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曾发表了一首歌颂邓小平的诗歌: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春天里的故事把你歌唱。你指引人民走向富强。”

诗歌中的几句话都指出了邓小平对于中国的贡献,我们也能体会到人民对邓小平的热爱和敬仰,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会议过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特区的试行为中国许多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深圳火车站建成,邓小平为其题字,为何只写了“深圳”二字。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一、深圳经济特区

明朝时期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村庄,与今天的深圳比起来是不可比拟的,一直到清朝,深圳在全国来说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为什么后来深圳特区能成为特区,并且在今天成为高科技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呢?

深圳的地理位置是极其重要的,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南边就与香港的新界接壤。

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却是中国主要进口港口之一,而西边就是珠江口,北边是林业丰富的梧桐山,深圳还未开发之前,实际可开发的土地相对来说是很宽广的。

深圳自古在抗日战争时期,工商业就很发达,所以深圳地区在工商业方面一直都有基础,作为经济特区是不错的选择。

深圳市的崛起与1979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将其划分经济特区分不开关系。

从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深圳地区的政府就通过企业来拉拢外资,在当时吸收了大量外资投入,这也让深圳经济迅速崛起。

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深圳在城市建设上也加紧了脚步,从铁路运输到航空事业,深圳在全国都排名前几,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设施十分便利,这也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深圳,为深圳的发展添上一砖一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代的进步,只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自然要将高科技发展摆在眼前,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布多个区域,重点研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这也吸引了大批高知识青年前来深圳发展。

深圳的显著成就有目共睹,而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要记住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同志。

二、邓小平题字

1991年,对于深圳来说是重要的一年,深圳火车站在4月份建成,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看着建成的火车站,心里有了一个想法。

当时底下的人员建议李灏来为深圳火车站题名,但李灏直接拒绝了,因为他清楚这次题名不应该是他来,而应该是邓小平亲自题字,毕竟深圳有了成就第一个应该想到邓小平。

邓小平制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成为了现代大都市。

尽管当时与老牌城市相比,深圳仍然需要努力,但现如今的深圳早就今非昔比,甚至有了后来者居上的气势。

将消息通知给了邓小平后,迟迟没有收到回复,终于在众人期盼之下,邓小平的题字到了,李灏满怀期待打开纸张,但纸上只有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深圳。

本来以为会是深圳站或者多些其他内容,但无论怎么看都是“深圳”二字。

为什么是“深圳”而不是“深圳站”呢?邓小平同志当然有其想法。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深圳还是一个留不住人才的地方,大多数年轻人、甚至是一整个家庭的成员都会选择离开深圳,前往香港发展。

邓小平刚到深圳的时候,就观察到了这一问题,也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与政策分不开,在与深圳的领导班子开会时,邓小平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们的政策问题”。其余不再多说,深圳地区的各位领导似乎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又似乎什么都不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圳地区的工作人员决定亲自进行实地调查深圳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结果令人出乎意料。

在深圳有一个村叫罗芳村,这个地方经济落后,平均工资低,这里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当差,尽管在当时来说这对于深圳来说是普遍情况,有许许多多与罗芳村一样贫穷的村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好巧不巧香港也有一个村子叫做罗芳村,但与深圳的罗芳村截然不同。

这里的村民年收入高达一万三千元,以当时的经济情况来说,这是很高的收入,而深圳这边的村民却仅仅只有一百元左右。

经济赶不上更不要说建设,深圳领导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什么这么多人一直往香港跑,深圳为什么留不住人才,邓小平哪句与我们的政策有关显然是关键。

深圳地区的领导在意识到问题后,向中央请求成为经济特区的试验区,但中央当时在经济上无法给予太大的支持,深圳地区只能硬着头皮干。

直到邓小平再次回到深圳视察时,从面无表情、沉默寡言到视察到最后终于露出笑容,对深圳的建设工作非常满意,认为其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多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当初只写下的“深圳”二字,原来是期望深圳在未来不能停战,更不能靠站,要一直怀着坚定的信心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三、总结

深圳有了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中央的支持,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远见,但更加重要的是人民勤劳刻苦,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为了新生活而艰苦奋斗的创造力。

像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朴素信念,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中国的未来才是光明美好的,值得期待的,勇往直前,必将成就非凡的“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