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桥,路口或交通繁忙路线的上跨桥。

合肥有多少座天桥,谁也说不清,有名的无名的,但每个合肥人,肯定都在不经意间路过过。步履匆匆的年轻人,驻足凝望的老年人,桥上不同的生活在交织,桥下车辆川流不息。

一切交叉穿过,互不干扰又相互和谐。

前段时间,陪伴了合肥人14年的明珠广场天桥被拆除,多少人的青春就这样溜走了,连痕迹都不给你留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摄影师H-Ming

明珠广场人行天桥建于2007年,曾因独特的八角造型在合肥人行天桥中独树一帜。挤不上去的226路公交车,“差一位,上车就走”的谎言,易初莲花、欧风街……有多少人在这算过命下过象棋?

随着明珠广场天桥的拆除,这些或许已经被时光掩埋的记忆被再度提起。

图丨摄影师H-Ming

10月26日开拆,11月16日凌晨拆除工作顺利完成,明珠广场人行天桥就这样跟合肥人说了再见,像是相识了很久的老朋友突然远行。

拆除前的明珠广场人行天桥

图丨摄影师H-Ming

拆除后的明珠广场人行天桥

图丨合肥晚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明珠广场人行天桥之外,在合肥这座日夜兼程翻新面貌的城市里,合肥的一批天桥注定要经历一个不断消失的过程:四牌楼人行天桥(下图一)、三里庵人行天桥(下图二)、三孝口人行天桥(下图三)……在记忆让步于城市发展的同时,我们至今仍能回忆起建筑作为人的情绪载体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老天桥”,坚守在城市,延续着老合肥人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建成的寿春路-宿州路人行天桥,已经伫立了20年有余,已经褪色的蓝色蝴蝶停落在栏杆上迟迟不愿离去,能明显看得出时间的痕迹。

站在天桥上,可以窥见步行街入口处的繁华景象,深秋时节暮色时分的光影朦胧而细软,大面积平铺在视野辽阔的马路与高楼之上,每一帧都很合肥

这里藏着老合肥人的浪漫,翩跹的蓝色蝴蝶开在为生活而奔走的行人脚下

天边渐渐有橙色,放慢脚步,都是温柔和期盼,或许落日余晖的路上总是爱意弥漫。

因为旁边有幼儿园的缘故,夕阳下经常看见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充满温馨感。看到这些,你会想到岁月,想到生活、想到一切美好。

热热闹闹的行人并不显得聒噪,他们可能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可能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也可能是携手几十年的夫妻。天桥是一个能看到平日里注意不到景色的取景框,随手就能定格美好。

位于芜湖路上的大钟楼人行天桥,是一座大跨度椭圆形的全钢结构人行天桥,于199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并于2011年完成加固维修。

继四牌楼、三孝口、明珠广场的天桥被相继拆除,大钟楼成了合肥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环形天桥之一,如果这四个天桥你都走过,那你一定是老合肥人无误了。

还记得曾经的大钟楼天桥上,各种收手机的摊位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附近的银河通讯商城,更是多少人的记忆,多少老合肥的第一台手机,是在这里入手的呢?

而大钟楼,作为合肥曾经的地标建筑,曾经的合肥zui高建筑、合肥的第一座高楼,全名叫“合肥长话通信枢纽工程”,曾出现过在合肥地方粮票上,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合肥图片中,出现在与合肥有关的方方面面中。

来往车辆行人匆匆,在经过大钟楼时,很少有人再会抬起头看看。钟表的指针划过,也将属于大钟楼的时间一并划过,提醒着这个曾经合肥人心里的荣耀和骄傲

除了这些“老天桥”,合肥还有一批极具现代化特色的人行天桥,走上天桥向远处眺望,视线毫无遮挡,气势磅礴的高楼大厦、快速更替的车流在这里短暂相遇又奔涌向不同的目的地,此刻能感受到城市不断跳动的脉搏,澎湃壮阔

|| 东一环银屏花园旁人行天桥 ||

图丨小红书REIKI(已获授权)

|| 南一环梅园公寓旁人行天桥 ||

图丨小红书REIKI(已获授权)

|| 西一环西苑中学旁人行天桥 ||

图丨小红书REIKI(已获授权)

|| 北一环肥西路人行天桥 ||

图丨小红书REIKI(已获授权)

作为合肥最繁忙的主干道之一,一环路上的人行天桥拥有高大的建筑物群,摄影师镜头里的天桥机位,为合肥增添了些不常有的魔幻色彩,像是电影大片里的开场。

除了这些建筑物之外,天桥上能看到的更多的还是人本身,白发苍苍的老人,拾阶而上正好打破对称感的行人,还有蹲下来给宠物拍照的年轻女孩……

图丨安徽生活网特邀摄影师蓝调骇客

或许下次,或许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天桥上多停留一会,看一看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看一看这座城市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碰撞出的火花。

车流从桥下穿过,桥上有人匆匆,有人驻足,这或许就是天桥的魅力了吧。

|| 评论互动 ||

“你对合肥哪一座天桥最有感情 ”

· ENJOY ·

编辑 | 菠萝包

‍ 素材来源 | 安徽生活网实拍、安徽生活网特邀摄影师蓝调骇客、另影先生、小红书REIKI(已获授权)、摄影师H-Ming、合肥城乡建设、合肥晚报、往期文章、网络等

主编 | 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