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会和孩子沟通吗?

当你给孩子提要求,提意见时,他会平静地听你说完,然后按你说的去做,还是听到一半就生气地顶撞你呢?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他会敞开心扉向你倾诉,还是瞒着你自己做决定,根本不给你介入的机会呢?

对很多家长来说,和孩子沟通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既不愿听我们的好言相劝,又不愿意主动和我们交流。为什么和孩子沟通那么困难呢?

其实,这件事错不在孩子,是我们家长用错误的方式误导了孩子,把他变成了我们不喜欢的样子,却还懵然不自知。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暗示效应”。

01 暗示效应能让普通孩子变优秀,也能让乖孩子变叛逆

关于“暗示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点石成金般地把一群普通孩子变成了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1968年,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给孩子们做了IQ测验,并告诉班主任这项测验的分数能预测学生未来的成绩。测验结束后,罗森塔尔教授把测验分数前20%的学生名单给了班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学年后,罗森塔尔教授再次来到这所小学,惊讶地发现名单上的那些学生果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其实,他当初给班主任的名单是随机选定的,并非像他说的那样是按照IQ测验分数排名的。

教授随机选择的普通学生之所以会在短短的一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正是因为班主任以为他们天资聪颖,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在不知不觉中给了他们很多积极的暗示。

回到前面说的沟通问题上来,我们之所以觉得孩子不听话,难沟通,也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给了孩子很多消极的暗示,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表现。

02 三种常见消极暗示,正在悄无声息地伤害孩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家长们最常传递给孩子的3种消极暗示。

1、保护型暗示:孩子,你真可怜!

保护型暗示最常出现在溺爱型的家长身上。

当他们看到孩子摔倒,打针,被小伙伴抢了玩具,甚至只是正常的失望,比如天黑了不能出去玩,这类家长都会心疼不已,对孩子流露出怜悯的眼神。

孩子对大人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当他们接收到大人的保护型暗示时,就会用委屈、可怜的姿态迎合父母,表现出软弱、无助的一面。

长此以往,我们的怜悯态度会使孩子习惯于放大困难,把问题归咎于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无法靠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给他机会表现出自己勇敢的一面。当他摔倒时,伸出手让他扶着你自己站起来,而不是急着抱起他,心疼地责怪地面不平。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该鼓励他再试一试,称赞他的努力和勇气,而不是抱怨困难太大,孩子还小,劝他早早放弃。

即使我们真的心疼孩子,也要保持镇定,不能过分地表现出来。

2、有罪型暗示:就是你的错,还顶嘴?

有罪型暗示经常出现在对孩子高要求、高期望的家长身上。他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上,认为只有对孩子严格要求,他才能成长得更出色。

孩子哭了,他们会说“你就知道哭,一点用都没有”。

孩子动作慢,他们会说“怎么这么磨蹭,总是拖拖拉拉的”。

孩子害羞,不敢主动和小朋友玩,他们会说“你胆子怎么这么小,快过去啊!”

孩子抱怨题目难,不会做,他们会说“你上课在听什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类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希望通过批评、鞭策的方式促进孩子进步,但他们既没有给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又没有引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甚至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孩子留。

一味的批评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用,进而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从此止步不前。有些孩子还会在长期的训斥和压抑下变得冲动、叛逆,遇事容易走极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忽视型暗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忽视型暗示指的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时总是回避谈论孩子的感受和问题,一副轻描淡写、心不在焉的样子。

孩子害怕打针,家长会说,“有什么好害怕的,又不疼。”

孩子弄丢了玩具,非常难过,家长会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不就是一个玩具嘛。”

孩子遇到困难、委屈,想对家长诉说,他们却只顾着忙自己的事,头都懒得抬,或者转移话题,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开口闭口都是学习。

这种交流方式实则是在暗示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你关心的事不重要,你不重要

长此以往,孩子会失去和家长交流的动力,觉得父母不爱自己,进而产生自卑和无助感

他们对情绪的感受和调节能力也会比同龄人更迟钝,遇到事情容易逃避,不敢、也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03 用好“镜像技巧”,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不知道你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属于上面的三种。

其实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愿意听我们的话并不难,只需要在沟通时把消极暗示转变为积极暗示。

具体怎么做呢?小样妈推荐你使用心理学中的“镜像技巧”,用三个步骤打开和孩子的沟通之门。

1、让孩子先说

当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或想法时(比如不想上学),很多家长都会急于教育孩子,想把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植入到孩子的大脑中。

但其实,孩子此刻就像是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根本容不下其他东西。

因此,我们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先说,这样他才能把杯子里的水——他的负面情绪和想法——倒出来,去装正确的东西。

你可以用平静、关切的口吻问孩子,“你看起来很不开心,能和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一开始,孩子的大脑被强烈的情绪控制,未必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我们只需要保持耐心,给孩子一点时间。

“你愿意的话,可以说给妈妈听。”只要我们是真诚的,孩子就会慢慢打开心扉,把心事说给我们听。

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他的左右脑会慢慢地整合,情绪会恢复平静,大脑也会逐渐恢复理智。

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说完之前,千万不要急于打断、批评、教育他。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剥夺了他说的权利,他就会关上耳朵,对你的话充耳不闻。

2、把听到的反馈给孩子

在孩子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两件事,一件事是专心地倾听,目光要始终放在孩子身上,不要分心做其他事。

另一件事则是像镜子一样,把你听到的内容适时地反馈给孩子。

比如孩子说“我真不想去上学”,你可以重复道,“你不想去上学啊,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孩子表现出烦恼、焦虑的样子时,你可以把你看到的情绪说出来,“你看起来很烦恼。

当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老师让我上台唱歌,我唱得很小声,老师就批评我了。”

你可以猜测孩子当时的感受,并把它说出来,“老师让你上去唱歌,你有点害羞是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批评,你一定觉得很难为情吧。”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以便更好地认识情绪,学习控制和表达情绪。同时还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加深你们之间的联结感。

3、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充分地诉说完,情绪完全平静下来,可以冷静思考时,我们就要对他进行引导,给他积极的暗示了。

你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类似经历,给孩子提供启发

“我小时候也被老师批评过,因为我上课睡着了,老师罚我站着听课,当时我真是尴尬极了,脸都红透了,滚烫滚烫的,像发烧一样。

我也和你一样,不想上学了,不过后来你猜我是怎么办的?

第二天我低着头进教室,结果没有一个人提起前一天的事,原来他们都忘了。那天上课我特别认真,没有睡觉,后来老师还表扬我了呢。”

用我们自己的经历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暗示,他会明白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改正就好了,也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你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思考,“被老师批评让你觉得难为情,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妈妈没办法给你请假,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下次唱歌的时候不要看同学,盯着教室后面的黑板看,假装只有你一个人,你觉得会不会好一些?

像这样给孩子提供建议,但不强迫他听我们的,能帮助他把注意力从负面情绪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对于情商的发展、勇气和信心的培养都是很有裨益的,也有助于你和孩子更顺畅、更有效地沟通。

今天给大家分享了与孩子沟通时三种最常见的错误暗示,以及如何用“镜像技巧”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平静,耐心地听孩子倾诉,然后把你听到的内容、看到的情绪反馈给孩子,最后引导他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耐心、尊重和关注,所以孩子也会回报给我们信任,愿意听我们的话。

  • 我是小样妈,复旦学霸妈妈,脑功能培训师,专注分享0-6岁育儿、早教方法。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