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赠书: 本期周末读书请大家一起来谈谈职场之道,你认为什么样的品质对于职场人是最重要的?我们将会选3位留言质量较高的用户免费赠送《自洽: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互动平台:“第一财经资讯微信公众号

近期某咨询机构的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职场人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既害怕失败,又渴望立即成功。人们通常都非常极端。一方面,他们天生害怕失败,这可能会限制他们冒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尽快取得成功。

很多人常会有这样的纠结:现在的工作很无聊,该不该继续;要不要为了更高的待遇选择跳槽,跳槽会是更好还是更坏……这种瞻前顾后的纠结状态是因为,他们只关注了某个时间点。事实上,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点组成的,而是一条很长的线,每一步都是连续的。

成功通常并非一蹴而就或者偶尔所得,你必须懂得从长远着眼。想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你不能只考虑当前,甚至也不能只考虑未来3-5年,而要考虑每次的职场经历,对你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是否有正向影响。

最近看了《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被其中一位带教律师史欣悦圈粉。他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硕士的简历进入国内“四大”律所之一的君合律师事务实习,直到如今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他在君合工作了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提出“年轻人做职业生涯规划,既要从起步的两三年去看,也需要从三四十年的角度去看。”他给迷茫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指导我们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如何做出有效抉择,如何做到自我与内心冲突和谐相处。

职业生涯的“五年计划”

人进入职场的年纪在20—25 岁,如果按照55—60 岁退休,那么人在工作中将要度过30—40 年的岁月。这三四十年占人一生时光的一半左右,而且是最有创造力的三四十年,这三四十年几乎就是人生本身。职场新人可以把每五年作为一个时间段,三四十年就是6—8个五年。

在看自己第一个五年的时候,不妨分成两段来看:前面的两三年,进入角色,逐渐适应;后面的两三年,如果前面适应得好,可以做一些深入或者提升的尝试,如果进入角色还是有问题,可以做一些自我评估,调整方向。如果在自己的“一五规划”之内能够比较清楚地找到职业道路和方向,那么第二个五年就可以更专心地前进。

也有可能在“一五规划”内,你发现了非常不适合的情况,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根据我的观察,许多人的工作切换发生在进入职场的3—5 年。所以“一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就是找到方向,即便没有找到方向,能够排除一些方向,也是很有收获的。

“不确定”是人生的本来面目,规划赶不上变化也是常有之事,尤其是职业刚起步的时候。

苏轼、苏辙兄弟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一同中了进士,那年苏轼20岁,苏辙18岁。正要大展宏图之时,不幸母亲去世,兄弟俩回乡守制。两年后回到朝廷,做了几年地方官。到苏轼29岁、苏辙27岁那年,他们的父亲苏洵去世,兄弟俩又回家守制。这两位高才职业生涯的前十年,也是历经意外、坎坷不断,也未见有什么高光时刻。

做好每个五年的大致规划,人对自己所处的职业道路上的位置就会比较清晰。但是做规划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五年,还要有更长远的愿景。如同国家在制订“十四五”规划的同时,也有2035年远景目标,这是一个15 年左右的规划,还有到21 世纪中叶实现民族复兴这样更远的愿景。

越远的目标,越要虚一点;越近的目标,越要实一点,这是我们给自己做计划的一个基本方法。翻开国家制订的五年规划、15 年愿景和30 年愿景,你也会发现,内容是从细致到宏观的递进关系。

近期的事情容易想,也容易操作,可以定得细一点,比如工作要学会哪些具体技能,提高哪门外语,每年攒多少钱,买哪些大件东西。远期的事情可以模糊一点,比如工作要成为技术骨干,或者走上管理岗位,大概几年时间留学,大概在什么年龄段买房子。这些事情如果提前定得过死、过于具体,反而不知道怎么实现。

时间管理中有个四象限法则,把时间的因素分解成两对指标: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时间管理学建议人们关注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而不是人们经常忙于做的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职业规划也是如此,眼前的规划当然重要,而且有时候挺急的,但是这个眼前规划还一定要结合更远的愿景来看。正如毛姆在他的名著里启示我们的,不要只盯着脚下寻找那六便士,而错失了天上的月亮。

既要理性规划,也要学会感性解压

对很多职场新人来说,五年规划就已经很长了,何谈更长的愿景呢?的确,职业的前五年充满变化,可能比后面的任何一个五年都更加变动不拘。即便看起来一个人在前五年踏踏实实地在一个地方一直工作,他的心也是变化的。

我在工作初期遇到压力和困难时有一个方法,就是暂停手里的工作,开始看招聘网站,输入各种筛选条件后,搜索出一串工作机会,自己觉得心里很受安慰,这份工作做不下去,还有很多其他机会呢,此时我反而可以比较平静地回到手头的工作中。

开始我还觉得这种解压方式有点奇怪,后来认识了一个律师,她说她每次加班到半夜,崩溃得不行,就停止工作,拿出简历改一改,把最近做的几个新项目加上,格式再调漂亮些,发给猎头,然后心里舒服了,继续加班。后来猎头都知道她这个习惯了,每次一上班收到她半夜更新的简历,都要开玩笑地回一句:昨天又加大班了?

