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总接到一些家长的咨询,问的都是怎么买学区房能确保孩子进入好学校?

每次我都简单的回答,东西海三个强区都不能保证,就算今年能入学,明年也不知道什么政策。朝阳在单校划片下相对稳妥,丰台石景山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而且朝石丰的好高中相对少,中考竞争更激烈。而如果进入不了好高中,那所谓学区房好学校的价值就降低了,毕竟最终目标是高考。

一、

有时候我也问一些家长,买了学区房之后会怎样做?多数人都是迷茫的,都是含糊的说一句:“那就正常上学呗,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

那如果接着问:“进入了好学校,但学习不好怎么办?”此时家长们大多把我当成贩卖焦虑和推销补习班的了,基本都是半防御性的回答:“到时候再说吧,实在不行就补课。”

这我就不能再问下去了,如果接着问,那补课也跟不上怎么办?估计绝大多数就会说丧气话了:那还能怎么办?该做的都已经做到了,再学不出来也没办法,反正我已经尽力了。

所以,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买学区房的家长,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孩子成材,或者说是个虚幻的目标。他们所做的买房找学校请老师等事情,真实目的只是想推卸责任。

因为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儿,与自己无关。作为家长只要做好保障工作就行了,其他的既没能力也没时间,更没这兴趣去参与教育。

而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老师,所有孩子的行为都在模仿父母。要想知道孩子将来什么样儿,看看自己两口子的现状也就差不多了。

二、

这种典型的情况其实就看看那些东西城的老北京就行,他们生在核心区,住在学区房,虽然很多都是大杂院或筒子楼吧,但学校质量是一样的。那看看有多少成材的吗?

我有时经常觉得一件事好笑,就是很多人要买东西城的房,问为什么?答曰:居住人群的整体素质高。那再问一句,丰台朝阳有很多老北京的安置房小区,为什么不去那儿买房呢?答曰:居住人群的整体素质低。

这就好笑了,都是同一拨儿人,无非是搬了个家而已,怎么素质一下就变了呢?真难道真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吗?就算是这样也变的没这么快吧?

其实在我看来,人的知识会有所不同,但基础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具体到教育这方面,只不过是有的重视有的佛系而已。重视的会选择方法以身作则,不重视的呢,那就是散养放羊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是想起来就说两句,大多数的时候都懒得管,也觉得自己不会教育管不了。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暗示”或“自证预言”,也就是先给自己贴标签下定义。先认定自己不行,然后就自然的会找各种理由,甚至是故意的放纵来验证这个标签和定义,避免认知失调。

三、

之前我写过“富不过三代”的观点,说土财主大多确实富不过三代,那是因为生了几个儿子就得分家,就算第一代有1000亩地,生三个儿子就各有300多,再到下一代就都只有100多了,再分就三十亩地一头牛了,只能是小康算不上富人了。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除非是发横财,否则财富积累非常的慢,而在荒年的败落却是非常的快。

但这只是指的财产,而且是土财主的。事实上在中国,名门望族延续三代根本就不叫事儿,只要没有战乱,那千八百年都是小意思。都甭说什么曲阜孔门、丰县张家这两大顶级家族了,延续千年不败的家族有的是,江南居多。比如贝氏家族,最著名的就是贝聿铭,代表作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他们家已经延续19代了,不仅是代代巨富,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书传家。

还有吴越钱家,这都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近现代能理清血缘关系的就有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基博、钱钟书、钱钟韩、钱永健、钱永佑,还有很多。他们不是偶然都姓钱,而是真正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老祖宗都是私盐贩子出身的吴越王钱镠。钱家的王位虽然丢了,但家族至今绵延千年,人才辈出。

四、

那精英家族到底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成材?简单也困难,说了普通家庭也未必能照做。

一步一步来吧。

1、首先当然就是家庭阶层了,这是最重要的,投胎真的是门技术活儿。虽然说王侯将相未必有种,但非得说豪门世家和寒门子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也不现实。

