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宜宾#这坨石头,大有来头!——《宜宾史迹》之十四

上期讲了承载船帮记忆的王爷庙,在王爷庙和冠英街的西端,还有一个更古的古迹,它是一坨石头,但这坨石头,却大有来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龛(左)和西龛(右)

这坨石头位于一个水池之中,石头的四面残存有石刻佛龛。龛大多为长方形,东龛浅雕的是丛山,南龛残存的是浮雕菩萨像,西龛残存的是浮雕殿楼图像,北龛残存的是浮雕坐佛像,所有的雕刻都已模糊不清了。

这坨石头里的浮雕佛像等是唐朝时期宜宾城(时称戎州)里花台寺后殿的石刻,花台寺是张九宗任戎州刺史时于元和五年(810)修建的,为此,张九宗还专门撰了《修花台寺记》一文记载此事。

南龛

花台寺建成三十二年后,到了唐朝会昌二年(842),因金沙江涨大水淹没了宜宾城,戎州州治和僰道县治随后便迁到了江北。

到了南宋时期,据王象之(1163—1230)的《舆地纪胜》记载:“花台寺,即今寿昌寺也,东殿石壁露出大佛,其地内外石间刊有万佛,即刺史张九宗撰记处,州治自会昌二年迁于江北,仅余此古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舆地纪胜》

元朝初年,宜宾城迁回了三江口。明朝时期,寿昌寺的石刻依然存在。

在嘉庆版《宜宾县志》中收录了万历时宜宾举人李春先《题石牛》一诗:“片石依云化作牛,且来雄饮上池头,梵王法力通三界,丙吉无劳为国忧”,诗中的石牛即是指此石刻。

据嘉庆版《宜宾县志》之《寺观志》记载:“寿昌寺,治南,碑刻漫漶,已不可辨,寺后有巨石如牛,俗呼为石牛寺。”

从以上史料可知,花台寺包括后来修建的寿昌寺虽早已不存,但在寺后的石刻却一直保存下来。

屈指一算,这石刻至今已有1211年的历史了,它不仅是宜宾城区唯一的摩崖石刻,而且是宜宾城区保存至今最久远的古迹!难怪要把它专门保护起来。

文物保护碑

如今的石刻为何浸在水中?这是因为后来修建的寿昌寺将石刻周边设成了放生池,形成了一片水面。在冠英古街修复中,就保持了石刻在水中的旧貌。

如今行走在合江门,漫步出冠英街,详观唐朝时佛龛刻像,遥想宜宾自汉朝初年建城、唐朝中叶迁往江北,宋朝末年迁往东山,元朝初年再迁回三江口。

宜宾城址顺时针地转了一圈,而花台寺石刻却始终屹立坚守,仿佛一直在见证着宜宾城的岁月沧桑。

远观花台寺石刻

宜宾史迹,下期继续,敬请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宜宾史志部分图文来自互联网,仅作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作者:温涛 来源:宜宾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