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就必须被提上议事日程。为了我们的军队成为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秀军队,建国后的授衔工作就变得迫在眉睫。

在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岁月过后,能够活下来的军人都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

只有理顺了军官的编配关系,调整好军官队伍的比例结构,才能增强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从而可以提高军官素质,加强整个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授衔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的,在综合评估下,符合了条件然后被授予相应的军衔。但是在1955年授衔时,军委却让一人自己填写军衔,他写下:中将。这就是陈奇涵将军,那么为何他会有此殊荣呢?

1955年大授衔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大授衔仪式,这次授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这次授衔对于我国的军队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授衔时,我军优秀的军事将领们,按照一定的标准被授予军衔。其中也有个别人,从综合因素考虑,被破格提拔。授衔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授衔的结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1955年的首次授衔仪式上,其中有五十五名指战员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可以说,这些开国上将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将领们,军衔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荣誉,是国家对于他们的肯定和认可。但是授衔结果,或许并不能让所有指战员都满意。

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授衔的硬性标准是一个方面,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也会特殊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共定下了十个元帅军衔,十个大将军衔,以及五十五个上将军衔。在这五十五个上将中,其中有一人是最特殊的,那就是陈奇涵将军。

陈奇涵将军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军委让他自己定夺自己的军衔。这虽然是一种荣誉,但是这种自由性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陈奇涵将军也不是喜欢邀功领赏的人。

中央军委对于特殊的人物也会特殊的对待。有句话说得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最终陈奇涵将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他是实至名归的。

授衔的作用在于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管理,因此授衔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奖赏指战员的行为。授衔的荣誉感是一定有的,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军衔也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

但是在中央军委,让陈奇涵将军自己给自己一个军衔的时候,陈奇涵将军也是十分清醒的。他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他是一个实干家,在军衔上并没有过多的纠结。

军委让一人自己填写军衔

当时中央军委让他自己填写军衔,陈奇涵将军写下了中将。但是在综合考虑下,军委还是授予了他上将军衔。

这样来看,陈奇涵将军一定是有着特殊之处的。当时在写下中将军衔的时候,中央认为陈奇涵太谦虚了。既然中央能给他这样的自由,那么他一定是有着过人之处的。

享受了如此殊荣的陈奇涵并没有忘乎所以,他的心情反而很平静,他谦虚的认为,自己只值得中将的军衔,新中国的成立是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之下才完成的。

那么为何中央军委会给陈奇涵这样特殊的自由呢,走进陈奇涵将军的辉煌的一生,大家自然会明白,这样的荣誉是他理所应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奇涵将军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对于军委给他的特殊待遇,他没有表现得多么激动。他虽然也是一代功勋,但是他一直将自己看得很渺小,不喜欢邀功自赏。

能成为将帅之才的,都不是一般的小人物。他们往往有着更远大的志向,以及更宽阔的胸怀。在他们的心中,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自己的功绩不足挂齿。

陈奇涵,1897年9月23日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坝南区竹坝村,他的家境尚可,不算富裕,但尚可吃饱饭。

好在陈奇涵的父亲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在读书这件事上,家人并没有苛待陈奇涵。在省立中学毕业后,陈奇涵还与三五友人一起创办了一所小学。

陈奇涵从青年时代起,就很重视教育,他与朋友一起为工农子弟提供免费的教育,这样的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这件事情,陈奇涵坚持了三年。

在陈奇涵的心中,一直都有一颗革命的火种。他出生于乱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想投身于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去。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陈奇涵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觉醒的年代,像陈奇涵这样的胸怀大志的青年,势必要投身于革命。

开国上将陈奇涵

1919年,二十二岁的陈奇涵考入了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他决定到参军,做一名军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陈奇涵有着明确的从军志向。

在广州护国军讲武堂毕业以后,陈奇涵就加入了赣军。陈奇涵的个人能力是十分突出的,他没有任何家世背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路从排长升到了代营长。

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十分复杂,陈奇涵觉得这与革命事业是本末倒置的,国民党阵营并不能实现他心中理想。1924年陈奇涵投奔了孙中山的革命军。

1925年1月,陈奇涵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林帅和刘志丹都听过他的课。当时正值革命的火热时期,在黄埔军校里,加入了共产党的人也有很多。

陈奇涵与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都经常有一些深层次的交流,在这些共产党人的思想中,陈奇涵逐渐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与希望。

陈奇涵与陈赓同志的关系很好,日后,陈赓也做了陈奇涵的入党介绍人。1925年2月,陈奇涵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对于陈奇涵一直都是极力拉拢的,但是陈奇涵没有在高官厚禄中妥协,他始终坚持自己心中的革命理想,做一名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

在南昌起义失败后,陈奇涵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江西兴国,他继续组织党的革命力量。仅用了一年时间,陈奇涵就将队伍发展到了八万人。

当时几乎江西兴国县的所有有志青年都加入了共产党的阵营。毛主席对于陈奇涵的领导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兴国县为中央红军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0年,陈奇涵担任了红4军参谋长。在中央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围剿中,陈奇涵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党最艰难的时期,陈奇涵始终没有对党灰心。

陈奇涵算是一个全能型的军事将领,他既能够组织动员群众,领导工农运动,又能够领兵作战,宣传教育。在任何岗位上,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小结:

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陈奇涵将军都对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当之无愧的,陈奇涵是我党我军不可多得的优秀军事将领。

陈奇涵对党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将名利看得很淡,他从不居功自傲,他的谦虚和低调令人敬佩。劳苦功高的陈奇涵始终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在1955年授衔时,中央军委让陈奇涵一人自己填写军衔,这是所有指战员中,独一份的殊荣。但是最后陈奇涵谦虚的写下了中将。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将军于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四岁。陈奇涵将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将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