟撞现象就在身边

10月18日,宝山区鹿鸣学校的一名晚托班学生,在教学楼二楼露天花园处发现了一只已经死亡的怀氏虎鸫。这是一种在上海较为常见的冬候鸟,体型较大,体长能达到30厘米,头部及上体具金褐色和黑色的鳞状斑纹,下体白色而具黑色鳞状斑。在露天花园的另一侧,还有4只腐烂程度不同的鸟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鹿鸣学校学生在教学楼二楼露天花园发现了一只怀氏虎鸫的尸体。 受访者供图

10月19日,又一只冬候鸟红尾歌鸲的尸体被学生发现。这是一种性活泼、善藏匿的小鸟,常栖于森林中茂密多荫的地面或低矮植被覆盖处。被发现时,它倒在居民楼旁的草地上,往南不远就是顾村公园。

这两起鸟撞信息都被学生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下来,汇报给了刘真君。作为鹿鸣学校的科学老师,刘真君常带着学生一起做一些与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课题,业余时间,她还是一名观鸟爱好者。今年3月,看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动“鸟撞计划”公民科学项目的推送后,她便在学校里成立了鸟撞调查小组,让感兴趣的学生加入。春季,共有12名鹿鸣学校学生加入调查,等秋季调查启动时,队伍进一步壮大,共有40多人一起关注身边的鸟撞情况。

学生们在校内发现一只白腹鸫的尸体。受访者供图

公众科学项目的理念是“人人都是记录者和研究者”,因此参与的门槛并不高,学生也能加入调查。可真要按照要求完完整整地做下来,也需要耐心和责任心。根据调研行为准则的规定,志愿者要在规定的六周内,每周进行一次连续五天的调研,依照预先设计好的路线对重点建筑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两次巡查。如遇到鸟尸,要留下鸟腹面、背面、侧面的照片以及周围环境的照片,同时记录下发现地的楼房高度、周围植被类型以及玻璃占外墙比例等信息。由于鹿鸣学校调查小组成员大多为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调查路线基本围绕着校园和自家小区。

学生们的专注与坚持让刘真君颇感意外。在截至10月底结束的秋季调查期间,大家都圆满地完成了巡查任务,并记录下7次鸟撞情况,留下了文字与照片。个别学生还有感而发,把参与调查的感受写进了作文。三年级的余琬辰写道:“虽然我自己没有看见受伤的鸟儿,但是小组里别的小伙伴发现了鸟撞,我心里也很难过。”二年级的周嘉懿写道:“我了解到我们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更好地保护鸟类。”在学生们稚嫩的话语中,刘真君感到了孩童的纯真情感,于是她把这些小作文都拍了照、认真保存下来。

学生的小作文。 受访者供图

除了鹿鸣学校,上海还有不少团体报名参与了鸟撞调查,如华东师范大学爱鸟俱乐部、包玉刚实验学校BGIB小组、上海海洋大学爱自然协会等。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感慨,上海民众参加公众科学项目的热情很高,说明大家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比过去更多了。

国外已通过“鸟类友好建筑法案”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做鸟撞调查?

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与科普工作的何鑫坦言:“为了积累我们自己的数据。”

在国外,科学家与高校较早地开始做有关鸟类误撞玻璃而亡的课题,掌握了一定的数据。这些有力数据一经披露,能够帮助民众更全面地认知鸟撞问题,进而推动更多改变。

2019年,美国康奈尔鸟类实验室发布报告称,每年有大约6亿只鸟在迁徙途经美国时因撞上高楼而死。研究人员利用显示光污染水平的卫星数据和测量迁徙鸟类数量的气象雷达数据,得出了研究结论。他们发现,迁徙鸟类飞过城市上空时,容易为高楼大厦灯光吸引,失去方向感,撞击高楼,因此受伤或死亡。由于鸟类大多在夜间迁徙,更容易为楼房灯光迷惑。有的鸟因此丧失方向感,绕圈飞行数小时,最后精疲力竭降落在不宜生存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楼林立的纽约,是鸟撞的高发地区。 新华社 图

美国的情况显然不是个案。事实上,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全世界的鸟类都面临着类似威胁。

