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回了趟莆田东海镇乡下的老家,路过一家从记事起就在的无名杂货店,是一对年近60的老夫妻开的。小时候家里但凡少点什么东西,妈妈就会让我去这里买。神奇的是,小小的一家店,什么都能买到。然而最让我好奇的还是小时候放学路过这里的时候,院子里经常传出的机器轰鸣声到底是什么?每次从门外只能隐约看见里面粉末满天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回来实地去探访了一番,才知道里面藏着上了“年纪”的老东西。有制作豆浆的、磨制五谷的、制作地瓜淀粉等等的机器。据老板介绍,这些机器是1984年就被他们买回来了,一直沿用到现在有37年了,陪伴了他们大半辈子的时光。作为村里第一家拥有如此“先进”机器的杂货铺,从买回来的第一天到现在一直都很“抢手”,现在整个村乃至隔壁村的人都已经习惯带着需要加工的食材前来。从以前食材一斤一两毛的加工费到现在已经翻了好几倍。

家禽吃饭的“家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门第一个看到长得像漏斗的这个是日常用来磨制玉米、五谷杂粮的机器,磨成碎渣后的五谷大多是被用于制成村里家禽喂养的糠。老板开玩笑的说:“整个村的牲口都靠它吃饭呢”

大米制造机

第二个机器是大米制造机,由于水稻晒干后可以长久保存。因此,这个机子是一年四季运作频率最高的一个,几乎是全年无休的一个状态。在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屯着夏季收成的水稻,几乎不会花钱去买米,等家中的米差不多吃完了,就会拿出储备的水稻到这里用这个机器去除空壳制成大米。

要说最忙的一个高峰期,应该是每年夏季水稻丰收的时候,大家都会趁着这个时候准备点新鲜的大米,顺便以此来判断今年的收成质量如何。不过,老板说这个机器的使用频率已经降低了很多,现在老一辈不怎么种田,年轻人就更别指望了,可能再过个几年就要淘汰了。

地瓜粉碎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在庭院的这个看着“年纪”很大了的机器,是村里人每年制作地瓜粉用的。根据老板介绍地瓜粉的具体做法是:先将地瓜搅碎成渣用水清洗,纱布过滤掉残渣硬物,过滤出来的水放置沉淀10个小时左右,形成沉淀物,这些沉淀物通常暴晒一周后就可以制成炝肉必备的地瓜粉了。农历十月份左右是制作地瓜粉的高峰期,每一百斤地瓜可以做成13斤左右的地瓜淀粉,按地瓜的重量来收费,一斤价格是5毛。通常村民一次性会准备五百斤起步的地瓜前来加工制作,忙起来的时候机器一天要从早到晚运作十几个小时。

老式称重器

介绍到最后,老板还给我介绍一个有历史的秤,上面布满粉尘,有三个重量不同的秤砣。她说这个秤存在的时间比这些机器存在的更久,见证了这个杂货店的发展,每一袋经过加工的物料都会在这边称重,更甚有时候村里谁家卖猪崽,也都会过来借用这个秤。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里的孩子也有买更便捷精准的电子秤,换来换去,最后发现这个还是最好,用的最舒心。

时光流逝,曾几何时,这些老物件记录着长辈们的生活,斑驳的印记也记录着那个时代,真切的见证了一个年代的痕迹,成为特定符号。多年后,不知道大家都还能否记得这些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