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围绕如何保障王朝长治久安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之余,认为要实现万世一系,必须避免皇权旁落。为此,他一方面废除宰相制度,以铲除与皇权相对的相权,将六部交由皇帝统揽;另一方面,将除太子以外的宗室成员分封到各地,组建起一个个手握军权而又不临民的藩国,镇守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两项制度都属于坑子、坑行为。他在位时,凭着自己的毅力,可以处理完朝政;凭着自己开国之君的威势,可以力压各地藩王,如使指臂地让他们为巩固皇权服务。他老朱能做到,可不代表着后世皇帝就能做到,毕竟没几个人是他这样的工作狂,也没人有他这样的赫赫威势。于是待他一朝龙驭宾天,这两项制度就都成了嗣皇帝们深感头痛的大麻烦。

不是工作狂没关系,既然老祖宗规定不能再设宰相,那就建个帮忙处理政务的秘书处吗,于是无名有实内阁群相制度慢慢形成。与废除宰相制度相比,后一个问题更令皇帝们头痛,这帮手握重兵的藩王,不是自己的长辈,就是自己的同辈,还骄悍异常,对屁股底下的这张宝座,对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构成重大威胁。既然如此不削藩更待何时,承嗣老爷子皇位的建文帝一上台就强硬地对叔叔们下狠手,结果失败,卒。谋朝篡位的朱老四上台后,吸取侄子的教训改变策略,采用软刀子割肉,历经祖孙三代,以慢工出细活的方式,终于完成了削藩大业。

在这过程中,因谋逆、造反等直接被除封的有之,通过调换藩地藩王进行削弱的有之,更多的则是通过种种手段迫使藩王们交出手中的军权。这其中尤以作为“大明第一亲藩”秦藩的削藩过程,表现地非常典型。鉴于此,本文就以秦藩为例,来解析明成祖祖孙三代削藩的过程。

实力强劲的西安三护卫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一,礼部上奏以完成诸王金册金宝的制作,并递交册封藩王礼仪,获得明太祖朱元璋的批复。于是当月初七,雅乐声中大明王朝的第一次封建诸王典礼,在京师紫禁城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举行。受封的包括明太祖已经出生的十子中除太子朱标以外的九子,及侄孙朱守谦,共十人。

明朝初年,元朝残余势力北元是大明王朝的主要敌人,所以在封建之时,明太祖有意将几个年长的的儿子都分封到长城沿线。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为西安;三子朱棡受封晋王,藩地为太原;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为北平。

随后,明太祖又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对诸子进行两次大分封。随着诸子逐渐就藩,在洪武后期,明太祖在长城沿线的西安(秦王朱樉)、太原(晋王朱棡)、北平(燕王朱棣)、大同(代王朱桂)、甘州(肃王朱楧)、广宁(辽王朱植)、韦州(庆王朱栴)、大宁卫(宁王朱权)、宣化(谷王朱橞)布设了九个藩王,这就是著名的“明朝九大塞王”。

“九大塞王”加上预定就藩开原的韩王朱松,就藩沈阳的沈王朱模,就藩平凉的安王朱楹,及就藩青州,却受命出镇开平的齐王朱榑,合称“明朝十三塞王”。

既然是藩王,自然拥有自己可掌控的军事力量。

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正式出台藩王的亲卫力量配置。明朝军事力量采用卫所制,藩王的亲卫同样采用这一编制,为视区别范围的亲卫被称为护卫,按规定每个王府设三护卫,并配属精锐的围子手二所。护卫的名称以封地及其周边的地名命名,如秦藩三护卫称西安三护卫,晋藩三护卫称太原三护卫,燕藩三护卫称燕山三护卫,靖江王府三护卫称广西三护卫,这四个三护卫于同月设置。

壬子,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改龙虎卫为燕山护卫。置西安、太原、广西三护卫。”(《明太祖实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故而即便是洪武朝,藩王们的护卫规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就藩的藩王都有三护卫,随着时间推移藩王增多,护卫也有所减少,有的藩王仅有一护卫。此外,护卫还存在满编不满编的问题,护卫部队最多的有1.9万人,最少的只有3000人左右。

朱樉的秦藩,既是第一亲藩,又是塞王之首,故洪武六年五月组建西安三护卫时,配置是最顶级的1.9万人

命长兴侯耿炳文于西安、凤翔、平凉、庆阳、延安、巩昌、临洮诸府旧军内,选一万九千人充秦王府护卫军士。”(《明太祖实录》)

即便是如此,明太祖依然唯恐朱樉的护卫力量不足,又于洪武十年,也即就藩的前一年正月,益以羽林卫军二千二百六十四人。

辛卯,以羽林等卫军士益秦、晋、燕三府护卫。秦府西安护卫旧军一千四百五十一人,益以羽林卫军二千二百六十四人;晋府太原护卫旧军一千六百三十人,益以兴武等卫军二千二百五十一人;燕府燕山护卫旧军一千三百六十四人,益以金吾左等卫军二千二百六十三人。”(《明太祖实录》)

