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王季范和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王季范,是毛泽东的“九哥”,他是毛泽东的姨表哥,同时也是毛泽东的老师。建国前,他从事教育工作,桃李遍天下,建国后,他荣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并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毛泽东和王季范

1913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的王季范很是骄傲,托人转达了自己的祝贺之意。

第二年春天,湖南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第一师范,于是,这对表兄弟成为师生。在学校里,王季范对毛泽东非常照顾,有一回,毛泽东来到王季范的房间,没说几句话,就直言相求,“九哥,我没钱了,又要请你帮忙呢。”

王季范知道毛泽东有难处,他家境不好,平时已经非常省吃俭用了,但是学杂费、书本费,还有要组织进步学生投入的活动经费,很多都是毛泽东想省都没法省的。

因此,王季范二话不说,慷慨解囊,还嘱咐他,“润之(毛泽东的字),以后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就找我,我把薪水匀出一部分给你。”

图丨毛泽东(2排左3)

除了生活上受到不少照顾,在学业方面,毛泽东更是受益于王季范的教育,王季范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毛泽东一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便会登门请教。

王季范在第一师范期间,经常辅导毛泽东阅读《楚辞》、《昭明文选》、《资治通鉴》等古典书籍,给毛泽东在古典文学素养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毛泽东所作的文言文作文和诗词挽联之类的,也都会送到王季范这里批阅修改。

1915年5月,一师校长张干在省教育厅开会时,提议从下学期开始,学生每月交纳10元学杂费。

消息传回一师后,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表达了强烈反对,当即罢课,还在校内组织了一系列“驱张运动”。

毛泽东看了这些学生所写的《驱张宣言》,表示这份宣言对张干影响不大,如果想要张干离开学校,还是得从他做校长如何不好上来说。

随后,毛泽东执笔重写了一份《驱张宣言》,并在校内传播,张干气得要命,决定好好管管这群学生,正好有一个学监告密,说宣言是毛泽东写的,于是,毛泽东等17个带头的学生被开除。

图丨张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季范知道这件事后,大汗淋漓地跑去杨昌济家中商量对策,“这批学生志向高远,我得替他们说说话,撑撑腰,况且《驱张宣言》中列举的事实不无道理,怎么能做出开除学生的决定呢?”

杨昌济也对这个草率的决定表达了不满,“毛泽东这样优秀的学生被开除,学校打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两个人联名全校老师,倡议召开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会议上,王季范仗义执言、据理力争,为学生们鸣不平,张干被搞得里外不是人,只能收回成命,撤销对毛泽东等17名学生的处分。

1927年2月,毛泽东在长沙轮船码头与王季范分手,踏上革命道路,王季范则先后在长沙衡粹女子中学和育群联立中学担任校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尽管天各一方,两个人却经常往来书信,谈论彼此的生活和对对方事业的建议,尤其是王季范,经常通过各种报纸,去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相关情况。

图丨王季范和王德恒

王季范很早就接触了革命思想,平时,经常有学生和老师来他家中开会,王季范会想方设法做好掩护,因为王季范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很高声望,国民党一直不敢怀疑那些出入他家门的人,不少进步青年和革命人士都说,“王先生的家就是我们的保险箱。”

进步

也不知是不是耳濡目染的缘故,王季范的儿子王德恒也成为了坚定积极的革命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一批进步青年相约,一起去延安参加抗日。

下定决心后,王德恒去到了王季范的房间,“爸爸,现在,全国的有志青年都投奔延安,要是我能去那里多好啊。”

王季范的神情变得严肃,“你为什么想去那里?”

“延安有民主、有自由、有光明,延安军民坚决抗日!”

“你真的想去抗日?”

