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管理类热点预测

1、培养“三农”工作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2、发力新基建,启动新发展

二、行政执法类热点预测

3、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01

乡村振兴

一、热点聚焦

截至2021年8月,黑龙江全省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4509人次,实现1778个脱贫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产业扶贫带头人、种养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能手等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50万人,实现历史性突破;遴选出涉及“三农”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11个,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08人,涵盖国家级创新平台22个、项目119个,汇聚科研资金4.3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高分范文

培养“三农”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的振兴。人才不仅能合理优化配置乡村资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还能转变乡村思想观念,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培养“三农”人才,才能摆脱乡村发展困境。中华民族已经赢得了与贫困的斗争,实现全面脱贫,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不过,尽管数千万人已经摆脱了贫困,但农村依然存在着种种发展弊端,城乡之间以及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明显,部分农村刚刚摆脱贫困,“造血”能力很弱。目前,大多数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较高的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发展,青年人和中年人外出打工,基本上把老人和孩子都留在了农村,“空巢”现象严重。仅依靠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来发展和振兴农村地区,很难实现农村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村振兴。针对这种情况,就迫切需要一群了解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成为农村的领导者和引导者。

培养“三农”人才,才能助力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要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培养好“三农”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培育和造就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农民;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需要培育和造就更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要让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要培育和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乡村能人”……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促进农民增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培养“三农”工作队伍,必须兼顾引才、育才、留才。不拘一格引人才,需要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乡村建设需要,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多渠道招录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做好选调生到村任职,支持退役军人、企业家和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因地制宜育人才,应瞄准农村基层紧缺急需人才,摸清本土人才资源,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干在农村的种养加生产致富能手挖掘出来,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培育一支精准服务产业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人才力量。拴心暖情留人才,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以心交心、以情暖情,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吸引在外有成人士、退役军人等关心回报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02

发力新基建,启动新发展

1、热点聚焦

随着《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北京新基建建设正式迈入了快车道。根据该方案,2022年,北京将基本建成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

北京新基建将迎来哪些“风口”?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用“五个新”来概括,即赋能传统基建实现新提升、融合新科技抢占新高地、培育新产业打造新支撑、应用新工具推进新治理、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模式。“整体来看,新基建行动方案具有鲜明的北京特色。”

二、高分范文

发力新基建,启动新发展

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基建”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改善民生福利,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建设等在内的“新基建”,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世界各国都在抢占技术高地、加快产业布局,积极寻找新工业革命的“命门”。

新基建带来新发展,其本质是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各领域的进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再自我否定的过程,发展过程的特点就是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而这种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事物不断创新进化的过程。新基建的到来,便是用科技的创新改变旧事物、用新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这无疑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接受这种必然趋势,将科技赋能到社会各个领域,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性改变,使社会各领域能够创新发展充满活力。

新基建为就业领域带来新机遇。新基建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已然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基建提供的就业机会,不仅仅是传统行业转型之际产生的新岗位,更多的是来自科技创新之下衍生出的新职业。历史昭示,每一次产业技术的兴起都会伴随着通信媒介、能源和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建设,进而带来市场格局、产业体系、制度机制的重构,促进经济新一轮的增长。而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意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推动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发力“新基建”,是技术领域发展的强大后盾。目前,中国科研创新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并跑和领跑并存的转变,甚至在部分尖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近年来,中央层面密集部署“新基建”相关任务,聚焦于“新基建”范畴内的各项技术,很多地方政府也将“新基建”列入年度投资计划。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研发人员总量稳居全球第一,超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极具深度的消费市场以及日益增强的资本对接能力,为全力破解“新基建”各技术领域的关键装备、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等问题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为产业链现代化清除障碍、注入动力;也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构筑产业链良好生态,让新基建为社会发展不断释放出新动能。

03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一、热点聚焦

2021年10月13日,江苏省省委编办召开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暨指挥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地加快复制推广“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并用“三个最”生动形象地阐释改革目标——打造“最强大脑”“最优队伍”“最佳应用”。“最强大脑”,建立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现政务数据“应归尽归”、应用系统“应接尽接”、开放共享“应用尽用”。

“最优队伍”,推动相关领域执法职责及队伍整合到位,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从源头上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执法扰民现象。“最佳应用”,“最强大脑”叠加“最优队伍”,归根结底要带来“最佳应用”——线上线下合力,推动城乡治理更加智能精细,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市场主体。

