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晋成公七年(公元前600年),晋成公病逝。

楚庄王见状,立即出兵打郑国。

“好你个楚蛮子,居然趁我国丧,伐我盟国。”

晋国上下群情激愤,与郑军汇合在柳棼(今河南新安县附近)大败楚庄王。

郑国举国皆欢。

唯独郑襄公的弟弟公子去疾忧心忡忡,说:郑国惹祸了,我们要完蛋了。

“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

公子去疾说得没毛病。

打输了惨,打赢了也不值得高兴。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郑国能打赢楚国一次,两次,三次,第四次呢?

02

果然,楚庄王不甘心柳棼战败,接连出兵攻打郑国。

郑国在楚庄王的威逼之下,与楚国媾和。

晋国不干了:小兄弟,你这是想当叛徒?

郑国又只好和晋媾和。

楚庄王火了,又攻郑...

就这样,8年之内,楚国打了郑国7次,算上晋国的4次,郑国被揍了11次。

这谁受得了啊。

子良破口大骂,晋楚都是不讲信用的大流氓,就知道用武力来欺负人。

他们都不讲信用,我们还讲什么信用?

谁打我们,我们就跟谁亲近!

郑国正式成为楚国小弟。

拿下郑国后,楚庄王接着打晋国的铁杆小弟——宋国。

楚庄王此时非常开心——

因为宋国一旦被拿下,就能趁势拿下曹卫鲁等国,彻底取代晋国,成为霸主了。

但,楚庄王可能没听过“狗改不了吃屎”。

03

郑国在与楚结盟的同时,又和晋国勾搭了。

“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

楚庄王怒不可遏:白纸黑字,墨迹未干,翻脸比翻书还快,背着我就跟晋国勾搭成奸了!必须干你!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春天,楚庄王亲自领兵,三军尽出攻打郑国。

不久,楚军就将郑国国都新郑团团围住。

楚庄王本以为郑国会马上投降,但郑国这次居然坚守了三个多月!

郑国总算明白了,两面讨好只能死得更快,一边死硬扛,一边等待晋军救援。

可盼星星,盼月亮,始终没等来晋国的影子。

最终,城门失守,郑襄公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投降。

向楚庄王发表了痛心疾首的检讨书,并让公子去疾到楚国做人质。

04

郑国是晋楚争霸的主战场,双方都不想让郑国成为对方的小弟。

可晋国为什么在郑国苦苦支撑了三个月之久都没派兵救郑呢?

因为,晋国出了大事。

就在楚郑大战之际,晋国正卿、执政、中军将郤缺病死了。

三军六卿再次面临调整,晋国无疑面临又一次政治角逐。

本来按前任中军将赵盾安排,郤缺死后,应该由上军将先縠接任中军将,将政敌荀林父死死摁在中军佐的位置上。

然而,郤缺为了给儿子郤克铺路,背叛了赵盾,和荀林父达成了一个交易。

这个交易主体就是,他让荀林父接任中军将,作为条件,荀林父得让郤克出任上军佐。

至此,本来要做一辈子老二的荀林父,终于修成正果,如愿登顶。

三军六卿重组完毕,荀林父新官上任,绝不能坐视郑国被楚国拿下。

很快,荀林父率领新组建的三军六卿南下抗楚救郑,准备和倾囊出动的楚庄王展开一场改变天下大局的对决。

晋国把能拿得出手的大将全都派了出来:

三军主帅,中军将荀林父,中军佐先縠,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上军将士会,上军佐郤克,上军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将赵朔,下军佐栾书,下军大夫荀首、赵同;

三军司马为韩厥;

此外赵穿之子邯郸大夫赵旃,魏犨次子魏锜也出征在列。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和下军大夫赵同都是赵盾的弟弟,晋文公的外孙;

上军两个大夫,巩朔是士会的弟弟,韩穿和韩厥是一家人;

下军大夫荀首是荀林父的弟弟。

但这样豪华的阵容有个致命的缺陷——荀林父压不住手下这帮骄兵悍将。

首先,5个将佐里:

2个(中军佐先縠和下军将赵朔)是他的政敌;

3个(上军将士会、上军佐郤克,上军大夫巩朔)不会使绊子,但也不会拼命支持。

其次,大夫里:

除了荀首是他的弟弟,要么是赵盾一党的重要成员(赵括、赵同、赵婴齐三人是赵盾兄弟),要么曾是赵氏家臣(韩厥、韩穿)。

就连军中赵旃、魏锜,这种中层将领,荀林父也压不住。

(这两人野心大得一批。赵旃想挤掉下军佐栾书,成为六卿;魏锜想谋夺赵括公族大夫之位。)

05

很快,荀林父率军抵达邲水(今河南荥阳北)。

楚庄王出兵迎敌,晋楚两军,隔着邲水相互对峙。

此时,荀林父却得知郑国已经投降了。

尼玛,我们来就是为了救郑,现在郑国都投降了,我们还呆在这干嘛?

