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随着国家局势逐渐稳定,北京西郊公主坟附近出现不少军区、职工大院,里面居住的大多都是高级干部及其家属。相较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大院里的生活要比外部好上不少,他们享受着普通人难以享受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出身于“大院”,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院子弟的父辈,都是经过战场筛选,在北京分房的聪明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功利,因此至今仍有不少争议。

这确实是一句实话,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大院子弟的父辈都是为国家做过杰出贡献,也都是各凭本事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他们的待遇也都是应得的。

一、神秘的“军区大院”

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反动分子仍然伺机而动,准备刺杀我党高层领导人。为了保护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将士们,中央领导决定建设“军区大院”供将士们居住。出于保护将士们安全的原则,大院内部的人很少与外界有来往,这使得“军区大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大院的门前24小时有岗哨,外来人员进入时需要与内部联系并登记才可放行。大院内部也设有不定时的巡逻卫兵,这些卫兵武装齐全精神抖擞,如此严密的安保工作都是努力确保院内居民们的人身安全。

有人曾戏称:“‘军区大院’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就算敌人变成蚊子,也绝无可能飞进来。”“军区大院”中居住的大多是国家的功臣,为保护这些如此重要的人,这种戏称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建国初期许多大院居民仍然为祖国奋力前行,他们从事着关于国防、军备、科技、经济、农业、工业等等一系列重要岗位。由于工作需要各地考察,为免除后顾之忧,他们的子女也居住在大院。这也能够保证新一代的红色精神得到传承,为我国的将来储备更多的新生力量。

随着我国的建设逐渐完善,国力有所增强,“军区大院”的面积也逐渐扩大。虽然“军区大院”的面积越来越大,但是想要住进大院内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军官的军衔达到副营级或者副科级首长,此后向党组织提交申请,等审批通过后便可以拎包入住。

不止拿枪的军官可以申请,文职也一样。这些文职工作者需要在部队服役15年,经过严格审查后同样可以住进“军区大院”。对于一些国家稀缺的科技人才,审核标准有所降低。这些特殊的科技人才,只要在部队服役5年便可以跨进大院的围墙。

总的来说,“军区大院”是一个安保级别极高的场所,而且内部设施非常丰富,医院、超市、演艺厅等生活、娱乐设施都能在里面找到,如果没有什么特殊需要,里面的人甚至可以生活一辈子。有人说:“大院内部除了火葬场没有,其他一切你能想到的设施都包含在其中。”这也侧面突出国家对于这些为国奉献一切的英雄的重视。

二、走出战火的人们

在炸弹与尸体随处可见的年代,有一群人在众多战士的尸体中爬出来。他们是所有死去烈士对生的寄托,也是战争后的火种。当然能够从战火中挣扎而出,也与他们自身的智慧与勇气相关。

姜文曾说:“父亲常骂我,你这样的人在战场上三天都活不下去。”战争是可怕的,可能你走出的下一步就是人生的最后一步。战场上一切都可能发生,从来没有概率事件。想要在战场上活下来,要有勇有谋决不能蛮干,更不能踌躇不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有一些伪专家称,一个弹坑绝对不会再有第二发炸弹落入。这绝对是纸上谈兵,从许多战地记者带回来的图片上看,一个约五平方米大小的位置能够落下四至五枚炮弹。这样的密集程度让人无法预料战争中下一秒,自己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上。

姜文在节目《圆桌派》中说:“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人,都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人,就像我的父亲会一些英文认得一些汉字一样。”在战争年代很多人都是文盲,姜文的父亲就是因为认字才在战场上保住自己的性命。

14岁就当兵的姜洪齐,参加过剿匪和抗美援朝。爱读书的姜洪齐在战争中由于认识药品的名称,被营长一直带着身边。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姜洪齐的危险,毕竟指挥官的安全是军中的重中之重,他在营长身边也会受到更多的保护。

姜洪齐在参加抗美援朝期间,从1951年去到1953年回来一共三年的时间。姜洪齐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姜文母亲开玩笑地说:“你是不是在朝鲜藏起来直到撤兵才跟着回来。”当然这都是玩笑,但毫发无损地从战场走出来也证明姜文父亲个人的能力之强。

马未都说得并没有错,能从战场上存活下来的,抛开运气不说,他们本就是最聪明的一批人。从这些英雄的日常交谈上来看,战时他们几乎从不闲聊,战术、意志力、训练方法才是他们每天的必谈话题。

并不是战争结束后就万事大吉,许多军官都患有战后焦虑长时间不能走出战争的阴影。在美国二战后幸存战士有百分之二十都自杀身亡,长期紧绷状态让士兵总认为自己仍然处于战争之中。

