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70位真人故事
  • 口述 | 秦老师
  • 编辑 | 听风等雨

我是秦老师,一名八十年代末出生的陕西人。

目前我已经在非洲执教7年,不为赚多少钱,而是内心始终有一股本能的强烈驱动,想让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发展。

而回头望,我所选择的大学专业“对外汉语”,其实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在关键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国外海边)

上大学之前,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平淡的生活,也没有出彩的地方。按照长辈的想法,人就要平平稳稳,一步一个脚印。

我也一度以为自己会像父母那样,毕业工作、娶妻生子,按部就班过日子,生活不会再有多余的波澜。

直到上了大学,多彩的生活唤醒了我那颗躁动的心,改变了我对未来的想法。

我一改过去默默无闻的形象,开始活跃起来,只要学校有活动就参加,做了很多之前从来不会做也不敢想的事,不断突破自我。

所以,大学之于我,是一次重生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最大的收获是我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明白了所学的对外汉语专业优势和就业前景,虽然国内就业机会并不多,不过毕业后可以选择出国任教。

而且出国任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在不同的国家,见识不同的文化。不少人因为喜欢当地的文化,干脆就长期定居下来。

我听了很多学长学姐分享异国他乡的故事,心里的激动和向往一层层加深,去国外任教、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真是太酷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时候我们专业很多同学心里的“远方”,就是那未知的国度。

所以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出国任教。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笑着说,要去不同的国家、看不同的风景、见不同的人!

散伙

我也很动心,满腔的热情,对未来有很多期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父母让我回家工作的要求。

毕竟,如果做选择都瞻前顾后,害怕将来后悔,那要青春做什么?于是,我办好签证、背起行囊,开始了国外执教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工作时的我,感觉授课技巧还有些稚嫩)

我去的第一个国家是菲律宾,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小国家,距离中国很近,气候跟海南差不多。在这里,大部分人都讲汉语,既能满足我对陌生国度的好奇,又不至于感到太孤独。

不过,我很快被现实打脸。

虽然,之前我有过给留学生授课的经历,教学经验也算丰富。但是第一次站在异国的讲台上,还是有种莫名的压力。面对孩子们热切的目光,感觉自己克制不住紧张,一不留神就讲得特别快。

一个星期下来,嗓子都哑了。

后来经过慢慢调整,我越来越自信,授课技巧越来越熟练,一节课下来从容不迫。我在菲律宾两年时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让我在国外有了缓冲,不至于步子迈得太大。

(在新加坡时,我和同事、朋友的合影)

离开菲律宾后,我选择踏上非洲大陆。

从第一个非洲国家乌干达开始,辗转好几个地方,都是贫穷、战争、疟疾,即便如此,我也想不到,我的生命会和非洲人有如此深厚的连结。

提到非洲,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穷。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非洲,衣食住行都很一般,至少比我们落后了20年。但是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村落的贫穷落后与城市的繁华富形成强烈反差。

我还记得,刚到乌干达的时候,跟同事一起去逛街。商场橱窗里的衣服价格令我忍不住咂舌,在装修豪华的餐厅里,随便一顿饭至少四位数人民币。

十字路口经常碰到一大群人围在一起闹哄哄的,那一定是有钱人聚在一起飙车,油门轰得隆隆响,人群里都兴奋地尖叫。当时我就觉得,有钱人的快乐很烧钱,而穷人的开心似乎更简单。

(乌干达街头的孩子,爱舞蹈、爱音乐)

在非洲没有内卷,只有躺平。大多数非洲人不懂“焦虑”二字,在他们眼里,贫穷根本不是事。家里揭不开锅算什么,失去了快乐才可怕。只要有酒有音乐,马上就能嗨起来!

在非洲上课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语言障碍。大多非洲学生都是汉语零基础,加上语言习惯和口音等问题,交流起来特别困难。

对外国学生来说,学中文比学英语难多了。尤其是中文的发音,光是四个声调就让他们晕头转向。

你可以想象那个画面,一群五大三粗的非洲男生,一边发音一边摇头晃脑,有些滑稽可笑。一节课结束,发音没见长进,摇头晃脑反而停不下来。

即便如此,大多数学生还是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在他们眼里,中国既神秘又有趣。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我会尽可能多地向他们传授一些中国文化,每次他们都听得两眼放光。