人类的本能就是传承,而能确保传承的就是财富。那如果想让孩子成材的确定性加大,自己就先得努力学习与赚钱,努力提高孩子的起点。这是一代代的积累,未必每一代都能提升,但在和平年代,尽量保持不滑落吧。

2、其次就是智商,这个可以说是随机的。像瑞士伯努利家族那样代代出学神的家族太少了,而大多数都是逃脱不了“均值回归”的命运的。

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文豪大家,儿子再成为文豪的非常少,真正能青出于蓝的只有苏氏父子三人。但到了苏东坡这儿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可以说是吐槽,对朝廷不满,但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无奈,苏东坡三个儿子的智商确实都不如他。

那怎么破这个局,其实没什么破不破的,只能是多生了,用数量来增加成材的概率,也就是生育权。这在古代也没什么特殊的,无论贫富都愿意多生,多子才多福。目的都是一样的,万一哪个儿子发达了呢,一下就能振兴整个家族。这其实就是风险投资,而且的分散风险,别把宝都压在一个人身上。

像苏东坡就是三个儿子,成为文学家的是第三子苏过。如果没有他,那苏家的后代就都是普通人了。他弟弟虽然同样生了三个儿子,却只有长子继承了当官的天分,在文学上都没什么突出建树。

3、第三步其实最重要,是家风的传承。

很多人都认为高知家庭的孩子智商高,其实未必,均值回归真的是自然社会的真理,谁都逃不掉。我的同学中学霸很多,尤其是大学同学都没在学习上吃过亏。但我们的下一代很少有智商高的,能称为天才的概率几乎就是1%,和其他家庭没有区别。而学渣的比例却不算低,至少在5%,都是怎么学都不开窍的,父母愁死了。

也就是说,无论父母多优秀,孩子在智商天分上并不比其他家庭的强。那为什么这些家庭的孩子成材率高呢?其原因就是家风。

拿我自己来说吧,从我记事起,家里每天晚上几乎不看电视,老爸老妈或看书或写东西。那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养成读书习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小时候我就疑惑一件事,为什么只有我家有写字台,而同学家都是在饭桌或床板上写作业?我家这写字台还买的挺费劲的,当时弄不到票儿,有钱也买不了。没办法去找当年的某个副市长,名义上算是我爸的学生,找到他想特批一个。但人家也为难,只能让我爸买了个市政府淘汰下来的,好像是8块钱吧。我爸都没舍得雇三轮儿,自己挪着从台基厂回了家。要说这破写字台质量真好,绝对好木头,死沉死沉的,到现在还在我家老房子里放着呢。

从这破写字台能说明三点,一是当时物资匮乏;二是那会儿的干部很廉洁,没特权;三是我家重视教育,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反正从小我的小人书就是全学校最多的,买玩具我爹舍不得,但只要是买书,从不吝啬。

这不是吹牛我家,只是实情。而且不光是我家,我父母的同事家都差不多。我记得去个叔叔家,破胡同破屋子,但家里的书堆得满满的,他儿子的书桌真的是书桌,就是拿书垒成的,放块木板就是桌子。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孩子养成读书习惯的概率大的多,肯定比家长天天喝酒玩儿游戏的概率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郭德纲没谈过教育的事情,郭麒麟的学习肯定也不怎么样。但是老郭一直在强调家风传承,强调从他父亲就要求尊卑长幼的家庭秩序。这没有什么对错好坏,所有的家风都会延续的,孩子都在潜移默化的模仿父母。尤其是小时候,大多数的习惯行为都是跟父母学的,影响终生。

也就是说,基因延续的是血脉,很多东西是先天注定的。但模因延续的是文化,是社会行为,这是由家风决定的。家暴中长大的大多也崇尚暴力,知识分子的孩子多数都爱学习,龙生龙凤生凤是天生的,但耗子的儿子会打洞则有可能是后天模仿来的。