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初四,朱樉正式之国西安。在西安胡作非为十几年后,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被府中不堪承受的下人下毒毒死。随即他的嫡长子朱尚炳袭封。

三年后,71岁的明太祖驾崩,藩王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尽管,明太祖也曾曾预料到分封建制可能会出现问题,故于洪武二年亲自拟定《皇明祖训》并不断修改完善,将其定为朱明宗室的最高法典,对藩王进行约束。又通过“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手段,使藩王无法掌控地方。借此防范出现“国中之国”,避免藩王们尾大不掉危及皇权。然而这些措施都无助于消除嗣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内心的恐惧,于是轰轰烈烈地削藩运动就此开始。

削藩进行时之明成祖时期

建文帝即位后,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的支持下,将削藩的矛头直指威胁更大的叔叔们,特别是在世藩王之中最长的燕王朱棣。至于嗣秦王朱尚炳和嗣晋王朱济熺这两个堂兄弟,一时间根本没空搭理。于是明太祖诸子中的老五周王朱橚、老七齐王朱榑、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八岷王朱楩先后被废为庶人,老十一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建文元年(1399年),当削藩的板子打到燕王朱棣身上时,朱老四奋起反抗,与侄子乒乒乓乓地打了四个年头。最终,朱老四技高一筹,一把将侄儿攥下龙椅,自个坐了上去,史称明太宗、明成祖,外号永乐大帝

明成祖自个就打着“清君侧”、“恢复祖制”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一路由藩王逆袭称帝的,对各地手握重兵的兄弟子侄自然也没有好感,唯恐他们也来一次靖难,是故削藩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作为诸藩之首的秦藩,自然也成为他重点盯防的对象。只是迫于自己地位不正,因而一时立足未稳,是以即位之初对诸藩还是笼络拉拢为主。如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八月,将秦王朱尚炳的姐妹,朱樉次女长安郡主许配给自己的心腹兵部尚书茹瑺之子茹鉴,就是一例。

永乐六年(1408年),坐稳龙椅的明成祖开始主动出击,先是借秦藩“祭祀僭越事件”,下诏狠狠地敲打了朱尚炳一番。

永乐七年九月,又以讨伐蒙古大汗本雅失里为借口(第一次北伐),从几大塞王手中抽调护卫,命负责陕西方面的宁阳伯陈懋,从陕西诸卫及庆、秦两府护卫,选练步骑一万九千人入京,备次年二月北伐所用,将部分西安三护卫将士暂时调离秦藩势力范围。

己丑,敕永康侯徐忠等,选练南京各卫,及睢阳归德武平镇江等二十五卫步骑三万。宁阳伯陈懋,选练陜西属卫,及庆、秦二王府护卫步骑万九千。江阴侯吴高选练山西及晋王府护卫步骑万五千。仍命中都留守司河南湖广山东三都司,周、楚二王府护卫选步骑四万五千。临洮河州岷州西宁平凉诸卫选善战土官五千。各赐钞,给行粮。皆以来年二月至北京随征。” (《明太宗实录》)

永乐九年二月,又以但凡朝廷有敕令降临,朱尚炳都称病不出迎为由,遣使严厉斥责,以“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侯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进行威胁并以辅导官辅佐不利为由,将长史、纪善、典仪等王府主要官员尽数押送京师治罪。迫使朱尚炳火急火燎的赴京请罪,达成目的的明成祖“宥而免之”。

受此影响,朱尚炳于永乐十年三月薨逝。其年仅9岁的嫡子朱志堩于当年九月袭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月,明成祖下令让12岁的朱志堩行冠礼,通过行政手段将其定义为成人,以便其掌理王府事务。这一做法是想体现叔祖对侄孙的关爱,还是另有目的实在不好说,因为就在当年十一月,他给朱志堩下敕,命其从西安三护卫中选调步骑兵五千,于次年正月赴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进行操练。

辛亥,敕周王橚、王楧王(原文如此,应当为肃王楧)、晋王熿、秦王志堩,各于护卫选步骑兵五千,命官管领,以明年正月赴真定操练。” (《明太宗实录》)

永乐十九年(1421年)八月,明成祖又以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第三次北伐)为由,命陕西都司从西安三护卫选练步骑一万四千三百人,指派将领率领,于明年开春至北京集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第三代秦王朱志堩薨逝,由于无子,由庶长兄渭南王朱志均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袭爵。

削藩进行时之明宣宗时期

差不多同时,明成祖在第五次北伐回程途中病逝于榆林川,龙椅上的人换成了相对宽厚的明仁宗朱高炽。明仁宗一则为人仁厚,一则在位时间仅有短短八个月,故于削藩一事上无多大动静。