他们无法入睡,犹如惊弓之鸟一般。这些美国士兵经常会去教堂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为他们曾杀死别人的父亲、丈夫而道歉。虽然我国将士是由于反侵略才去战斗,但双手上的鲜血永远都存在。

这些英雄都是经过战场筛选的人,拥有一颗坚定的心,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且问心无愧。

他们是极为传奇的一代人,在经历惨痛的战争以后,仍然坚持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是和平年代稀缺的奉献精神与拼搏精神,我们在仰慕英雄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长盛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别样的教育——“打”

“老宋,消消气打一会儿就行,可千万别累着自己。”这是“军区大院”常常能听见的话。在“军区大院”中父辈打孩子是常有的事情。

由于大院父辈们的教育方式,大院子弟在少年时期都无法理解父辈们的努力,认为父辈们并不关心他们。如姜文所说:“父亲经常打我,那时候我并不认为他有他自述的那种军功。”

因为大院子弟的父辈多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人,所以对于这些经历过鲜血的人而言,他们只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年代,大多数家长也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打”,来教育孩子反而体现出他们的爱。

对于现在很多的家长来说,哪怕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点磕碰便会让他们紧张万分。在此教育下更多的孩子也无法独立思考,对于父母的依赖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大院子弟则更独立,可以独自面对一些问题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

在“棍棒教育”下,大院子弟自小就非常有“江湖气”。同一个大院里生活的孩子会分成很多团体,大多根据父辈的职位与所在单位而区分。大院子弟会根据父辈军衔等级来确立“孩子王”,面对不同大院的孩子偶尔也会出现争执。

不过更多的时候这些孩子都是非常团结的,他们会彼此探讨政治问题,也会在生活上互相帮助。正是这份团结,现在文娱圈中才会有“京圈”这么一个圈子。

除去“打”的教育,大院子弟相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更多更深刻的知识。对于政治、军事、经济他们继承父辈们独到的见解,这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事情并且少有弯路。同时父辈们多为国家干部,大院子弟所拥有的资源也远超平常人家。

如崔健、姜文、王朔等一些大院子弟,他们能有如今的成就少不了父辈们的支持与鼓励。

父辈们在战时的经历将成为大院子弟日后创作的素材,由于父辈们的特殊地位,他们能够及时地接收到新鲜事物。崔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摇滚教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是当时国内最早接触到摇滚乐的一批人。

“打”的教育虽说比较直接,但在“打”的过程中是父亲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拥有这样父辈的大院子弟自然是幸运的,毕竟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们更加独立更加有拼搏精神。

四、大院精神的“传承”

时间是比战争更为可怕的存在,它不受人们控制,就连英雄们也没有办法从它的手中逃过。

现在距离战争时期已经非常遥远,许多的先辈早已年过古稀甚至死亡。我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他们在天堂依旧英姿焕发,去期望他们的精神在世间有所传承。大院子弟便是这一期望的实质,他们多数继承父辈的精神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网络上说:“大院子弟”担起文化圈的半边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无疑是因为父辈们的经验总结毫无保留地传承下来。

同时父辈们的团结使得大院子弟之间凝聚力极强,这些人相互扶持自然能走得更远,创造的影响力也就更大。

如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其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大院子弟的生活。并且这部作品更是出于王朔之手,两人的合作也是由于曾经的大院生活。王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很多剧中人物的原型都是当初大院内的伙伴,如“高阳,高晋”其原型就是内地影视公司华谊兄弟的创始人王中军与王中磊。

由于父辈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各种话题,这让大院子弟有机会经常在一起讨论作品。有时候一夜的谈话便可以将一部剧的情节呈现出来,对于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会更为直接和透彻。

在父辈们的身上,大院子弟学到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完成自己的目标,为中国的影视行业与文艺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往往会有很多人藐视这种精神,甚至对于这种精神感到厌烦。

2021年,在历经磨难后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虽不会再被他人侵略但依旧要保持警惕。有人说我们再也不用去在意战场的残酷,因为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甚至很多人在公众场合下大肆宣扬日本文化,鼓吹国外的先进并且希望生于他国。这种言论是对于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的侮辱,也是对大院子弟的伤害。

如果说大院子弟的父辈是英雄的代表,大院子弟则是英雄的继承。无数战友用生命保护父辈们成为新中国的火种,现在父辈们用身体力行来将这火种传承给大院子弟。作为中国人应该将这些火种传递下去,而不是将它埋在恶意人群的口水中。

总结来说,虽然大院子弟比我们更容易去得到更多的资源,可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更为巨大的压力。父辈们的光只能引领他们走出第一步,如若没有自身的努力也绝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时代造就人才,但人才也要勇于在时代中打拼。

人类之所以能够作为万物之长,就是因为我们能将智慧保留下来。我们的人体终将泯灭,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一直流传下去供我们的后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