4、和学校配合教育。

这点上其实当年各个家庭都不算差。我小时候,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回家都不敢说,说了的话又是一顿批评。那会儿的老师经常体罚孩子,急了揍几下都不新鲜。孩子挨了打根本不敢回家告状,敢告的话绝对又被打一顿,混合双打揍的更狠。

打孩子可以说是不对的,但和学校配合是应该的。现在这点在名校很正常,但在渣校真的很一般。看看那些动不动就告老师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校的不明事理的爹妈。在他们看来,老师就是个服务业伺候人的,让我家孩子受委屈了就不行。至于是否学习好无所谓,反正孩子也不是这块料,长大认识“男女”俩字不走错厕所就算成功,会打游戏刷抖音那更是祖坟冒白烟儿了。

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是不可能对这种孩子有好感的,不给小鞋穿就已经是大度了,不搭理是大多数老师的选择。

这点道理其实所有家长都知道,说了也没什么用。愿意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的,都是明理的家长,不明理的怎么也讲不明白,白费劲。

看看网上那些骂学校骂老师的,基本都是这些家长。在他们看来,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没自己的事儿了,一切由学校负责,跟自己有狗屁关系?之所以骂老师,其实底层心态就是转移责任,心理学上管这个叫投射。也就是明明是自己不负责,但一定要想象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这样自己才能心安理得。这是病,但没治。

我写完这个,肯定也有不少人蹦出来:你说的不全面,有的老师就是不负责任……你说的对,非常对,感谢你们为了减少社会竞争而做出的牺牲,一定要坚持下去。

5、名校

这就牵扯到学区房了。家长们买的是什么?其实无所谓学校,而是氛围,学习竞争的氛围。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给孩子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孩子的模仿力是超强的,除了父母就是身边的人。孟子看见杀猪的就学杀猪,看见半白事的就学出殡。环境塑造人,连成年人都摆脱不了,何况孩子呢。

还是那我自己的经历当例子吧。我初中在北京某个区重点上的,那会儿没有学区房的概念,都是考上的。这所学校的风气,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都很正。比拼成绩是学生之间的主流,其他什么在别的学校流行的潮服潮鞋潮头,还有霹雳舞电子游戏港台明星什么的,在我们学校几乎没人聊,也没人在乎。

这就是教师班子集体的引导,发现苗头就立刻制止。当然那会儿的方式方法也欠妥,或是强行压制,或是讥笑嘲讽。比如发现班里流行看武侠言情小说了,立刻组织大批判,直到把看小说和传播的人批倒批臭,直到一拿起小说就有一种罪恶感为止。反正到现在我也不爱看流行小说和影视,本能的就觉得耽误时间,都是小时候让老师给批出来的。

这种方法在现在看来不太合适了,但在当年是真见效啊。每年寒暑假老师们都进行多次家访,那会儿统计每年假期仍然在家自习复习的同学,占到了一半以上。这就是学习氛围,以考高分为荣,学习差的被集体孤立。

反正我中考的时候,我们年级的平均分,都超过旁边普通校的最高分。除了直接报考当时时髦的中专技校的,只要是报了高中的同学,考取率100%。

最典型的例子是那几个体育特长生,在我们学校那是绝对的学渣,只能自己组圈子。但即便是他们的考分,放到普通校也是中上等。没别的原因,就是学习氛围和教学的难度。当时老师明着说,咱们学校教的是100分的题,目的是所有人考上重点高中。而普通校最多教80分的,因为要照顾大多数人,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有学校上就行。那当时就有同学问了,市重点教的是什么难度?老师答曰:他们教的是120分的,你们要想学,自己去补课。

其实到现在也是这种情况,之所以说牛中的孩子们很多都不补课了,那是因为学校教的已经是高级知识,上外边补的也差不多。而渣中呢,大多数孩子是听不懂难题的,老师也就干脆不讲,毕竟班级要照顾大多数人。

那天资好或爱学习的孩子就吃亏了,不得不课外去补习。可就是这样,都未必拼得过牛中的,因为已经比人家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6、至于补课什么的那就见仁见智了,不能多说。

前些天我发了篇小文章,说补课的。有人留言怼我:你父母那个年代补过课吗?