就在藩王们为有个仁义皇帝而感到庆幸的时候,刹那间坐皇位的,换成了性格酷似乃祖的“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削藩大业继续轰轰烈烈的启航。他上位后,对秦藩的削藩换了一种玩法。

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朱志均的三弟富平王朱志上疏朝廷,称府中缺乏校尉护卫,请求朝廷给他添加护卫。兵部尚书张本借机上疏表示,可以从秦藩的西安三护卫中拨出一百户官军,供其使用。刚继位的明宣宗一口答应。

庚午,行在兵部尚书张本言:‘富平王志奏缺校尉,请于西安护卫蹔拨一百户官军随之侍。’从之。”(《明宣宗实录》)

富平王是秦藩的小宗,大宗庇护小宗是其应尽的义务,将本藩三护卫的一部分分给他,既满足了富平王的需求,也无损秦藩的整体实力,受伤的只有秦藩大宗本身。这可以算是对西汉时期“推恩令”的变相使用。面对朝廷的这一阳谋,朱志均无从招架,只能认栽。

这种行为一旦开了头,有一就会有二。

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朱志均的堂弟,永兴王朱志墣上奏,称其弟镇国将军朱志埁即将成婚,然而尚未得赐宅邸及护卫、御史人员,请求朝廷设法解决。说穿了就是哭穷。可对明宣宗来说属于瞌睡递枕头,当即命户部按例给予岁禄宅邸,并敕令秦王朱志均从西安三护卫中拨出人员供堂弟朱志埁所用。

朱志埁这个镇国将军属于永兴王所管,算是秦藩小宗的小宗,就算需要拨给人员也应当由永兴王府先出,不足部分再由秦藩来补足才是正理。现在永兴王府本身就有500校尉,完全够拨给。如此即便是想“推恩”,也推不到秦藩这个永兴王的大宗头上来。

是以,朱志均上疏对朝廷这一不合理的诏令,进行了拒绝和辩驳。然而,明宣宗已经认定了你这头牛,想不给都不行。于是下旨斥责朱志均不爱护兄弟的同时,直接让兵部出手从西安三护卫拨给。

(五月丁酉)给永兴王府镇国将军志埁从人五十人。先命于西安护卫量给。秦王奏西安护卫官军俱有池役,而永兴王府有校尉五百人,请量给与之。上曰:是秦王不爱弟也,拥三护卫不肯分,乃欲五百人中分之,何其不推恕心。命兵部于西安三护卫给之。”(《明宣宗实录》)

宣德二年二月,朱志均的四弟宜川王朱志堢上疏,称应当配属给自己的校尉、典仗,至今依然没有拨付,请朝廷赐予。负责此事的兵部,再次站出来表示,可以依富平王朱志例,从西安三护卫中拨与官军一百户。再次获得明宣宗批复。

这种以钝刀子割肉的方式,削除秦藩大宗的实力,可以说令在位的朱志均浑身难受,却又说不出什么话来。好在他很快就不用忍受这种痛苦了。当年十月,朱志均薨逝,由于没能留下后嗣,秦藩大宗不得不再次进行“兄终弟及”,最佳人选便是首先从西安三护卫割走一部分兵力的富平王朱志。不知道知晓这个答案时,他有没有为当日的行为后悔过

相对与二哥朱志堩同大哥朱志均之间的第一次兄终弟及,朱志的晋封拖得时间要长得多,直到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才被册封为秦王,估计其中有什么波折。这也使得朱志面对朝廷的削藩没有多少底气。

这年年初,明宣宗因偏爱自己的小青梅孙贵妃,先是册封她所生的庶长子朱祁镇为太子,而后又以皇后胡善祥没有子嗣为由,进行废立,改立孙贵妃为皇后。册立中宫是国之大事,各地藩王纷纷进表贺立中宫。

五月,主管礼仪的礼部尚书胡濙,抓住秦王朱志的贺表“文词简略”的小小瑕疵,攻讦他对皇家怠慢不敬,认为应当治秦藩长史等辅佐官的罪。对此明宣宗看似大度的表示,为这等小事责罚秦藩辅导官,会令秦王难以自安,所以移文诫免便可。

经此打击,朱志变得越发小心翼翼。

眼见时机成熟,开始对秦藩收网。于是,各种涉及秦藩问题的揭发,变得层出不穷。

朱志的六叔安定王朱尚炌是个作死小能手,见当朝皇帝朱棣达成了“古今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第一人”的成就,放着好好地郡王不当,竟异想天开的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想学四叔,造他老人家的反当换个皇帝。见惯了大风大浪搞得朱老四,哪会将自己侄儿过家家般的儿戏放在眼里,还没等朱尚炌动手,就三下五除二的将他镇压了。随即朱尚炌一家子被贬为庶人,发秦愍王朱樉坟园, 给老爹看坟。