我2004 年正式进入君合工作。入职培训的时候事务所给我们讲,在君合工作七年以上就可以申请成为合伙人。24 岁的我根本无法理解七年这个时间跨度,因为我最长的一个稳定的经历就是上小学,也才六年;初中三年;换个地方上了高中又三年;大学四年,其中一年还在蛮荒的昌平园;英国留学一年;从来没有过七年在一个地方待着不动的经历。当时我脑子里算了一下,七年以上可以成为合伙人,那就是我2012 年有资格申请合伙人,然后我就笑了,笑的是这事太远了,太没谱了。

当时的我,觉得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我当时还没有开始工作,不知道面对的工作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但是我只是从一个年轻人的感觉出发,觉得这个工作我做个五六年还不够吗?我大概不会在这个工作上待到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吧。当2012 年春天我申请合伙人并通过后,我轻轻回了一下头,看了一眼2004 年那个心里小算盘打得山响却全打错了的我。

年轻人的生活充满了变化和希望,就好像运动快的物体,总觉得时间是有的,未来还很长,五年以上的事情是不容易想象的。年纪大了,生活工作都有了一定的范围,类似的变化和运动减慢下来,反而越来越觉得逝者如斯,时不我待。

没有过不去的高光,但会有走不出的低谷

相比高光,低谷更让人成长。回首过往自己和他人的各种“高低”时刻,我发现,没有过不去的高光,但会有走不出的低谷。高光再亮,也持续不了多久,终究会过去,留下的只是几个水晶奖杯和吹牛的谈资。

低谷却可以持续很久。低谷是沉重的脚步,是无奈的叹息,是无望的颓唐,是自我否定的怀疑。在职业低谷里实在走不出去的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换个工作,甚至换个行业。也有更严重的,职业低谷给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需要很多努力才能痊愈。

职场新人大都想追求高光时刻,尽快地闪亮几下,让人记住。如果把我们的职业生涯拉长到10 年、20 年的维度看,高光时刻肯定会有,同时低谷也会随时降临。毕竟高光时刻无法持久,低谷却可能改变人的职业航线。与其刻意制造高光,不如做好准备迎接挫折和低谷。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

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家都知道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大部分人都在想怎么发光,很少有人在想如何成为金子。”在这个渴望速成的时代,如何成为闪光的金子?无非是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找准自己的领域,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

我们说要做长期主义者,避免短时思维和行为。有几件事情一定是要长期地看,不是5 年、10 年,应该是贯穿一生的。

第一,终身学习。学习不仅仅是工作赚钱的需要,也是人本身的需要。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通过读书不断获取知识,这件事都不能变。获取知识也不见得一定要获取世界上最新的知识,有人愿意学习一下量子物理的前沿,有人愿意重温一下柏拉图的谈话,这都可以。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再读书和求知,这样的状态是缺乏长期主义精神的。

第二,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锻炼身体。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底盘,没有这个底盘,什么都托不住。健康出问题,事业无法放手追求,生活无法全心享受,财富也会不断流失。坚持长期主义的人有时空穿梭的本领,他会穿越到不同的年龄阶段去看自己的一生。假设穿越到自己60 多岁刚刚退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自己什么样的健康状态呢?从自己今天的健康习惯和身体情况,还是能推断一二的。

第三,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一件物品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交换体现的,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对他人的帮助体现的。帮助一个具体的人,就是帮助他人;学雷锋做好事,帮助不特定的人,就是回报社会。一个不断给予的人,必然可以收获丰盈的内心。

以上三件事是我常常提到的。当然这里可以再加一条,那就是生活有节,不断储蓄,谨慎理财。

这四件事可以检查我们自己是否是长期主义者。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不符合上面的某一条,那么就应该做出改变;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让他无法做到上述的某一条,那么这个工作就需要调整。

长期主义者是务实的,他们既能抬头看月亮,也能看清脚下的路。长期主义者是站在远见和大局之上去安排每一天的事情的。

我有一方藏书印,上刻“能远”二字,这是我从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中化出来的。此印的意思就是提醒自己,要离所谓的潮流、时下热点、眼前小利远一点,尽量站到高处看事情,甚至尝试着站在人生甚至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事情。一个人“能远”了,格局也就大了,精神也就更靠近长期主义了。

评论赠书: 本期周末读书请大家一起来谈谈职场之道,你认为什么样的品质对于职场人是最重要的?我们将会选3位留言质量较高的用户免费赠送《自洽: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互动平台:“第一财经资讯微信公众号

《自洽: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

作者:史欣悦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