荀林父马上召开军中会议,要动员三军撤兵。

其实荀林父就一个意思,楚庄王不好对付,我们不如等楚军回去以后再出兵打郑国。

上军将士会,对此深表认同:楚国君明臣贤,上下一心,实力强劲,反观晋国勾心斗角、内斗不止,一旦展开决战,胜负难料,即使能打赢楚国,也是两败俱伤,实在得不偿失。

士会刚说完,中军佐先毂就站了起来:不行!晋之所以能称霸诸侯,就是勇猛敢打,现在不战而退,还算哪门子霸主?要是在我们手上丢掉霸主的地位,还不如去死。你们想当懦夫,我先縠是不会干的。

说完,扭头就走,然后不顾军令,带着自己的兵就过河了。

06

先縠这一闹,荀林父主帅之威荡然无存。

会还得开。

荀首:先縠这回肯定有去无回,就算他侥幸没有战死,事后也一定要严惩他。

这时,韩厥看不过去了:草,你也太狠了点。不带这么打击政敌的。

对荀林父说:就算先縠失败了,你作为最高统帅,也别想脱身。现在还不如干脆进军,就算打了败仗,还可以让大家一起分锅。

荀林父巴不得先縠早点去死,可转念一想,韩厥说的没错,他作为主帅也难逃其责。

荀林父没办法,只好命令晋军过河。

不过他没对楚军发起攻击,而是驻扎在敖、鄗两山之间,观望形势。

但这让对面的楚庄王,也慌了。

07

自从城濮战后,晋楚两国还没有进行这么大的决战,一旦爆发,肯定两败俱伤。

而且楚国实力本就比晋国稍逊一筹,此时已经和郑国打了三个多月,士卒早已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和晋国决战,怎么看都胜算不大。

楚庄王赶紧开了个会,是战是和,你们给我拿个主意。

小将伍参(伍子胥曾祖父)坚决主张和晋军一决高下。

令尹孙叔敖反对:楚国接连大战,早有些撑不住了,万一打输了,楚国就凉凉了。

两人一通吵,孙叔敖烦了,直接下令退兵。

伍参急了,马上对楚庄王说:孙叔敖认为我有勇无谋,其实不是。晋国看似气势汹汹,实际外强中干,将帅不和,号令不一,他们输定了,我们不要怕,干他就是了!

说完,伍参又给补了一句狠的。

“两军交锋,你是楚王,晋国来的都是臣子。以君避臣,你的脸往哪搁?”

最简单的激将法,效果却出奇的好。

楚庄王马上下令,全军调转车头,向北进发,驻扎在管地(今郑州管城区),等待晋军来攻。

荀林父和楚庄王都不敢冒然出兵,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08

晋楚一僵持,郑国慌了!

郑国慌什么?

长期以来,夹在晋楚中间,受够了窝囊气呗。

狗咬狗,一嘴毛。

郑国巴不得两国分出个胜负,好从中选择一个胜者。

郑国赶紧派皇戌出使到晋军,大吐苦水:

“我们是迫于无奈才向楚国投降的,我们并不是真心跟楚国混。楚军屡次得胜,已经成了一支骄兵,而且人困马乏,并没有设防,只要你们开打,我们愿意在后面帮忙,这样一来楚军就死定了。”

先毂一听:“看,怎么样?连郑国都能把这个道理看得明明白白,你们这些胆小鬼!”

站了起来,振臂一呼:“打败楚军,降服郑国,在此一举,大家伙支棱起来啊。”

但郑国的如意算盘,被下军佐栾书一眼看穿。

栾书反驳道:“楚军守备森严,郑国说没有防备,完全就是在忽悠我们,郑国把子良都送到楚国做人质了,说明郑国和楚国是穿一条裤子的。

郑国来劝我们作战,我们赢了,他就归附我们,我们输了,他归付楚国。郑国这是把我们当枪使,我们绝不能上当,听他的鬼话。”

还没等荀林父拍板,赵括和赵同出来捣乱:“我们大老远的领兵而来,就是为了找到敌人、战胜敌人,收服郑国,现在还等什么,赶紧听先縠的。”

关键时刻,赵氏核心人物下军将赵朔(赵氏孤儿父亲)发言了,他留下在史书中唯一一句话:

“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栾书说得对,听他的,一定能使晋国长久!

