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本文系“今日人物志”独家撰稿,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

11月15日,在云南的哀牢山,四名地质人员在进入哀牢山内部进行探查的时候,未按照规定的时间返回,与他们一同进山的司机没有等到他们的返回,不久后宣布失踪。

后面8天的哀牢山搜救行动,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大家都希望能找到这四名失联人员。

然而就在24日凌晨,搜救行动有了最新的消息,并在早上的八点半左右找到了四名失联人员。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四名失联人员都已经遇难。四名遇难的地质人员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还不过25岁。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曾经入伍当过兵。

网上马上炸开了锅,表示非常痛心。

作为一名常年从事地质探测的工作者,应当拥有多年在野外求生的经历,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也难免会迷失方向。

为什么在这一次危险来临的时候,却没有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导致了悲剧发生呢?

而且,这四名地质人员都是当过兵的,受过专业化的训练,身体素质应当会比普通人还要高。

再说,四名地质人员的年纪又比较轻,体力也比较好,更是适合进行这样的探险活动,绝对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悲剧啊!

可是,事实摆在眼前,四名地质人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这件悲剧发生之后,更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四名失联人员的遇难呢?

一、

11月13日上午,四名地质人员从相约一起出发进入哀牢山执行任务。

11月22日的八点三十分左右,四名地质人员全部被找到,均已遇难。

有同行推测,四名地质人员当时是以科考为目的进山的,到达了指定地点完成工作任务便会及时返回。

因此四人是并不打算在山上留宿的,因此对此是没有长期考虑,准备的物品也略显仓促。

从搜救现场的情况来看,也确实如此。

毕竟,在这样的深山老林中留一晚,是十分危险的,不仅仅要对付山上难缠的天气,更是有着野兽出没,稍不留神便会尸骨无存。

所以,要是四人是准备上山留宿,最起码是会准备睡袋、帐篷等物品以防不测。

四人不准备充分的原因,还很有可能是因为,若是带上了这些东西,在山上行进就会十分困难,不利于工作任务的开展。

可是,山上不是小树林,当时哀牢山正准备入冬,早晚温差很大,加上山路崎岖,树林茂密,连日的大雨,更是让山中的能见度很低。

四名地质人员需要用砍刀在前方开路,才能艰难向前迈进。

但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地质工作者这样常年在野外奔波的人群来说,应当是比较正常的。常年登山,应对这一种危险情况,应当是有办法应对才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被困在了山上,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返回呢?

具有职业素质的他们,并不可能是不知道回家的路,没有按时回到预定的地点,最有可能的便是在途中遇到了大事。

在搜救行动中,21号先是找到了三个人,是密集地在一起的。在22日早上八点半左右,在三人附近的一个陡坡下,找到了第四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陡坡就是一个倾斜角度超过70度的斜坡。

那为什么三个人在上面,而一个人在陡坡的下面呢?

最合理的猜测便是,当时四人一同行进,但是其中一个人因为不小心摔下了陡坡。山上的三人便急于营救同伴,因而耽误了最佳的返回时间。

首先是由于当地磁力的原因,导致当时他们被误导进入了错误的方向。

再后来,四名地质人员都还并没有认识到,此时已经产生了危险,没有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求救装置发出信号。

若是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返回,这场悲剧很有可能便不会发生。但是,因为意外,三人停下脚步,在山中展开了搜救。

可是,在山中进行搜救,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容易。

渐渐地,天开始变黑了,天上更是下起了雨,气温在不断下降,山中前进的道路也完全被阻挡。

意外便在这时候发生了,原本能够下山的三个人,因为身体的突然失温,加上营救行动造成的体力不支,渐渐都倒在了山道上。

根据当时的现场来看,四个人很有可能因为斜坡的阻挡,并没有见到最后一面,营救宣告失败的同时,也让四个人的生命走向了尽头。

二、

对这次事件,有很多网友提出,若是此时三位同伴山上,不去营救第四名伙伴,将所有的装备和可以御寒的物品交给伙伴,快速下山,寻求支援,让当地熟悉地理环境的人员进来救援。

第四名伙伴则可以穿上第三名伙伴的衣服和御寒物品,为救援行动争取时间,等来及时的救援后,这场悲剧或许便可以避免。

后来,因为四名成员都没有及时发出地理位置的定位,成为了此次救援行动受阻的最大原因之一。

在外出行动的时候,必须要同出同归,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可是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也必不可少。

这里反映出来的,是野外从业人员对于危机的处理能力的欠缺。

事故发生之后,云南省登山运动协会,马上带领重装突击队对四名地质失联人员展开了救援。

根据他们口述道:“在指挥部测量他们当时所在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非常强,足足是四川黑竹沟磁力的两倍!”

