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取消指标生最低控制分数线、试点探索公办普高招生计划向所在区适当倾斜、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未来,深圳基础教育招生、考试政策将迎来重要改革!

今年,教育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深圳是其中之一。

实验区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包含哪些内容?实验区怎样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11月23日、25日,《人民教育》杂志官微“人民教育”上,接连分享了两篇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动态,第一篇介绍上海方案,第二篇介绍深圳方案。

在25日这篇署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供稿”的文章中,全面介绍了深圳市的基础教育综改实施方案。其中有不少新的重磅提法。今天“名师说”选取其中几个要点进行分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只是改革的方案、思路,并非实施细则。具体什么时候实施、以何种方式实施,还要看未来官方发布的具体文件。

完善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政策,逐步取消指标生最低控制分数线

这是综改“主要任务”章节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多项举措之一。

众所周知,公办普高指标生分配政策在深圳已开展多年,试点学校和分配比例也逐渐增加。2021年,参与指标生分配的深圳公办普高有60所,共安排指标生计划数22910个。

那么,这些“指标”如何使用呢?我们举例说明。

首先,所有参加中考并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都可以填报1所学校的指标生计划。假设甲初中填报乙高中指标生计划的学生有10人,而分配的指标生是5个。

再假设10位同学中,成绩最高的A同学实际中考成绩超过了乙高中的正常录取分,则直接被录取,不占用指标。那意味着BCDEF等学生均有机会通过指标生计划被录取。

但这里还有一个硬杠杠,那就是最低控制分数线。比如乙高中指标生的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正常录取分下15分。BCD学生的分数比正常录取分低了5分、10分、15分,那他们都可以被录取;但EF学生低了16分、20分,在控制线之下,则不能被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深圳的指标生分配充分顾及了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双方的利益。正如教育部门所说,目前的方案,对初中学校学生创造了相对公平的入读优质高中的机会,对高中学校生源质量也不会造成大的冲击,对初中、高中学校都没有增加过多的工作负担,不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如果“逐步取消指标生最低控制分数线”,意味着针对某所特定初中,不管它有多薄弱,只要获得了某名校的指标,那么填报了该名校指标生计划且分数最有优势的学生,就能够被录取。

显而易见,这一政策对进一步激励薄弱学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有一定作用。当然,政策力度的大小还受另一个指标所左右,那就是拿出来分配的指标生数量。

事实上,广东省方面对此已有部署。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从2020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起,普通高中学校名额分配招生一律不得设“限制性”分数线。当时媒体的解读是,名额分配不设置分数线的做法,最早在2023年中考开始实施。

试点探索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向所在区适当倾斜

第二个要重点说的,就是这个改革思路:试点探索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向所在区适当倾斜。

除去自主招生、指标生等计划不说,目前深圳公办普高招生的分数线只有两条,分别面向AC类考生和D类考生(非深户)。如果公办普高的招生计划向所在区适当倾斜,意味着还会有区内、区外两条分数线。

其实这也不是深圳独创。师说君看到,惠州的中考录取就考虑了区内、区外之别,一般情况下,区内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区外的低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试点会带来什么变化?

首先,最大的“获益者”自然是那些优质高中集中的区,这意味着该区学生上名校的几率更高一些。这对区级政府建优质高中,无疑是一个鼓励和推动。

不过,师说君认为,敏感的中考中招政策“牵一发动全身”,相信相关改革还是会选择稳妥、渐进的力度和节奏。一步到位的教育改革是没有的。

基于稳妥、渐进原则,我们认为,一开始“试点”的学校肯定不会多,“试点”的力度也不会很大,也就是说,真正拿出来“倾斜”的计划不会多。

另一个尚未明确的是,参与“试点探索”的公办普高,仅仅是区属学校还是市属学校?这个只有细则出来才见分晓。

五育并举

除了上述两个与中考息息相关的要点,深圳的改革方案中,尤其突出“五育并举”,这也是一个亮点所在。

具体来说,加强体教融合方面,将建设“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践基地,打造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举措。

不久前,深圳还成立了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相信在足球乃至整个体教融合方面,深圳的举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力。

建设“美育之城”,有一个提法值得关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测评。同样的,劳动素养也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而且,还将探索将学校保洁、绿化、餐厨等部分后勤服务内容设置为劳动教育课程,并建立激励机制。这是非常有意思和意义的探索。

据师说君了解,早期深圳就有不少学校以“值周”“劳动实践课”等方式,让学生“包干”学校的一些公共服务,取得良好育人成果。

同样在五育并举这个版块里,还有一个措施: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双减”背景下,这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探索境外办学

在打造基础教育开放交流先锋城市方面,方案中提及:探索境外办学,实施深圳教育“走出去”工程。

目前境外办学,似乎主要还是高校的事,比如深职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办学就非常成功,成为深圳乃至中国职教“走出去”的范例。但基础教育领域的“走出去”并不多见。

在师说君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三地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了更好的基础和时机,可以更深入推进、更大胆探索,包括合作办学。

教师、教研员

方案提出,构建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个体系”,即:

  • 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 校长教师发展体系
  • 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 监测评价督导体系

校长、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尤其是未来数年深圳基础教育大规模扩张,将新增大量教师、校长岗位。

如何筑好“人才蓄水池”迫在眉睫,亦将直接影响深圳教育整体水平。这里有几个提法值得关注,一个是“完善非在编教师职称评审机制”,一个是“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模型”

此外,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还提出:建立“优秀教研员”荣誉体系,建立教研员与学校管理人员、优秀教师双向对口交流机制。

此前就有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与北京、上海相比,因为高校少、编制少等方面限制,深圳的教研力量相对薄弱。让更多优秀教研员脱颖而出,尤其是打通学校与教研部门的通道,让研究与实践相辅相成,可谓意义重大。

作者:庄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