不知道赵朔是没有政治头脑,还是真的一心为国。

现在摆明了,赵先一党是主战派,以荀氏兄弟和士会为首的是主和派。

栾书、郤克是中间派。

身为赵党核心人物,无疑是令人很失望的。

这一下就让主和派大占上风。

09

就在晋军争论不休之际,楚庄王为了麻痹晋军,刺探虚实,故意派出使臣示弱。

“我们楚国根本不敢得罪晋国......我们是来帮郑国的,你们晋国就不要来参和了。”

士会一听:“那不成,我们晋国和郑国是周平王任命的辅政大臣,现在郑国不遵循天子的命令,所以我们国君才派遣我们来质问郑国。楚军何必大老远的跑来呢?你们楚国有什么命令,晋国自当奉行。”

士会的回答完全就是正常外交辞令,先义正词严,让晋国师出有名,最后试探试探楚国到底啥意思。

结果先縠一听士会最后一句话,还真认为士会打算听楚国的。

他马上派赵括出去跟楚国使者说:

“刚才那人只是我们的临时代表,他说的话不算数。我们奉国君之命,把楚军从郑国赶出去,我们是不可能退兵的。”

堂堂晋国三军上军将都成临时工了,你蒙谁呢?

楚国使臣也不揭穿,赶紧把这事如实禀报楚庄王。

楚庄王一听就乐了,伍参说晋军不和,还真是如此,天助我也。

好,我再给你们加把火。

于是楚庄王继续派人出使晋军,这次更过分,向晋军求和。

然而,楚庄王没想到的是,晋军主和派占据上风,答应了楚国议和的要求,并约定了议和时间。

假戏成真,楚庄王慌了。

于是他赶紧派小股部队,突然向晋军发起挑衅,大杀特杀,好不威风。

果然,晋军主战派和主和派又开始争论不休。

就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想到,两个小人物会一锤定音,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10

这两个小人物:

一个是魏锜。

(他因为求公族大夫而不得,心里是恨死了荀林父,比楚国都恨,他恨不得晋军死。)

另一个是赵旃。

(他是因为求卿不成,早就想闹事了。)

只要开打,输了,他们没责任,赢了,他们能立功。

士会和郤克,马上就看出两人有问题。

郤克说:这两人心怀不满,一肚子坏水,派他们议和,必然失败,我们要加强防备,防止楚军下黑手。

先縠一听,乐了,出言讥讽道:战又不战,和又不和,现在又要防着楚军,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你当好玩呢。

士会出来和稀泥:小心驶得万年船,有备无患。

先縠顿时就火了,爱咋咋地吧,我回营倒头大睡!

中军佐不做准备,荀林父身为中军将居然也没做准备。

中军大夫赵婴齐多了个心眼,赶紧派遣部下先在河边准备了船只。

士会见状:得,各家自扫门前雪,管好自己的上军就行。

他和郤克一商量,马上派遣上军大夫巩朔、韩穿率领七队伏兵埋伏在敖山之前,并且做好了迎战准备。

11

魏锜出使后,故意攻击楚军,激怒楚庄王。

楚庄王正想找机会动手呢。

他马上派人追击魏锜,最后被他侥幸逃脱。

赵旃更高。

先派军队,骚扰楚军。

然后,当着楚军将士的面,铺开席子,喝酒吃肉,大快朵颐,视楚军上下如无物。

这一幕正好被楚庄王看到了。

顿时火冒三丈,晋军欺人太甚!

亲自率兵出营,要弄死赵旃这王八蛋。

赵旃弃车逃跑,躲进了旁边的树林。

想跑,没门。

楚庄王:一定要给我生擒这个龟儿子。

赵旃的铠甲和下衣都被人给扒了下来,他就裸着身子,在树林中狂奔。

可能因为没了铠甲,负重减轻,一溜烟功夫,赵旃居然甩开追兵...

12

赵旃、魏锜闹腾了这么久,荀林父心中不安,就派人前去接应。

接应的人马走得太急,搞得尘土飞扬。

追击魏锜的楚军见状,赶紧派人告诉主帅孙叔敖,不好,晋军开打了。

孙叔敖接到报告,再一看楚庄王追了赵旃这么久都还没回来,遭了,难道是君王身陷敌阵?

孙叔敖马上令全军向晋军发动最猛烈、最迅速的攻击。

而晋军万万没想到,主帅都派大臣求和了,楚军怎么还打过来了?

猝不及防,晋军军心大乱,四散逃命。

在这个关键时刻,慌得一比的荀林父下达了一个令他后悔终生的愚蠢建议——

“先济者有赏!”

——先过河的人,有赏!

不是进攻,是撤退。

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就算撤,也得稳定军心,井然有序。

嗯,晋军争先恐后的奔着河里逃。

为了抢船,甚至用刀砍了同胞的手指......

就这样,楚军还没用力,晋军就死于践踏之下不知凡几,死于自己人刀下的更不知道有多少......

13

邲之战,最终以楚庄王大获全胜而告终。

楚庄王即将成为新的霸主!

郑国果断成为楚庄王小弟。

只是郑国还不知道,自己依然会在挨揍,或者在挨揍的路上。

春秋爆发380次战争,一半都在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