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开篇,我得正式且认真且发自内心的立个保命声明:

本人对任何性别群体均无任何恶意,本文也绝无贬低任何性别群体的意思。

在我看来,只要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之内行事,我尊重任何人的任何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保命声明结束,咱们进入正文。

之所以开篇要写这东西,跟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相关。

近日,知名英国演员“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同时上了推特和微博热搜。

作为一个青年才俊,小雀斑曾经出演过电影《丹麦女孩》、《霍金》等经典作品,并凭借后者拿下影帝头衔。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斩获奥奖提名绝对是个不小的荣誉。

但近期小雀斑却表示,自己非常后悔当初参演《丹麦女孩》。

说出这番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又被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我先三言两句,带不熟悉的小伙伴过一遍《丹麦女孩》的故事。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变性人之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丹麦画家莉莉·艾尔比的人生。

话说,彼时小雀斑饰演的主角还叫艾纳·韦格纳,是一位面目清秀的男性。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以及一位画家妻子格尔达。

在某次画展中,格尔达请来的模特缺席。

为了能顺利完成画展,格尔达决定让长相清秀的丈夫艾纳,临时换上女装顶替模特。

艾纳欣然接受,可就在穿上小裙子的一瞬间,他的内心过电一般发生了变化。

深埋在艾纳内心的一个叫“莉莉”的女性人格,在此刻觉醒了。

自此之后,艾纳开始怀疑人生,并渐渐的厌恶自己的男性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过无数次内心挣扎,以及对世俗偏见的抗争之后。

艾纳终于在格尔达的支持和陪同下,完成了性转,成为莉莉·艾尔比。

作为一部传记体作品,影片故事本身并不复杂。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原片,这里咱们不多展开。

总之,《丹麦女孩》收获了大量好评,也成就了小雀斑的行业地位。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偏偏有人提出了一个新观点:

“《丹麦女孩》就该让真正的性转者出演,小雀斑凭借此片冲击奥斯卡,不仅剥夺了性转者的工作机会,也剥夺了本该凭借此片成名的性转者的荣誉。”

此言论一出,欧美祖安老哥们纷纷跟帖支持。

什么“懦夫”、“盗贼”、“恰烂钱”之类的话,纷纷轰向小雀斑。

更有人指出,小雀斑支持过《哈利波特》作者罗琳,曾经反对英国“简化跨性别识别”政策这件事。

并以此给小雀斑戴了顶“吃饱饭骂厨子”的伪君子高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文提到的罗琳反对一事,本身也挺有意思的。

2019年,英国政府提案,简化跨性别者的身份认证程序。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你认定是异性,不用做手术,也会被认定为性转者。

这个大家如果看过奥运新闻,应该都还有印象。

新西兰“女子”举重选手哈伯德,就是这么一位“自认为是女性的女性”。

这项政策,引起一位英国女性玛雅的反对。

在她看来,她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在厕所和浴室,见到一位保留男性特征的“女性”会多恐怖。

罗琳公开支持玛雅,并做出了更多的引申:

比如,简化性别认证,是否会导致正常女性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会不会有人假装自己“男变女”,直接侵害女性?

又是否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在性别概念未完全成型时,就稀里糊涂变了性?

由于这些言论,罗琳遭到了大量抵制,甚至《哈利波特》20周年的庆典,也拒绝了“哈利波特之母”出席。

罗琳的观点是否全对,咱们得以观后效。

但因为曾经反对网暴罗琳,小雀斑可真是被冲了个痛快。

不过,纵观此次事件,我一度无法理解,这些人到底冲个啥劲。

先说电影本身。

《丹麦女孩》能大获成功,本子确实够顶,但本子好只是一方面。

小雀斑用极富张力的演技,把“莉莉”这个角色演活了,才让影片格外精彩。

单单揪住小雀斑不是变性人,所以不该演变性人,演了就如何如何。

不客气的说,这种就属于找茬了。

骂人的各位,都忽略了很重要的问题:

电影里都是假的啊!都是演的啊!

