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文楼甲隆圩:二省同趁一圩和睦发展五百年

在化州市北部重镇文楼,群山耸立的群山峰下,有一个小盆地名甲隆。那是距离文楼镇十几公里的甲隆村委会所在地,村委会旁边是有名的圩市,名甲隆圩。

据说这条圩在明朝已经存在,至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广西壮族自治区乌石镇陆龙等3个村民委员会约2万5000人,广东省文楼镇甲隆、新德等3个村民委员会约1万8000人,平时搭乘该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拥有500多年历史的甲隆圩,四面环山,风光旖旎

每逢农历“一、四、七”,附近四面八方的人都过来加入圩,肩并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据介绍,甲隆圩现有商户约千家,各种日用品、杂货、水产品等齐全,每天可销售3头大牛,奶茶俱乐部11家之多。

附近两省的群众,出来就互相问候,进去就喝酒,同声同饮,互敬互爱,彼此结婚,有省的行政隔阂,但没有陌生的障碍,圆满发展了五百年,其中鲜为人知

用“糠之钉”养活三代人

11月8日农历十月初四,正是圩日,在村长老李叔叔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从甲隆圩的头走到圩尾,人很多,只有公约长600米的圩街我们走了大约20分钟才走完圩以老式店铺为主,肉类、小食、日用品、铁匠铺、理发店、俬屋、百货商店前后相连,商品鳞次栉比。

李叔说这是地道的老街,老房子的旧物举目皆是,小圩明朝成圩至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又发展了两条连接的新圩巷,分别建于80年代和90年代,还有一个开发区,圩街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这里也有革命烽火的足迹和古代“三金”与敌人战斗保卫人民的传说等。

之后,我们来到了圩上卖“糠头饼”和“抓饼”的店前面。这家店的门面约3米多,30平方米大,店主陈木兰。她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陆龙月洞的村子,祖祖辈辈三代都在这里卖烧饼。已经大约两三百年了。她用自己的烙印,养育了三个儿子和女儿。

门口用铁架支撑着两个盛具,盛具上放着几十枚“糠之头饼”和几十枚“抓饼”。糠之头饼在每一片金黄色中略显透明,约有三分之二的大人手掌大小,能隐约听到香气。笔者试了一下,有嚼劲,香甜可口。

甲隆圩美味而有特色的小食

“一元一元地卖,几十年没变。”陈木兰说。生意一般,每天能赚1200元。休息日必须是韦德日。“铺位是家公留下的,已经超过三代了,祖上一直在甲隆圩做生意。

陈木兰的家离甲隆圩不远。每天早上她从家里来,做米粉、煎饼、文件,晚上领文件回家。每天都用正宗的米……她说趁圩的人吃惯了,想吃的东西一定会来的。

一般来说孩子和老人买了很多,来了很多,熟了脸。有些孩子说钱不够,又说想多吃,她也随便送了……笔者看到她在房间里睡孩子,说陈木兰是长子的次女。

儿子养家糊口,丈夫在家养鱼养牛,每天都是她一个人守在这里。三十年来,风平浪静,很顺利。看到熟悉的小脸渐渐老去,就像看到自己看着家人渐渐老去一样坦然,一样开心,每天挣得很少,但很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乌石镇陆河村村民在甲隆圩买鱼

理发师和锹半仙

笔者在甲隆圩遇见了一位叫阿海的理发师。他是广西乌石陆河村寨口队的人,30多岁,在这里开理发店三年多了。除去房租,他的收入一个月约3000元。

海先生说:“这个收入比较稳定,比外出赚钱强。我离自己家近,因为孩子小,所以不想出远门。“他家离这里只有几分钟的车程。

小时候,阿海说他爸爸一直带他来坐甲隆圩,买衣服买玩具买猪肉买学习用品,等等,现在看着熟悉的人都熟悉的圩巷,自己也渐渐长大了,从甲隆圩买广西的乌石镇距离阿海家乡20多公里,他家乡的人都是搭乘甲隆圩的,据估计,平时圩、甲隆圩的人有一半是广西附近村庄的群众。