“是的,我行李都装好了。”

图丨延安革命根据地

王季范神情复杂,他只有一个儿子,当然希望他能留在身边,可是,他没资格去阻拦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抗日救国阶段,自己也理应送子出征。

于是,王季范对儿子说,“德恒,你要去延安,我同意了,延安好,那边革命空气好。”就这样,王德恒来到延安参加了革命,不久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44年,党中央决定组建南下支队,开赴湘粤沦陷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王德恒知道后,向毛泽东提出了要南下支队的请求。

毛泽东表示赞同,“此次南下可以接受对敌斗争的锻炼和考验,我支持你。”

这一年冬天,由王震、王首道带队的南下支队出发了,王德恒跟随大部队奔赴桃源地区,在这里,王德恒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30岁。

消息传到毛泽东这里,毛泽东悲痛,同时也觉得对不起“九哥”,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毛泽东并未将王德恒牺牲的消息告诉王季范,直到1950年,毛泽东才当面将这个噩耗告诉了他。

图丨王季范

宴请王季范

1950年9月21日,王季范在孙子孙女的陪同下,应命北上,下了火车,毛泽东派来的秘书将他们接到了北京饭店住下。

次日,毛泽东将王季范接到中南海丰泽园叙谈,一见面,毛泽东就握着王季范的手,跟工作人员介绍道,“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当年我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闯了祸,校长要开除我,多亏九哥帮忙,我才有书能读。”

王季范也回想起这些事,笑着说,“润之啊,那时候,你胆子不小呢。”

毛泽东将王季范引进菊香书屋,落座后,毛泽东问,“九哥,咱们分开都23个年头了吧?”

王季范掐指一算,“马日事变之前分手的,差不多23年多了。”

“九哥,这些年,你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可大了。”

“我有什么贡献啊,不就是摆摆粉笔吗?”

“摆粉笔就不错啊,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况且你一直很支持革命事业,还把儿子送到延安.....”说到这,毛泽东沉默了,他酝酿了一下,把王德恒牺牲的消息告诉了王季范,“九哥,你把德恒交给我,是我没有保护好他,我难咎其职.......”

图丨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年丧子的悲痛立马席卷王季范,他强忍住眼泪,“说心里话,自从我把德恒送到延安革命那天开始,就已经有了他会牺牲的思想准备......”

接着,王季范深明大义地安慰起愧疚的毛泽东,“润之,为了革命,你家中多少人命丧黄泉啊,开慧、泽民、泽覃,还有泽建、楚雄......若说牺牲,革命哪能不流血呢,德恒是为天下穷人的幸福牺牲的,应当含笑九泉,家人也会为他感觉光荣的。”

“九哥,你说得对啊,德恒是个好孩子,也是你当父亲教育,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随后,毛泽东又想起一件事,“对了,九哥,你提的三条建议极好,润之一定谨记在心。”

“三条建议”是什么呢?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王季范给毛泽东派发的贺电中,提出“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个治国重点,毛泽东看后,大为赞赏。

吃饭的时候,毛泽东举起酒杯,向王季范敬酒,王季范推辞,“你是国家主席,让你敬酒,岂敢。”毛泽东马上回答,“九哥,你是我的老师,学生尊敬老师,应该的。”

王季范盛情难却,带着笑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图丨王季范(左一)和毛泽东

后来,王季范迁居北京,住在宣武门头发胡同7号,两个人的走动开始像在湖南一师一样,频繁了很多,毛泽东抽空就陪王季范去天坛、明皇陵、颐和园等风景名胜逛逛。

时间长了,王季范觉得礼遇太过,深感不安,想要做些实事,不愿虚度光阴,有一回,他应邀去到中南海,便跟毛泽东说了自己所想,“我这次应命来京,是想替国家、人民做些事情的,润之,你放点事情给我,这样我心里才能踏实。”

“九哥莫急,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怎么会没事情做,我已经有打算了——政务院参事,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怎么样?官会不会小了点?”

王季范赶忙摇头,“润之,你随便放点事情就行,政务院参事,我哪里干得了啊?”

“怎么干不了?你过去做了几十年教育工作,功勋卓著,完全干得了!”

王季范动了动嘴,还想推辞,毛泽东接着说,“九哥,你给我的三条建议中,不是要‘用贤才’吗?所以我就请你这个贤才了啊!”

图丨王季范

王季范被说服了,不过他还有一个愿望没实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我很早就有这个愿望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润之,你看行吗?”