按照老哥们的说法,LGBT这类角色,就要LGBT出演。

但《断背山》主演希斯·莱杰可是个正经的直男。

高分同性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主演提莫西·查拉梅,也是直男。

常远老演各种阴柔的角色,《夏洛特烦恼》中更是直接反串了一把真变性人。

但他还是个普通直男。

说白了,当演员当到最后,拼的还是演技和角色匹配度。

片方认为,没有性转演员适合《丹麦女孩》,所以片方没找。

片方认为,小雀斑适合《丹麦女孩》,所以片方找了。

反正电影是演出来的,演的好演的像,演的真情流露,那就是好演员、好片子。

如果这都喷,差不多就跟我高考刚过提档线,却严正抗议,清华为什么不录取我一样。

这不叫争取权力,这叫抬杠!

非要按照老哥们的逻辑往前推,请瑞秋·泽格勒演《白雪公主》,也是罪过。

因为“皮肤像雪一样白”的白雪公主,怎么看都像白人。

如果再加上“如瀑布般亮丽的黑发”,白人黑发,这很符合南欧人的生理特征。

按理说,该找南欧人出演,正白旗的老罗马最佳。

片方强推拉美裔,是否也剥夺了一位意大利人的饭碗?

但你是个白人啊,你身上没圣光啊,敢说不就是政治不正确啊。

强如罗琳都被开除霍格沃茨,何况一个普通演员。

说到这里,小雀斑被喷原因就很清楚了:

又TMD是TMD“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这个词儿,可算是让极端白左玩明白了,干点啥事儿都得深入研究“是否政治正确”。

这本身好像没啥,做事符合社会价值观挺好。

但看他们的操作,我可一点没觉得哪正确过。

打着为LGBT着想的旗号,干的却是踩一捧一,挑动群体矛盾的勾当。

完全就是一场互联网暴民的狂欢!

往大了说,大家同为本国公民,却要根据肤色、信仰、爱好、性取向等分门别类一刀切。

人为制造对立和冲突,去争夺本该普惠所有人的福利资源,想想就很离谱。

不过看看横平竖直的非洲地图,啊,原来搅屎是大老爷们的一贯作风。

我悟了!

往小了说,LGBT人群的权益问题,确实比较难搞,推动平权也更便于他们融入社会。

但平权是要政策、道德、价值观各方面配套,是个很复杂的工程。

而不是逮着一位知名演员飙垃圾话。

祖安老哥们嘚嘚完,在道德高地上奏乐起舞,走向生理高潮。

相关既得利益者借势煽风点火,捐款赞助拿到手软。

政客们转移了矛盾,拿到了选票,大家都赢了!

但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他们只看到的网暴。

于是乎,部分人凭借直觉就会形成一条逻辑链路:

LGBT问题引发了网暴,所以他们是不安定因素,他们想抢夺直男直女的资源,抢不到就跳脚。

简化一下就是,LGBT是魔怔人,更是坏人。

所以,要加紧歧视、排挤、迫害他们。

再然后,真正的LGBT的舆论地位一落千丈,陪着小雀斑一起倒霉。

这可不是我危言耸听,大家想想“黑命贵”运动的风评即可。

照例到总结环节。

网暴的发生,乍一看只是一群闲出屁的极端白左,在社交平台竖道德牌坊。

但往深挖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件事无非还是西方世界阶级固化后,必然发生的冲突。

政客们无法解决问题,又没法俯下身子真抓实干。

干脆对人民分化瓦解,用贴标签塑造魔怔人,激化群体矛盾,掩盖根本问题。

这几年,不少西方影视作品充斥着各种迷惑行为,也是拜这点破事儿所赐。

作为一个混影视圈的人,目睹一堆作品被“政治正确”祸害到面目全非,想来也是痛心。

只能希望魔怔人们,能早点收手。

累了,这种闹剧真看累了。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如果你觉得还有点意思,不妨点个赞。

如果还有什么其他想法,也可以评论区一起和谐讨论。

咱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