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在指导学生做动作

你知道太和清音吗?

这曲“老阜阳”,七百余年啦!

清音,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如今,饱经沧桑七百年

依旧保持着少女般的腔调

温婉地唱着时代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和清音传承人于飞在演绎《白衣丹心》

一曲清音,走进校园

YI QU QING YIN

“红岩石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还未走近

优美的曲调、典雅的歌词

就让人忍不住驻足聆听

这正是太和清音唱出的《红梅赞》

于飞在太和县民族中学授课

11月15日是周一,也是太和县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兴趣课开办的时间,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活动室里总是会传来悠扬的歌声,与流行音乐不同,太和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飞在为学生做示范

课堂上,音乐老师张家乐拿着曲谱在演示一遍之后,开始一句一句的教学,每一句的唱腔韵味有所不同,学生们也是津津有味。

“我小时候就听奶奶唱过,所以一直喜欢,但就是唱不好,现在有老师一字一句的教,基本能够唱出一段曲子。”12岁的顾佳雯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太和清音,希望这样的课一直可以上到高中。

太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尚晓雷告诉记者,为加大对太和清音的保护力度,助力太和清音传承,太和县正在与县教育局等多个部门协调,一方面让太和清音走进更多学校,让太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太和清音的熏陶,另一方面还将组织首届太和清音曲艺大赛,鼓励全县清音爱好者参加,以此培养更多太和清音的传承人。

紧贴时代,奋力出彩

JIN TIE SHI DAI

2006年,太和清音

成为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太和清音传承基地

在太和县二职高

(现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建立

太和清音传习所

太和清音

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进入课堂

更多的学生、音乐教师

开始接触清音、学习清音、传递清音

“我大概是2011年第一次接触太和清音,当时有位老师说我的嗓音很适合清音,我就回去找来听了下,一听就很喜欢。”于飞正是这一阶段太和清音发展的传承人,而她正式学习太和清音的时间是在2013年传承基地建立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音曲剧表演

基地建成后,于飞等一批音乐老师加入到太和清音的队伍中,于飞更是代表太和清音先后参加了安徽省群星奖等多个比赛,并在2018年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中凭借太和清音戏曲《女儿情》斩获牡丹奖“新人入围奖”和“节目提名奖”两项大奖。

于飞在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上演出

前不久,于飞刚刚任职太和清音协会会长,同时作为太和清音第十一代传承人,她一直在思考太和清音的下一步发展,她告诉记者,现在每年都会开展太和清音培训课,已经吸纳了太和县辖区内大多数音乐老师参加。

太和清音作曲家高虎在演奏

独特的曲风、优美的腔调,需要精美的作品衬托。近年来,《最美人间四月天》《十九大代表高思杰》《白衣丹心》等一个个剧目带着时代气息应运而生,太和清音也重新走上了艺术舞台,走上了荧幕,走上了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

历经沧桑,七百余年

LI JING CANG SANG

太和清音

相传是元末明初时期

一位玄增法师所创

而后传到了太和

演唱者多为达官贵人

他们常常小聚于客厅或庭院中

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各任一角

边弹边唱、自娱自乐

一时间传唱如潮

第十代太和清音传承人张洪奎讲述清音历史

随着清音的影响日益扩大,淸音班、清音社、清音会陆续成立,清音也逐渐从半封闭状态的庭院走了出来。后来,社会上的节日、庙会、婚丧喜庆、新房落成、生意开张等,也有了清音会的演唱。到现在,太和清音已经传承到了第十一代,有七百余年历史了。

太和清音,屡有诗赞

TAI HE QING YIN

清末民初,清音盛极一时。当时,有位秀才的诗可以反映其受民间欢迎的景象:

清音当时尽风流,

传入民间数百秋。

世泰年丰多乐事,

夜深灯火唱《追舟》。

《追舟》是传统清音剧目《陈潘词》中的一折,说的是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爱情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和清音老艺人

上世纪50年代太和县为响应文化繁荣的号召,成立了清音剧团。剧团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排演了《安安送米》《三审刁刘氏》《追舟》《白蛇传》等40余出传统剧目,在省、地、县演出,一些有才华的新演员脱颖而出。有诗云:

清音久不遇知音,

古调阳春半遗沦。

一自百花齐放后,

也能服务为人民。

清音爱好者们在排练清音节目

1960年,太和清音为当时视察阜阳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演出,被董老誉为“此曲只应天上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等也都观看过清音演出。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太和清音

你知道了吗?

来源:文明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