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湘江战役前,听说毛泽东失去了军权,蒋介石皱眉说了4个字:天助我也。

2年前,红军攻打赣州一月有余,久攻不克,损兵折将,不得不于3月7日撤走,当时周恩来火速派项英去东华山,请毛泽东下山商量大事。在打漳州前,毛泽东提出的意见被李德博古等人反对,对此有心理准备。

如今看到项英急匆匆的,毛泽东就知道赣州出事,他把自己在党内被反驳的事情忘在脑后,爽快地说:你先走一步,我随后就到。

当天正好下了大雨,贺子珍劝说毛泽东,等明天天气不下了再走吧,毛泽东不听:“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我怎么能坐视不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1934年,毛泽东(左一)和警卫员在江西瑞金

毛泽东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赶到江口,在江口毛泽东受到周恩来邀请参加了江口会议,这次会议虽然认可了毛泽东不再攻打赣州的提议,但否定了毛泽东反对是攻打中心城市的正确主张。

江口会议后,红军被编为了三个军团,毛泽东被分配到了林彪指挥的一军团,由于一军团都是毛泽东的老部下,所以他实际上成为了总指挥。

当时毛泽东依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毛泽东选择了张贞的“豆腐军”作为攻击目标,充分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在党内树立了威信。

但由于李德和博古等人的错误思想,几个月后,在中央局召开的宁都会议上,讨论了攻打赣州的战略。毛泽东认为自己的战略没有错,李德等人说毛泽东是“一意孤行”,而且是“目无领导”,最后在周恩来的坚持下,毛泽东没有被撤掉军职,但被批准回到后方养病,并说“必要时来前方”。

实际上,周恩来已经做好了让贤毛泽东的打算。

1933年,中央临时中央迁入苏区,26岁的博古成为了中央苏区的最高首长,常常开会讨论毛泽东,并说毛泽东的思想是错误的。最后,博古免去了毛泽东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让张闻天出任,这样毛泽东就被架空了,他的职位成为徒有虚名。

图 | 博古、周恩来、朱德、毛泽东

在当时,失去了军权,就等于失去了对革命的领导权,但毛泽东不被困难所击倒,在挫折面前,他一边迅速调整自我,一边养病,一边关注局势。

但这给蒋介石带来了好消息,得知毛泽东的职位被免除了,蒋介石开始了一系列了对红军的疯狂进攻。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起初博古认为毛泽东有点碍事,因为毛泽东极力主张要打游击战,强烈反对“短促突击”“分兵把口”的消极防御战略,但博古和李德认为,修筑工事和敌人在阵地上打,才是正规的操作。朱德当时曾反对说:“你的工事能顶得住蒋介石的飞机炸弹吗?”但博古不听。

对此,李德提议让毛泽东去上海休养,或者去莫斯科休养。毛泽东当然明白他们的用意,便说:“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我就去粤赣省养养吧。”毛泽东深知,虽然他现在得不到认可,但一旦离开了中国后果不堪设想。

把毛泽东支开后,李德和博古在广昌历时17天,由于他们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伤亡5500多人,国民党借助飞机大炮,伤亡不足红军一半。毛泽东得知后,着急地用拐杖直敲打地面,叹气说道:“兵不厌诈,兵不厌诈,敌人在碉堡里怎么打!”但指挥大权还在博古和李德手里,毛泽东当时没有一点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昌战役失败后,红军决定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这便是著名的湘江战役

用蒋介石的话说,这场战役很可能就是国共生死存亡的一场血战,蒋介石信誓旦旦的理由只有一条,他对白崇禧说,只要指挥官不是毛泽东就行。

很显然,蒋介石是怕毛泽东的,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资料显示,在这场战斗中,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图 | 湘江战役

也就是这场战役,让绝大多数红军战士,以及周恩来朱德等广大干部,对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纷纷不满,甚至强烈建议换领导。“只要换了李德,谁都可以。”博古偷偷看到周恩来在为战士挖坟,泣不成声,也就是这时,博古感受到了自己无限的悔恨。

在无人的空地上,博古打算用手枪解决了自己,以告慰牺牲的战士,在千钧一发之际,张闻天夺去了博古的手枪,张闻天希望他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湘江血战,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这就是这场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及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他就是毛泽东

1934年12月,中央在湖南通道县举行“飞行会议”,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坚决反对李德的意见,要求改变红军前进的路线,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转而进军贵州(因为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是不经打的豆腐兵)。

而且毛泽东还预见到蒋介石有可能在红军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路上布下口袋,以图全歼红军。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几次的小会议上,毛泽东的意见终于得到了多数的支持,特别是周恩来的支持。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大多数人都是支持毛泽东出来领导,但博古和凯丰等人,依然对毛泽东抱有不满情绪。

博古曾说过,毛泽东在1927年上井冈山当“山大王”那一套早就不管用了。在这场会议上,凯丰公开反对张闻天和毛泽东的报告意见,凯丰指责毛泽东,说毛泽东不懂马列主义,并且狂妄地对毛泽东说:“你懂什么是马列主义吗?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

这句话一说,大家都惊住了,毛泽东确实没有去过海外留学,但马克思思想,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任职期间早已经熟读,至于《孙子兵法》,毛泽东专门做了详细的说明,当时毛泽东究竟怎么回击的呢?