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兵部尚书张本突然跳出来翻“安定王谋逆”的旧账,称当年西安三护卫中从逆的正犯以伏诛,但应当受到连坐的同籍为官者,却依然在三护卫中任职;原本与从逆正犯同伍的,亦有遗留的人丁在秦藩听用。按旧制,有过之人不可以充任护卫,随侍亲王左右。应当将这些人统统甄别出来,调往边卫听用。

明宣宗深以为然,并称陕西区甘肃行都司(指河西走廊一代,明代甘肃地区属于陕西省,因河西地区属于战略要地,特设甘肃行都司总领当地军事),最近将他们打发到甘肃充当戍卒吧。

在外力的压迫下,西安三护卫内部也不稳。先有护卫军张嵩上奏,秦藩的诸多不法之事。后又有潼关卫押解进京的西安三护卫千户、百户李凯等四人,也出告秦藩的不法之事,内容与张嵩所奏相同。

面对削藩大势,朱志相当明智的放弃抵抗,于当年十二月上疏朝廷,请辞西安三护卫。

对此,明宣宗一方面假惺惺地表示,堂弟无需忧心,为兄相信你是清白的,我们的兄弟之情岂是这些个小人所能离间的,张嵩已经交由锦衣卫审问,李凯等人也必不会放过。另一方面又表示,朕知道王弟是个深谋远虑之人,打算借着小人诬告的时机,恳辞三护卫,既然你这么热切,朕就勉为其难的笑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削藩方式,明宣宗给出了一个1: 2的方案,即西安三护卫中秦藩可以留用一卫,其余两卫由兵部调往北京整编。从《明英宗实录》的记载来看,被保留的为西安右护卫,中护卫及左护卫被裁撤。

庚寅,秦王志奏辞三护卫。上复书曰:比者护卫军张嵩奏王府中诸事,朕知其妄,付锦衣卫治之。既,潼关卫送至千百户李凯等四名,亦告府中事,所言与嵩同。王自嗣封以来安分无过,朕所知者。岂彼小人所能离间,王其安心,凯等亦必不恕。但王存远虑,欲小人之口,恳辞三护卫言之切至,今姑强从。然王不可无侍卫之人,听留一卫以备使令,其二护卫令兵部调来北京。”(《明宣宗实录》)

秦藩削藩之后,朝廷对其所余的西安右护卫依然垂涎欲滴。正统年间经常借着防寇的名头,今天从秦藩手中借调500人,明天又借调1000人,后天再一次借调2000人。虽然基本上属于有借有还,可每次征调时间都非常长,故而很多时候,朱志需要厚着脸皮向上疏向明英宗这位族侄讨要,才有可能被放还。

阿越说

在常人认识里,经过明成祖祖孙三代的努力,明朝藩王手中已经没有什么军事力量了。实则不然。

通过对秦藩被削藩过程的还原,可以看到,明成祖一系的削藩手段相对平和,想要削掉的是藩王手中的兵权,而非他们的身家性命。因此采用的也多是水磨工夫,征调、推恩、裁撤这三部曲,是常规手段。

在此过程中,除非藩王发动叛乱,或者意图谋逆被除封,正常情况下都会被允许保留部分护卫,只是数量比明初有较大幅度减少。当然藩王手中保留的护卫也是多寡不一。削藩过程中,识时务主动配合的,可以保留一卫左右,以启后来;冥顽不灵不识抬举的,只会给你保留几百人规模,让你将将够用,就这还是看在老祖宗,看在《皇明祖训》的份上。

明宣宗以后受封的藩王,在就藩时,也依然会赐予护卫,只不过规模要小很多,基本上到不了一个卫的规模。

成化三年(1467年),明宪宗的长弟德王朱见潾就藩济南,由于父亲明英宗的遗诏,明宪宗对弟弟们的之国相当重视,早在即位之初就给朱见潾配备好了就藩用的护卫。规模有多大呢?校尉600名,军士1000名,贴身保镖100人。即德王朱见潾护卫规模为1700人。这个规模,放在明初自然不够看,可在完成削藩之后明中期,已经相当不错了。因此德王的护卫阵型,就成了之后藩王就藩的标准,规模基本只有小没有大的。

己亥,上以秀王出阁,敕后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臣曰:‘朕第三第秀王年已长成,其禄米岁一万石。今未之国,且岁支米三千石,钞一万贯如德王例。便选学行端正者除王府官,诚实堪任者除仪卫司及群牧所官。拨校尉六百名,群牧所军士一千名,随侍军士百人,马百匹,一应事悉视德王例行。’”(《明宪宗实录》)

这个规模的藩王护卫,对朝廷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威胁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