有一次文化课上讲到象棋,我特地带了两副中国象棋。

我先是讲解象棋的由来,然后示范了玩法,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过由于两幅象棋不够大家分配,有学生当场进行了复制,还做得有模有样,连楚河汉界都画得清清楚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洲学生刻的象棋)

不仅如此,很多学生在我的影响下,感受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崛起,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中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不少学生把中国当成留学首选地。

我记得有一个学生特别厉害,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能用中文无障碍交流。后来参加“大学生汉语桥”竞赛,得了全国第一名,拿着奖学金到中国继续深造了。

除了大学和国际学校,我也会在成人培训班上课。那里多是已经工作的社会人,他们学中文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

班上有个尼日利亚的小伙子,每一节课都是早来晚走,还经常缠着我问各种问题,对中文充满热情。

有一次下课后,我表扬他学习努力,中文进步很大。他特别开心,多聊了几句,我那时才知道,他家里还有三个老婆和七个孩子等着供养。

生活的巨大压力,逼着他去学中文,在非洲,会中文意味着有更多的赚钱机会。

(非洲的教室还是我们小时候那种黑板)

作为中国人,看到许多外国人在我的影响下爱上中国文化,心里充满自豪。当然,作为老师,看到我的学生因为学习中文,找到满意的工作、更加热爱生活,我也特别有成就感。

前段时间,一个当地朋友邀请我去他的公寓里玩。他住的是酒店式公寓,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小区,环境设施都不错,还有物业服务。

我们到那里时,遇到前台一个工作人员,那姑娘一见我就激动地拿下口罩,叫“老师好!”

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培训班上的一个学生。平时上课她就是个积极提问、回答问题的好学生,为了工作才去学中文。现在工作中经常需要接待中国人,既锻炼自己又赚到钱,特别开心。

在非洲待了好几年,我也去了很多地方。总的来说,这个国家生活节奏慢,生活比较安逸,尤其是非洲南部空气好、风景好、有山有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炎热。

(和国际学校同事在一起)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生活成本太高,这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以前觉得非洲穷,长期在非洲工作生活,说不定可以省下一大笔钱。但事实上,现实生活恰恰相反。

比如,牙刷牙膏毛巾这些生活必需品,在非洲购买国内同样的商品,价格早已翻了四五倍,想省钱是不可能的。

我现在在马拉维,工作地附近中国人挺多的。但随便一个中国饭店,普普通通的白面馒头要4块一个,包子更贵。如果味道过得去也就罢了,实际上难以下咽。

同事吐槽这里的饺子是艺术品,因为“薄如蝉翼”。每次盘子端上来,筷子还没碰到皮就破了,就这样的十个饺子也要至少50块!

(非洲的一种传统主食西马)

有时候我也会体验非洲的饮食,会和同事们一起尝试“西马”。这是非洲的一种传统主食,是用玉米粉做出来的粗粮,小小一份大概要40块。口感有点像我们陕西老家的“搅团”,但总感觉味道不如“搅团”香。

饭店改善伙食成本太高,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外面的太贵,我就自己做。

以前唯一的厨艺就是煮泡面,现在随便来个八菜一汤都不是什么难事。经过不断地探索尝试,我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所以说,没有学不会的技能,只是差一个合适的机会!

生活和饮食还比较容易适应,最担心的是怕生病。因为非洲整体医疗水平偏低,一般情况下我们能不去医院都尽量不去,小病小痛自己想办法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非洲学生在一起)

但万一有些病,自己没办法解决,医院也处理不了,我们只能求助中国医生。

在我这里,中国医生上门诊断,起步价六百。这还不包括后续治疗、开药的费用。如果病因复杂,医生一下子判断不来,会建议做各种检查确诊,没有三四千根本搞不定

我和同事们找到了一种省钱的好办法,就是运动。所以平时不忙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打球、游泳、爬山。我估计这也是为什么非洲小哥,能够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练出一身肌肉。

回顾在非洲汉教的几年时光,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感情,那就是“回味无穷”。

我挺喜欢现在的状态,努力工作热爱生活,不过需要忍受着家人的分离之苦,对父母亏欠太多也是一大憾事。

(闲暇时,就喜欢和朋友去登山)

好在近两年,父母身体还好,我准备多折腾一下。

所以等疫情稳定后,我还是会去更多地方,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同时,见识更多有趣的人和事,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

等走遍了非洲,我再回中国,回家。

目前我们已经记录了70位真人故事,很多故事都非常具有感染力,感动读者的同时,也感动了被采访人。如果您有故事,请私信@真实人物采访,随时欢迎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