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歼轰-7起的绰号是“飞豹”,这个要放到现在,细咂起来好像也略有点“土”的味道在里面,但一来胜在有气势有力度也很形象,二来自己国家的东西再怎么滴也不能自损,最关键放在当年,这还是头一回国产飞机有自己的“正式”绰号,所以当年刚出来的时候,墨林心里也是挺自豪的,特别是它的性能,特别特别是续航性能,要知道豹爷出来那会儿,除了为数不多的苏-27,满天飞的还是六七八这些,这时候出来个作战半径超大的战机,的确非常惊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个大航程玩玩

歼击轰炸机、或者说战斗轰炸机,经常会陷入一种“贪多嚼不烂”的尴尬,说白了就是只能顾上一头,更白点就是只能顾上“轰炸”那一头,“战斗”这一头因为对飞机本身的要求一般比较高,所以往往顾不上,这种例子历史上很多,典型的像F-105、苏-7这类都是。其中一个原因是以前机载设备、机载武器都不是很成熟,飞机还必须亲自下场、依靠本身的性能和飞行员的英明决策去格斗,这样一来,为了“兼顾”轰炸的那些设备、弹药等等就成了空战中的死重,另一个原因是飞行员空战训练时间会被轰炸训练占掉一部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空战中的发挥。

这家伙作战斗机用并不算称职

这些情况一直到苏-30、F-15E这些,从原本空战能力就很强的战斗机改型过来的战斗轰炸机出现以后,才算有所改观,当然伴随着的也有技术的进步,像更优异的气动外形和大推力发动机使得飞机载重量大幅提高等等,高性能机载雷达和中远距空空导弹也让这些飞机在空中可以有更多应对的威胁的措施和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货还行

但显然豹爷无论是从研制的初始目标、还是全机的气动布局,都能看出它的主攻方向是轰炸,空战大概率是没法胜任的。网上曾经有一句话,说豹爷是那个时期空战能力最强的国产战机,实打实说,这话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即使那个时候豹爷已经装备了PD雷达,但仍然也只有很近距的红外格斗弹可用,在近距格斗空战中对抗七爷八爷这些,往好了也只能说胜算不大,毕竟机动性太差,做个横滚都费劲,用一位老友的话说:就不是干那事儿的。

翻跟头并不是特长

说得简单点儿,上单翼的飞机,飞起来就是四平八稳,天生就不适合强调高机动性的格斗空战。豹爷把上单翼向下反了很大一个角度,的确会对滚转机动时的响应有帮助,但翼面与重心相隔比较远,在滚转时天生就没那么自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有外挂的情况下更严重。现代战机采用上单翼的也基本上都是注重稳定性的攻击机、教练机,或者偏重对地攻击的战斗轰炸机,注重空战性能的战机一般都不会采取这种配置。

这类飞机多用上单翼

其实豹爷的研制初衷,本来就是为了替换轰-5这类战术轰炸机、以及强五爷这类对地攻击机的,可以说是轰炸机的底子,当时是想着统一空海两个军种的要求、一机多用。但两个军种对战机的性能要求极难统一也是惯例,这方面美军经历过多次(到现在还没死心),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豹爷身上,最著名的就是单双座之争。空军一直想要并列双座,但大概是国内看惯了串列双座,只有大型飞机才用并列,所以放到豹爷这样的“小”飞机,并列双座基本没有市场,最后还是以串列双座形式出现,直到后来空军才在豹爷大改以后开始逐渐装备,但座舱还是没变,还是串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列双座方案模型

豹爷替换轰-5自然是没问题,但用来替换强五爷,虽然从总体性能上来说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但从任务的角度来看却有点不那么合适。像强五爷这类近距支援对地攻击机,干的是刀头舔血的活儿,既要机动灵活,还要能扛打扛揍,俯冲拉起再俯冲算是打了一个照面,这中间少不了地面的机枪机炮的直接招呼,豹爷要是来执行这些任务,总感觉有点大材小用、或者说效费比可能并不高。这个并不是没有先例,海湾战争中英军的“狂风”战斗轰炸机一开始就是执行的低空轰炸任务,结果开战没几天损失了7架,实在不住损失、没办法只好回到高空。

有更重要的任务

现在精确制导武器也不稀罕,远距离上实现精确打击并不是难事,伴随陆军冲锋那种活儿,陆航的武直或者干脆无人机就办了,也轮不到豹爷下场。豹爷应该执行的是如同渗透轰炸、定点清除的“外科手术”式打击任务。这个要是放在以前刚出来那会儿可能有些困难、或者说要冒很大的风险,但现在来看可能性反而大了很多,在体系的支援下,比如如果能在战役纵深范围内实施大规模电磁干扰和压制,豹爷以低空或超低空高速突破对方防空网来一两次突袭也并不是不可能,而以现在的制导和打击手段而言,这一两次也会令对手非常致命,这个并不用怀疑。

豹子成群

话说豹爷年岁也不小了,本身装备数量也不算太多,倒是希望在不久之后,豹爷能有个机会真正展现一下真正的实力——机生无悔才算圆满收工,当然到时候展现实力的应该不止豹爷一家。

走,展现实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请点个关注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