毛泽东稍微思索一下,

“九哥,你一直很支持共产党事业,如今这个年纪了,还要为党为人民工作,实在是可敬可佩,至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全国解放不久,吸收党员比较少,你可以缓一缓,最好先参加一个民主党派,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做民主党派的工作是很光荣的。”

虽然没法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毛泽东的一番话还是说得王季范心里亮堂堂的,“润之,我就按你说的办。”

图丨毛泽东的工作人员

勤俭建国

没过多久,王季范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在这个职位,王季范每月工资300万元,他们一家6口人,除去伙食费、水电房租,以及往来客人的招待费,几乎余不下钱。

旧币

毛泽东知道王季范的工资不够开支,所以经常让秘书送钱过来,王季范拒绝,“把钱带回去吧,代我谢谢主席,你就说,我的钱够用。”

秘书不依,“主席知道您手头紧,专门吩咐我快点把钱送来呢,季老,您一定得收下,不然我回去交不了差啊。”

“新中国成立不久,从一个国家来说要勤俭建国,从一个家庭来说,要勤俭持家,我钱不够,少花点不就好了。”

秘书执意把钱放下,王季范没有办法,“好,那这次我就收下了,以后请主席不要再送钱了。”

图丨毛泽东和部分亲友在中南海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季范在吃穿上也很简单,他喜欢穿一件灰色长衫,这长衫还是建国前做的,颜色都褪了,王季范还在接着穿。

有一回,毛泽东宴请王季范,席间,他打量着王季范的长衫,笑着说,“九哥,我看你的长衫也该换换朝代了。”

王季范以为是玩笑话,还解嘲道,“旧是旧了点,穿着却很合身”,毛泽东又问了长衫的尺寸,王季范没多想,一一作答。

过了几天,毛泽东的秘书给王季范送去一件黄呢子大衣,是毛泽东专门请人做的,王季范试穿了一下,非常合身,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能托秘书转达自己的感谢。

以后,他参加各种会议,都会穿着这件大衣,回家后,就脱下来,轻轻刷一遍,折好放进

箱子

图丨王季范(右一)

王季范一餐3个菜碗,每个碗都不大,正好够自己吃,吃的也相对清淡,很少有太多的大鱼大肉。

王季范对别人给他送东西是非常反感的,最开始,湖南乡亲们来北京看他,总是要提些大鱼大肉,王季范就说,“空手来就行了,提这么多东西干什么,下回不要搞了。”

但总有人还是想提些东西表示情谊,王季范拦都拦不住,于是,他就跟那位乡亲说,“下次来的时候,给我带只刷把来。”

乡亲莫名其妙,王季范解释道,“张妈(保姆)洗锅子,习惯用湖南的刷把,北京城里东西多,但就是没这东西。”

第二年,乡亲上京,只带了4只刷把,王季范特别高兴,拿起刷把模仿刷锅的动作,“还是湖南人聪明!”

图丨《新湖南报》

王季范对湖南老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书房的一角,有一个棕红色的报架,上面挂着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报纸,其中最惹眼的,就是《新湖南报》。

每天吃过早饭后,王季范就拿起《新湖南报》,关注湖南发生的大小事,遇到重点,还会用红笔勾画起来。

1971年,毛泽东接王季范来家中吃饭,席间,毛泽东问他,“离开湖南老家好多年了,想不想回去看看故人啊?”

王季范笑着说,“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如何不想呢。”

“那好,您是全国人大代表,一开春,您就去南方视察,顺便看看亲朋故友如何啊?”

想要回乡看望故友是王季范多年心愿,毛泽东出的这个主意,对王季范来说真的是两全其美,“难为主席想得周到。”

图丨毛泽东在韶山

4月,王季范在儿子、孙子的陪同下,乘火车回到湖南韶山,湖南省委领导同志将王季范安排在韶山招待所。

王季范列出个名单,孙子王启发和工作人员驱车去接,连襟喻益钦住的地方还没有通公路,王季范就跟王启发说,“你就是背,也要把你姨父背到有公路的地方,再坐车来韶山,总之,一个都不能漏掉。”

后来,王启发扶着姨父步行了十余里,才把他带到韶山,王季范见到了30多位年逾古稀的老友,他们抱头垂泪,非常珍惜这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了。

王季范跟大家说,“今天回来看望大家,既是我的心意,也是毛主席的安排”,大家听了,纷纷询问毛泽东身体如何,王季范告诉他们,“很好,很好。”

在韶山的这些日子里,王季范每天都和老友们在一起,询问身体和家庭情况,也打听了韶山的发展,5天后,几个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回到北京的第二年,也就是1972年7月11日,王季范逝世,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献上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