我只能回复,补过,我爹妈都补过,而且我老爹补课是在50年代,刚解放的时候。当时他想考四中,觉得心里没底,所以求着补习班去上课。那个补习班谁办的?大名鼎鼎的乐松生,同仁堂乐家的掌门人,公私合营后当过北京副市长的。

当年这个补习班只面对商界富家子弟,没多少学生,目标就是考四中。而我家当时已经败落,是没资格加入的。我老爹求着他的同学,大观楼的少东家引见,这才被勉强接纳。寒门子弟,在当时想努力都难得机会。

补课费多少?今天听起来不多,仅仅价值600斤小米而已。可在当年,那是普通人一年多的口粮。为了这补课费,是我奶奶卖掉了私藏多年的29块银元才换来的。这银元是什么价值?伟人当时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才8块一个月,鲁迅雇个老妈子才给两块钱,骆驼祥子省吃俭用三年才攒了100块钱买辆洋车。袁大头是硬通货,29块钱什么时候都相当于普通人几个月的工资。如果不是为了考学,老太太根本舍不得拿出来,还留着压箱底儿保命呢。

多说一句,我并不是说应该补课,更不鼓励补课,只是说这种形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以民国北洋时期为例,普通小学学费两块大洋,但暑假补习班8块,中学15块。前几年看某位老教授的写的回忆录,他小时候就想考上天津南开。小升初时花了20块大洋补课,结果没考上,只能又花钱弄了个旁听生。高中再次花了50块银元补课,还是没考上,依旧是旁听。直到大学才终于考上,每年学费+杂费生活费200大洋,上一年大学的费用骆驼祥子要攒六年。

(注:南开是私立,收费高,当时北大清华等公立大学学费40-60,迁都后降为20多,算上生活费每年100多大洋。教会大学更贵,比如北京的辅仁大学(1952与北师大合并),每年学费160,加上各种费用一年要400大洋,被戏称为“富人大学”。同时期燕京大学最贵,学费每年200,中产以上家庭才读得起。)

这说的还是民国,花钱已经能够学到高等知识了。而如果在明清,那如果家世不深或天资不够,想进入高等学府连门儿都没有。想想主持朝政的“东林党”吧,那就都是校友群,基本都是江南精英子弟,寒门子弟要想加入,难上加难。宋朝之前就甭说了,知识被门阀垄断,秦汉之前更是被世袭贵族垄断。就算有孔子的“有教无类”,那也得拿得出十条肉干(束脩)来人家才教。平民子弟,没资格读书。(注:束脩,50斤猪肉,约等于战国时期普通百姓一年的家庭收入。)

所以珍惜现在吧,寒门子弟已经能够相对容易的得到优质教育,这是中华文明亘古未有的文化盛世。别总幻想穿越,也甭怀念过去的时光,寒门家庭接受教育都比现在困难的多。

五、

不多写了,在我看来,学区房是个工具,或者是手段,而并不是目的所有辅助学习的最终目标都是学到知识,考上好大学,培养安身立命的能力。别太强调其中的某一项工具,那只不过是个过程。

有个瑞士奶酪效应,指的是每片奶酪上都有洞,光线都能透过。只有把一片片的奶酪叠起来,才能完全阻断光线,堵住所有的漏洞。


教育就是这种情况,单独指望任何一个工具是肯定不够的,就算是天纵奇才,如果没有家庭和学校的培养,照样成为“伤仲永”。而普通孩子如果没有太高的天分,那更得每一项都努力,这都未必能怎样。


教育是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任何时代想成材都非常难。学区房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工具,别看的太重,其他方面仍需努力。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