陈云曾详细回忆过这件事,他说,毛主席曾亲口讲过两个小故事,其中一个就是遵义会议上,一个同志硬说毛泽东打仗不高明,他的军事战略都是从《孙子兵法》上学来的,闲杂用不上了。毛泽东便问:“你读过《孙子兵法》没有?你知道《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一句话把这个同志说得哑口无言。

对于这件事,朱德也不知道他的老战友毛泽东究竟是不是靠《孙子兵法》来打的,但他用一件事说明了,毛泽东打仗不是不高明,而是非常高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毛泽东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指挥红军开辟了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并胜利打破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朱德说,当时毛泽东运用的是“十六字诀”的作战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甚至还运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说得简单点就是,从敌人强大我方弱小的基本特点出发,利用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当时毛泽东刚开始受到排挤的时候,他们在报纸上曾这样写道,说:毛泽东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现代的战术运用,是不可取的,这些不合时代的东西,比如《孙子兵法》,都是不行的。

那么,毛泽东究竟是不是靠着《孙子兵法》打仗呢?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专门就这件事做了详细的解释。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这样谈及:当时党内的很多同志,说我打仗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情怎么能照着本本去打呢?那时候,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我没有看过,那个同志非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有几章?第一篇题目是啥?他答不上来。实际上,我自己也没怎么看过,这倒逼着我去看了《孙子兵法》,看了一遍又一遍。

从毛主席的话中我们可以摘取几个关键信息。第一,毛泽东没有照着所谓的《孙子兵法》打仗,这是他亲口说的。“打仗的事情怎么能照着本本去打呢?”第二,“毛泽东打仗不高明”这个观点,毛泽东自己也是否认的。第三,《孙子兵法》是一本好书,毛主席确实喜欢看。 那么,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是从何而来呢?答案只有一个,从书中运用而来,正所谓博览群书,学以致用。

图 | 毛泽东在延安

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大概1936年10月,毛泽东曾给叶剑英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买来的军事书大多都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的,请按照这个标准买若干。”在信的最后,毛主席特别交代:“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所以可以确认,毛泽东并不是照着书打仗,而是借用书中的精髓。要知道,毛主席是已经看过这本书了的。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在红军已经到了延安,环境相对稳定安全的时候,又买《孙子兵法》呢?理由有三:第一,环境相对稳定,更值得静下心来去二刷三刷《孙子兵法》,其中的精髓还有很多。第二,接下来的革命战斗仍在继续,非常需要理论指导,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学习军事理论格外重要。第三,毛主席善于总结经验,把他这十年当成了一个小阶段,他认为还有更大的挑战在前方,更需要去研究,去学习。

当时,毛主席正在陕北创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主席后来曾说过,这部著作只写了5章,因为西安事变的发生,便搁笔了。但这也充分说明,毛主席对《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是有做了研究的。

此后,不论是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孙子兵法》,毛主席都表现出了超高的军事指挥艺术,这和他长期学习,读书,和钻研兵法是离不开的,比如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在西柏坡上演“空城计”,一支笔吓退傅作义十万大军,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图 | 毛主席

那么,在毛主席眼中,这本《孙子兵法》究竟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毛泽东在跟自己的军事高参郭化若聊天时,曾感慨道:“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的兵书,真是件了不起的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李世民曾评价这本书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还有一个大军事家,对这本书给予了超高评价,那就是曹孟德,曹操。因为曹操是第一位整理注释《孙子兵法》的人,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想必,这也是毛泽东钟爱曹操的原因之一。

毛主席曾写过一首大气磅礴的诗词,名为《沁园春·雪》,在这首诗词的下阕,他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主席把古代的帝王列了一个遍,最开头用了一个字“惜”。

惜,就是可惜,叹息的意思,他说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说到底就是,这些人都不太行,这不是毛主席自负,而是自信,这说明毛主席评价古代帝王的两个水准,或者说是标准,那就是有没有文采和有没有军事战略。

也因此,在古代的所有帝王的评价中,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可谓独树一帜。

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吟诵了曹操的《观沧海》后,感受极深,他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回去后,毛主席还手书了曹操的《龟虽寿》,这是因为毛主席对曹操的诗词太有感触了,甚至“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受。

曹操的诗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就是,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我老了,虽然我也有死的一天,但我有超高的志向,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只要我能活着一天,我仍然志在千里!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报社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难怪,毛主席在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曾留下这样的千古名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其中的“魏武”指的就是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从毛主席对曹操的钟爱,以及对《孙子兵法》的评价都可以看出,作为一代军事大家,毛主席极其重视《孙子兵法》这本书也是情理之中。

有人这样评价: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既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也是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的运用和发展、继承和创新。

从这部“中国古代第一兵书”里,毛主席不仅汲取了深刻的军事思想,同时也体会到了战争中体现的辩证哲学。

再次回看毛主席的军事战略就可以看出,毛主席超高的军事才能并不是按部就班地照着本子打仗,而是他博览群书,学以致用的结晶。

从毛主席和《孙子兵法》的故事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读书的渴望以及坚持和钻研,除了肯定了好书的价值,也在告诉后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