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禧攻略》里有这么个情节,在坤宁宫大祭的时候,魏璎珞故意用绵纸沾盐粒,擦在切肉的刀上,然后这刀就到了怡亲王弘晓的手上。弘晓不知是计,拿刀来切肉,结果被吴书来举报弘晓吃的肉里有盐,弘晓矢口否认,但由于刀上的盐已经被融到肉里,绵纸又被魏璎珞换成干净的,所以弘晓百口莫辩,被褫夺乾清门侍卫一职,交宗人府处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皇帝骂起弘晓来义正词严,他是这么说的:

朕早就听说,有大臣嫌恶胙肉难吃,或携带盐巴藏于袖口,或收买太监动手脚,还以为是谣传,没想到不是别人,竟然是爱新觉罗自己的子孙!弘晓,朕不是没给你机会,但你一而再再而三让朕失望!...坤宁宫朝夕祭祀,分派胙肉,这是先祖的福荫,神灵的庇护!可是以怡亲王为首,原本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已变成倚赖先辈功勋,到处遛鸟逗狗,不务正业的蛀虫!别说上阵杀敌,连吃胙肉都视同苦差!朕警告你们,大清先祖创业不易,朕绝不容许大好的江山,就这么毁在一群贪图享乐、不敬先祖的败家子手上!

从这段骂辞里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难吃,以至于大臣们需要随身携带盐巴或者干脆收买太监对肉做手脚才能吃得下。这种偷偷摸摸的事情连皇帝都知道,可见这胙肉的味道实在是不怎么好。那么是什么肉呢?就是猪肉,而且是用白水煮肉,这个肉不能加任何调料。分到瘦肉还好说,如果是肥肉,那真是非常考验人的。在清朝,很多活动都能吃到,比如皇帝的生日,皇帝大婚,皇帝到天坛祭天还有新年朝贺等。

胙肉怎么做

这么“难吃”的肉是怎么做的呢?首先选两头黑色无杂毛无疾病的活公猪,杀猪的过程要在神位前进行,用热酒灌猪的两耳,如果猪耳晃动,被烫得嗷嗷叫,便认为是被受祭之神接受,众人欢喜叩头,这就叫作“领牲”,就是神灵领受、知道了。同时,祝祷,奏乐。然后将活猪放在包锡的大案子上,宰杀,接血,去皮,节解,与燎去毛后的头、蹄、尾,同煮在大锅里。猪内脏也是有用处的,将猪内脏取出,置于院中的神杆索伦杆上,供奉满族的神鸟乌鸦。索伦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煮熟的猪肉,切成方块,这就是“胙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祭祀的场所大多在坤宁宫,也就是皇后的正宫住所。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后,这个习俗。不过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居养心殿,皇后大多住在东西六宫,坤宁宫只是名义上的皇后住所,实际上是祭祀场所。坤宁宫每天都有“朝祭”。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坤宁宫每天朝祭用猪两头,年祭一次用猪39头,一年大约共用猪1000多头,每头猪银11两,合计15000多两。

胙肉怎么吃

吃的时候,皇帝坐在坤宁宫内南炕上,皇子和王公大臣们分坐在炕前小矮桌旁。诸大臣穿蟒袍补服,西向神幄,行一叩首礼,再向皇帝,行一叩首礼。而后,皇帝在南炕升座,大家坐在炕上,太监们捧着前肘、后肘等肉,分盛各盘,呈送上来。皇上自用御刀割肉,诸臣也自割肉。吃完后,皇帝赐茶,大臣们再像餐前准备那样行两个叩首礼,整套仪式完毕。前面说到,水煮白肉没有放调料,本身就不好吃,若是分到面前的是一盘肥肉,那真是非常考验人了。

有道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一般的做法是用裁成小方块的高丽纸,放在酱油中浸泡,充分吸足酱油汁,再取出晾干,做成酱油纸。待吃肉时,将酱油纸偷偷,吃肉前取出擦拭刀子,将酱油的咸味沾在刀上,或是将酱油纸放在碗中,浇上热肉汤,将切好的肉片蘸着酱油汤食用。还有人直接贿赂太监,让其在分肉的时候做些手脚。如果某人恰好两样都不会,可那些不懂此道者便受了大罪,吃着难以下咽的肥膘,还要一个劲地谢主隆恩。《延禧攻略》里面提到的盐巴也是一种取巧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看起来弘晓是该骂,毕竟撞到枪口上了。但问题是,这么难吃的肉,乾隆是怎么吃下去的。难道是像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生吃”?显然不是。我们常说“上行下效”,“下面既然敢这么做,那么皇帝本人估计也问题,翻开历史,事实确实如此。皇帝和大臣吃肉的区别是皇帝吃有配菜!肉没味道不要紧,菜有味道啊。

《宫中乾隆元年至三年节次照常膳底档》曾记载乾隆继位那年的腊月初八,乾隆同王公大臣们在坤宁宫祭祀,并进胙肉的环节:

用金锭膳桌,摆祭神肉一品,杂碎一品(大银盘),祭神肉片一品(银碗),肉丝汤一品(二号黄碗),银葵花盒小菜一品,小菜三品(银碟),粥菜四品(黄钟),金匙、箸、刀子、安空大银盘一件,摆毕,呈进。

看见没,除了胙肉,还有肉汤,还有菜。这才是乾隆皇帝能吃的真相。所以,真实的情况下,乾隆根本不敢这么骂,而弘晓如果豁出这条命,完全可以骂回去。真实的乾隆皇帝,其实是非常体恤下属的,大臣们搞这些小动作他根本不怎么管,除非真的有人像魏璎珞那样,把事情捅到台面上,让皇帝下不来台,不得已发些狠话。

在清朝后期,吃胙肉的习俗大大改观,大臣吃胙肉的时候,肉是直接切好端上来,还会发一碟细盐,服务周到,避免尴尬。《曾文正公大事记》记载了一次曾国藩进宫吃胙肉的经历。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初一日,寅正(四时)一刻入朝,卯正(六时)二刻传入乾清宫等候,三刻到坤宁宫。此时皇帝已坐在西南隅炕上,背靠南窗,北向而坐。各王大臣依次面向西墙神幔而坐。南为上,第一排南首为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曾国藩坐排的南面第一位。

初进小菜、酱瓜之类一碟,次进白肉一大银碟,次进肉丝泡饭一碗,次进酒一杯,次进奶茶一杯。吃了两刻钟后告退。

可见此时大臣们吃的待遇和之前乾隆皇帝的待遇也差不多了,可惜弘晓没有生在好时候。

吃的待遇可不是人人都有,如果是在坤宁宫吃,只有王爷、贝勒等及一品大臣,才有资格列名被请。一旦到坤宁宫去吃过一次肉,那就是极大的荣耀。据说有人死后,出殡时打着个“坤宁宫吃肉”的幡,为让世人知道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荣耀。

后记

吃胙肉(白煮肉)的习俗,在一般的满族人家里也存在。一般在炕上设筵,摆着盐、酱、蒜、韭等佐料,白肉切片,放在盘里,一道一道地进,客人以多食为吉,还可带走。这种习俗也影响了北京的汉人,民间时兴的烧燎白煮席等都与吃白煮肉相关。北京和顺居(砂锅居)就是以经营白煮肉而闻名的。它制作白煮肉的技法得到过礼亲王府的祭肉厨师恩禧的指点,成为它的绝活。“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成为老北京的著名歇后语。最后问一句,胙肉,您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