在Wei的另一边,笔者看到了一家旧的铁匠铺。店里有小型的砂轮打磨机、大铁砧和烧炭炉。打铁的李师傅是甲隆人,胡子、头发都很白,很有精神。

他今年80岁了,说是在甲隆打铁60多年了,是甲隆唯一的铁匠铺,当时“二广”附近的大众常用的刀具、锄头、间隙等一半都是他做的。他打的锄头很耐用很锋利,所以购买的人很多,生意兴隆,被大众称为“锄半仙”。

“现在老了,脚疼,不好走。我不怎么打铁了。”李师傅停止了打铁,但每到圩日,他都会坚持到店门前开门,见到圩的老朋友,听到熟悉的喧闹声,抽烟,说下一家的常事,说觉得很高兴应笔者的邀请,80岁的李师傅拉上风箱,扛起锤子,逐一用锤子砸下几个锤子。声音清脆悦耳,在甲隆大地上传播,传遍二广人们的心中。

热闹的甲隆圩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们中吃了橙子

快到下午两点了,开拖拉机运输几十年的共产党员刘学华在圩买了鱼。他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乌石陆河村,今年80岁了。

年轻的时候用拖拉机运输那个时期,他经常出入文楼大地搬石灰石、搬砖、拉杂货等,把村子里的人从甲隆拉出来坐在圩上,把甲隆的人送到文楼工作,顺便带他们回去大众有时在路边等他,看他是否开车经过那里,以便他能一帆风顺,他“一分钱也没收过”。

爽朗的刘学华,邀请我们到他家坐坐。通过弯曲的水泥乡道,我们来到了他广西陆河家。他的房子是一幢刚建成的170平方米的大楼,位于山谷中,四野广阔,环境优美,风徐来。

刘先生很热情,从冰箱里拿出橙子,给我们吃,把买回来的鱼放在厨房里,马上烧水泡茶……刘学华说,厨房的炉灶、家里的家具、装修的门窗等都是甲隆圩买回来的这个村子有2000多人,祖祖辈辈都在使用甲隆圩。

每当甲隆举办“三金”文化节,或者突然发病有困难的群众,在微信群里呼吁捐款,村民们都很支持。

以前,当地的“双社岭”发生了突然的火灾,很多甲隆群众知道后马上自发前来支援救援,用扁担敲击树枝。文楼和乌石二地政府也派出消防队赶到灭火,大家聚集在城堡里向山上放火时,说:“我的裤子上还空着洞。” 大家笑着说,满屋子都是温暖的房间。

从陆河村民建房用的建筑材料、吃的到住的,村里2000多人的相关费用都是从甲隆圩购买的,方便、价格合理,两地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同。“可以说,没有甲隆圩,就没有陆河一带的群众的幸福生活。”

热闹的甲隆圩

圩结缘“两广结婚”

由于常乘二广和一圩,圩结缘成就佳偶,所以甲隆又被称为“媒人圩”。甲隆村干部李超辉说,他妻子是甲隆附近的广西人,钻到圩身上“被卡住了”。

那时,大家都在利用甲隆圩,年轻啊。未婚,到处走。突然,眼前一亮,婀娜少女也走在街上。这看起来像是在买东西。小李大喜,静静地跟踪观察,越看越觉得她配得上“她”。

在回家的路上,他也跟着走,走到她家门口,知道她的地址,然后让“媒婆”探底,然后通过媒婆的介绍,认识彼此,相爱,成为好人……村里的长老李叔叔, 和说过还有果园和木山的圩结缘,为圩交朋友,为圩发财,为圩找工作,在甲隆这个地方有的是。

据村委会干部统计,仅甲隆高垌村就有十几个广西人娶媳妇,不少甲隆人娶过广西人。平均10户中2户以“二广”户籍相互结婚。

今天,西攘的甲隆圩美丽质朴,方便大众;明日的甲隆圩,虽然美丽却依然期待着故事更动人,造福二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