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天,吉林大学、暨南大学、燕山大学和华侨大学等4所高校,在《Nature》上发表了重要研究论文,可谓是无巧不成书。

中国科协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全球瞩目的重大成就,在科学索引中收入中国科技论文数已连续11年排在世界的第二位,2019年达到了49.59万篇,占世界份额的21.5%。

吉林大学:极硬非晶碳是“冰冰”的

11月25日,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Ultrahard bulk amorphous carbon from collapsed fullerene”的最新成果。

课题组采用自主发展的大腔体压机超高压关键技术,利用C60碳笼压致塌缩形成的“非晶碳团簇”这一新的构筑基元,探索了其在20-37 GPa压力范围内的温压反应相图,首次成功实现了毫米级近全sp3非晶碳块体材料的合成。

暨南大学:直接靶向脂肪细胞,躺着也能减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4日,暨南大学的尹芝南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L-27 signaling promote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and energy expenditure”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了IL-27可以直接靶向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细胞的棕色化(browning)和产热,以减轻肥胖和改善2型糖尿病。

燕山大学:发现一种不寻常的金刚石形式

11月25日,来自燕山大学的缑慧阳教授团队报告了一种不同于晶体或非晶金刚石的准晶态金刚石。该成果以“Synthesis of paracrystalline diamond”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在研究中报道的准晶金刚石由亚纳米级的准晶组成,这些准晶具有明确的结晶中等范围有序直至几个原子壳,是在高压高温条件下使用面心立方C60作为前驱体合成的。

通过结合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透射显微镜和先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鉴定了次晶金刚石的结构特征。次晶金刚石的形成是由于在压缩的C60中形成的密集分布的成核位点,以及由于强sp3键而在非晶金刚石中显著的第二最近邻短程有序的结果。

次晶金刚石的发现为富碳家族增添了一种不寻常的金刚石形式,它表现出独特的物理特性,可以进一步开发新材料。

华侨大学:让LED的寿命长一点、再长一点!

11月25日,华侨大学发光材料与信息显示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展画教授团队与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了研究论文“Distribution control enables efficient reduced-dimensional perovskite LEDs”。

该工作通过缺陷钝化和发光中心维度调控,实现了钙钛矿LED器件性能和寿命的大幅提升,未来有望应用于新型显示和照明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该篇Nature也是华侨大学自2018年发表首篇以来,再次以通讯单位发表 Nature 正刊论文。

来源:青塔综合自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