二、高分范文

运用“三化”之笔

为综合行政执法“点睛”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初心”,是提升执法效能,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可聚焦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建设,积极探索,推陈出新,用清单化、制度化、数字化思维,点亮“互联网+执法”新引擎,绘就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新图景。

以权责清单为基准点,为执法标准化构“形”。执法标准化,坚持将理顺权责事项作为推进综合执法的前置条件,实现执法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坚持权力下放以清单为纲,常态化开展权力清单动态调整工作,梳理农业、交通、市场监管、城管、应急等部门执法权力和乡镇法定权力;坚持网格巡查以清单为尺,切实将网格巡查作为执法工作的情报收集来源,围绕社会治安、安全隐患、环境保护、城乡治理梳理网格工作巡查事项,利用网格化管理的特色,把“问题发现、行政执法、后续管理”融合好、衔接好。切实做到,权力下放以清单为纲,确保权力放得好、基层接得住;自由裁量以清单为界,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空间;网格巡查以清单为尺,确保执法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以制度建设为发力点,为执法规范化增“色”。执法规范化,必须坚持将健全制度机制作为推进综合执法的根本保障,实现执法工作高效开展无缝衔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强化执法人员持证管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强化三项制度落实,即落实行政执法的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的记录制度,还有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制度,聚焦行政执法的源头、过程、结果等关键环节,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汇编全区行政执法十大典型案例,推动执法人员知法学法、懂法用法;开展行政执法督查,推动重点领域检查与常态化监督相结合,对执法行为实现广覆盖、多层面、全方位的监督。最终,通过强化三项制度落实、汇编行政执法案例和开展行政执法督查等制度建设,为执法规范化增色。

以数字应用为支撑点,为执法精细化添“彩”。执法精细化,就是要坚持将拓展数字应用作为推进综合执法的技术支撑,实现违法行为智能监管即时处置。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向平台要数据,建立区镇两级的集成指挥中心,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综合执法赋能;向平台要指挥,接入公安、交通、城管等多渠道视频监控资源,结合信息流转、视频连线等功能,通过现场可视、多点指挥、远程指挥的立体指挥调度功能,实现执法任务、各类资源的指挥调度互联互通。通过向平台要数据、要研判、要指挥,实现用数字化优势,跑出综合执法精细化多彩路径。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需大力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减少多头执法、减少多层执法、减少执法事项,规范执法行为、规范执法队伍,切实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维护广大民众切身利益。

04

公正文明执法

一、热点聚焦

2021年8月31日,陕西西安,一段“女子被保安拖拽出地铁衣衫不整”的视频热传。网传视频显示,一位身穿黑色连衣裙的女子与一位男子发生口角,该女子声称“加我微信,快点加我微信”。随后,该女子被身穿地铁安保服的工作人员强行拖拽出车厢,途中衣服凌乱,身体大面积裸露,个人物品散落一地。此外,女子被拖拽出车厢时称,“我的市民卡和身份证都在里面”。有目击者称,涉事女子的雨伞被人损坏,双方发生争执。该事件引发人们关注和热议。

根据西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西安地铁工作人员的执法权是有限的,仅限于警告和罚款。遇到紧急情况,工作人员可以报警处理,而不能自作主张采取超越自己职权的执法行为。

二、高分范文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忠实履行时代使命任务

法治是社会文明的产物,社会进步的标志。但近年来,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的事情屡屡被曝光,不仅损害了执法机关的自身形象,也损害了执法公信力。行政执法是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维护国家法律权威、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执法工作依然还存在诸如态度蛮横、粗暴执法等问题,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影响了执法机关的公信力,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个别执法人员的不文明执法行为,导致整个执法群体不断受到质疑,遇到具体事件时甚至陷入“说什么都不信,怎么干都不行”的尴尬境地。行政执法机关履职的基本方式是执法,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在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只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做到执法要求与执法形式相统一、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才能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切实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行政执法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多发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对行政执法机关发挥职能作用、推进文明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一执法工作生命线,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增强执法素养、提高执法水平,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行政执法机关担负着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的重要职责,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者、推进者、捍卫者。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政府法治形象,体现着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影响着法治中国建设进程。只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文明执法是建设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必要方式。只有持之以恒深入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才能切实提升执法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执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执法活动和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