所以说,在当时四名从业人员很有可能因为受到大雾和罗盘方向的扰乱,并没有找到正确的工作地点。

但是,当时四个人应当都还沉浸在工作的状态之中,很有可能并没有发现自己的生命安全已经受到了威胁。

在危险来临之前,四个人都没有对于危险的正确预判。当一个人不小心摔下了陡坡后,还未意识到危险的三人,按照思维的惯性,马上开始了救援。

因此不单单是耽误了自己的最佳下山时间,而且也错过了对同伴进行救援的最佳方式。

于是,当身体上的不良反应突然来袭,一下子便让四个人都猝不及防。

直到最后,四名遇难人员都没能及时打开定位装置进行求助、帮助救援队伍进行定位,便已经葬送了年轻的生命。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会长胡文琨,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描述道:“四名遇难者中,一名是干部,另外的三名成员也是战士。我们这次的救援行动中,也有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搜救。根据他们的描述,三人的能力非常强,主要负责地质调查、炼金矿产等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在野外有着十分强的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

“他们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地质人员,在野外就像猎人一样,可以将周围可以利用的所有东西转换成自己的生存下去的砝码。”

他们熟悉云南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植物和花卉,可以在危险的情况之下将它们找到,作为自己的食物。他们还可以利用冷水将准备好的袋装方便面煮熟充饥。

可是这一次,他们在上山之前,哀牢山便已经下起了三日的大雨,一下雨便会有雾,而一有雾,就很有可能产生意外。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一次就是一场意外。

根据后来的医学人员解释道,四名失联人员很有可能是因为失温而导致死亡。

具体来说就是,四名人员是因为没有做好防寒的准备,身体在寒冷的情况下,出现骤冷骤热的情况。

失温的人员,首先会起鸡皮,打冷颤,后面冷颤会越来越剧烈,会一下子如入冰窖,一下子进入火山,将身上的衣服脱了穿,穿了脱,最后在疲惫中死亡。

四名失联人员找到的时候,有一名遇难者将衣服全部扒光了,露出肚皮,脸上还挂着奇异的微笑,便是地质人员失温症状的有力佐证。

这一次的失温,其实更像是在野外生存的一场意外。

意外来临,遇难者并没有给出足够明确的救援信号,

所以在哀牢山上开展救援,将要面对的是几十平方公里的大范围搜救,无疑是大海捞针,救援的难度十分之大,甚至在世界上的山地救援历史上,都算得上是一场难度较大的活动。

救援的行动大,生还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

这样血淋淋的教训警示着我们,在野外的时候,一定要有归零的心态,不管自己有多么强的能力,都不能盲目自信。

野外生存中,千万不要逞强,一遇到可能的危险,便应当及时发出救援的信号,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三、

前面曾经提到,四名地质人员在进山之前,并没有做好过夜的准备。

若是四名地质人员有了过夜的准备,其实便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睡袋和帐篷的存在,一行人的保暖问题是一定可以解决的,保住性命绝对不是问题。

归根结底,这次的悲剧,四名地质人员的大意占了很大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山,普通的任务,谁知,哀牢山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都十分复杂。

没有熟悉地理环境的老乡或者向导的带领,也没有在进山之前向熟悉环境的人询问过进山的注意事项,四名地质人员便贸然进入,从此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根据新闻的报道,四名地质人员进山勘查的时候,并没有带够四个人一天的食物,具体只有蛋黄派,八宝粥,巧克力,瓜子,鸡翅等充饥的小零食,并没有足够成为饱腹的小零食。

在路上,还发现了一刮就破的塑料雨衣,背包中发现了毫无保暖作用的迷彩服、保暖内衣。

就是这样的配备,再加上那极其类似小学生春游的食物补给,不免会让人堪忧啊!

毕竟,上山不是去郊游,进行勘测任务,也不同于徒步者去旅游登山。

也许是他们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忘记了对于接下来的环境进行一个风险的评判。

因为四名地质人员长期从事地质活动勘测,在主观上便认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勘测,一次普通的任务,在任务开始之前,便没有对未来未知的风险进行评估。

很容易想象,在大山温度骤降的情况下,雨雾来临的时刻,仅仅在身上穿着迷彩服和保暖内衣,披着塑料材质的雨衣,吃着小学生“春游”级别的食物补给,又冷又饿的情况下,队员们的身体便超过了承受的极限。