在调查研究与媒体公开报道的影响下,国外建筑行业也逐渐正视起这个问题。在德国,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omilux防撞玻璃,其设计灵感来自一种蜘蛛。为了避免自己织的网被撞破,这种蜘蛛会在自己吐的丝上加入紫外反射层,而紫外光是鸟类能看见而大多数其他动物所看不见的。omilux防撞玻璃即是在玻璃中增加了紫外反射线。因此,在人眼看来,玻璃仍旧透明,而在鸟类眼中,它就是一团乱麻,无法飞过,只好主动避开。

左图:omilux防撞玻璃在人眼中的样子;右图:omilux防撞玻璃在鸟类眼中的样子。

纽约甚至通过了一项防鸟撞法案。2019年12月,纽约市议会以 41:3 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更新建筑规范,让该市变成对鸟类更友好的地方。法案规定,在2020年12月之后的新造建筑,在最低75英尺(22.8 米)高的外墙上必须使用“鸟类友好建材”,比如带图案的玻璃,让鸟类在全速飞行时能更容易分辨前路。

反观国内,提到鸟撞,人们想到的往往还是鸟撞飞机这一威胁航空安全的重要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这些年偶尔会有鸟撞玻璃的新闻见诸报端,但人们对这个问题“了解还是太少”。

不要让便民设施成为“夺命设计”

当然,改变也还是有的。

“校园鸟撞调查影响校内建筑设计”的案例,便为许多鸟类爱好者所津津乐道。2018年起,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李彬彬博士在校园内发起了系统性的鸟撞调研项目,并根据调研结果采取相应的防鸟撞措施。比如,在鸟撞发生的重点区域学生宿舍东侧连廊张贴鸟类防撞贴纸。更令人鼓舞的是,校园鸟撞调研项目还有了实质性的成果——昆山杜克大学在二期校园的建筑设计中,把防鸟撞问题考虑了进去。

李彬彬告诉记者,昆山杜克大学向来秉持着节能环保的校园建设理念。当项目组将研究报告提交给学校后,立即得到了学校的重视。“校园二期建设时,设计公司和我们进行了充分沟通,也根据我们的建议查询了很多国内外防鸟撞的做法。”等明年建成后,师生们将看到二期校园内各栋建筑将不再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取而代之的是铝板材料;而在必须使用玻璃的区域,则采取了特殊处理,给玻璃贴上横纹,或者改用横向条纹彩釉玻璃以减少反光。

昆山杜克大学校园二期建筑将采用对鸟友好设计。 图片来源:昆山杜克大学鸟撞调研组

在湖南蓝山,城里人连续两年为候鸟拉下电闸,为正在迁徙的候鸟让路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

也许有人会问,为鸟儿改变建筑设计、全城熄灯为鸟让路,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遥远。究竟有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呢?

“常见的做法是在现有的玻璃幕墙上贴贴纸。”何鑫说。2012年在我国台湾地区访学期间,何鑫就购买过“致力于保育台湾的猛禽与自然环境”的民间组织“台湾猛禽研究会”推出的猛禽图案窗户贴纸。之后,何鑫在台湾一段高速公路的透明隔音屏障上看见了熟悉的贴纸,这让他特别高兴——玻璃屏障上的贴纸一方面能起到保护作用,一方面也是很好的宣传和教育。

最近,刘真君在网上找到了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贴纸,准备向学校提议,给教学二楼露天花园一侧的玻璃幕墙贴上贴纸,避免更多鸟儿在此不幸殒命。她希望能从这个小小的改变开始,推动未来更多的变化。

购物网站上的防鸟撞贴纸。 受访者供图

何鑫十分期待看到这些上海校园中的变化。在他看来,这也许能给更多学生打开一扇窗口,让他们了解鸟撞、关注生物多样性。

与此同时,何鑫也呼吁有关部门能够注意到一些原本为动物提供栖息条件的环境中发生的鸟撞。据媒体报道,国内某公园游客中心楼梯边的玻璃护栏,阻隔了一些飞行高度比较低的鸟的行动路线,因而时常发生鸟撞后鸟类死亡的情况。东海边的某观鸟景区内的观鸟亭,本意是为游客提供观鸟、休憩场所,但因为大面积使用玻璃墙,也让许多鸟类误撞死亡。“在这些自然环境里更应该考虑到鸟撞风险,不要让便民设施成为‘夺命设计’。”何鑫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内使用了防鸟撞贴纸,被许多爱鸟人士点赞。 受访者供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吴越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