在上山之前没有做好准备,也是这次悲剧的一大诱因。

四、

近些年来,有很多人热爱上了探险活动,更是有许多对于地理感兴趣的人,参与了和研究地理相关的职业。

很不幸的是,这几年来,很多悲剧便是从事冒险和地理探测的活动的人群中传来。

在5月22日,甘肃一地的马拉松比赛造成21人遇难,其中还包括了梁晶、黄关军等在国内十分出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事发之后,甘肃山的马拉松运动员幸存者回忆到:滞留在山上,想要坚持到马拉松运动队员们,很多都在山上零下的山路上穿着短袖T-shirt,走在前方的参赛者很多都出现了失温的症状,有些感觉到身体危险信号的运动员在避风处抱团取暖。

由于山上的信号弱,很多人的GPS定位在很长时间里没有移动半分,运动员们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比赛时准备好的手机同比赛组织取得联系。

这也导致了在比赛中负责后勤的救援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危险,在黄金的时间内,展开必要的营救。

在这背后,成熟的马拉松选手对于自己身体承受能力的高估,是一部分的原因,没有对于这种野外的活动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更是这场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比赛之前,当地的天气预报便已经预测到,受到局部冷空气的影响,在比赛时可能需要更加注意安全问题。

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注意,在比赛开始之前并没有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未有安排可靠的救援团队、设置救助点等可靠的风险预防措施。

马拉松全程的站点只有寥寥数个,并且没有配备专业化的救援队伍在站点进行协助。

比赛过程中,冷空气如期而至。在马拉松全程多处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可能对生命安全有威胁的灾害性天气。在中途的山路中,气温更是陡降,大雾弥漫,能见度低。

跑在前方的优秀选手出现不良反应后,同大队伍失去了联系,逐渐超过身体承受极限而失去意识,后方的人员并不知情,并没有及时进行救援。

发生了失温的情况之后,只要当时能有一个人及时出现,发现失温人员并且对其进行抢救,或许结果也会不同。

这一天被称为“中国跑圈最黑暗的一天”。

热爱运动,热爱冒险,其实是人们热爱生命的另一种表达,但是,这些活动的本身,便充满了危险性,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将危险消失于无形。

倘若是在当时,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派出一名人员前来救援,其实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在恰当的时候,保证人员的安全,完美结束赛事。

这样的冒险行动,才真正实现了人们去进行实践的意义。

“极地长征”戈壁赛事中,参赛人员将要穿过绝大多数手机没有信号的沙漠。

七天中,所有装备都要由队员自己携带,每十公里将会有一个补水站,限量提供饮水。

比赛的赛道上,将要经过海拔2800米的高地,也要经过低洼的盆地,最高的高度差累计有5000米。

沙漠的天气更是诡异。在中午,气温可能会高达50摄氏度,而在夜晚,很有可能又会下降到个位数。

金飞豹曾经徒步穿行过撒哈拉沙漠、格陵兰等天气极度恶劣的地区,也曾经将中国的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上,是公认的冒险大师。

但是,在每一次比赛的时候,他也不敢说自己能够全身而退。

在每一处关键的站点,都会设下一个驿站,以备队员们的不时之需。

只要在面对未知的时候,面对可能有的危险的时候,做好及时的准备,便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安全多加了一层保护伞。

除此之外,在每个休息站,都会有专业的医疗人员为队员们进行必要的救援和帮助,只要有任何可能的危险信号存在,站点的营救人员就会马上前往救援,帮助队员们渡过难关。

确实,做好个人的准备和必要的安全保障很重要,但是,有能够及时反应,规避风险的人和物,也很重要。这件事情,不管是个人还是用人单位、各类的冒险组织,都要重视起来,真正为安全问题付诸实践。

在大自然面前,不管我们目前的工具有多么发达,缺乏充足的保障,在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是无力的。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为进山探险的人员做好必要的保障,才能保障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五、

四名地质人员因为这件事情付出了血的代价,更加值得深思的,更应当是我们。

如何让这种悲剧不再发生,如何做好风险预防,在悲剧发生之前,做好必要的预防,将会少很多的泪水和悔恨。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更应当珍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当踏向自然,便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全身而退。

不管自己的能力有多强,曾经经历过多么严酷的训练,有着多么强的生存能力和应对能力,在自然界突发的状况中,都应当保持警惕,心存敬畏。

因为,在训练之中,我们可能能从容面对,也可能能做到在不同的模拟环境中轻松转换,是公认的老手。

但是当面向自然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都是懵懂、不知所措新手。

真正的灾难来袭,对于能力的自信没有用,只有切实的准备,才能免于被大自然吞噬。

END

点个“赞”“在看”呗,祝你财运亨通,万事大吉!

编者简介:宋小乐,一位90后奶爸,普通家庭出身,专职写作5年,靠自媒体写作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与多家新媒体公司有合作。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的公众号“今日人物志”,再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