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已经71岁高龄的李爱珍,入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入选该院院士的女科学家。

也正是因为这次评选,使得一向默默无闻的李爱珍走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么多年,李爱珍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我国在半导体领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恰恰令人感到唏嘘的是,在这次入选之前,李爱珍曾经先后四次申请了我国的中科院院士,但因为各种原因均被拒绝了。

但李爱珍并未因为落选而有任何的不满,更是没有因为入选美国院士萌生丝毫的骄傲之情。

在此后,更是心无旁骛地为祖国做着贡献。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李爱珍一直未入选国内院士?李爱珍的现状如何?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正题开始之前,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内容,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01四次落选,过眼云烟

国内的科学人士对于中科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向往,这其中也包括李爱珍。

李爱珍分别参加了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国内科学院院士评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这中间有着很多因素,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年龄,按照中科院的,年龄超过60岁的科学家如果要参与评选院士,需要六位以上的院士进行推荐

李爱珍因为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上,对于人际关系不善经营,再加上,李爱珍一直以心直口快著称。

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也只有四位院士愿意推荐李爱珍,自然,李爱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活动中也就落选了。

对于李爱珍的落选,国内的媒体大众纷纷为其感到义愤填膺,但是李爱珍自己表现得却是十分的云淡风轻。

在被问及努力了多年,最终却没有被评选上是否难过的时候,李爱珍说道:“我只记得国家给了我什么,从不会记得国家没给我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不曾想,在不久之后,已经71岁的李爱珍却收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通知,告知其入选了外籍院士

这完全是李爱珍意料之外的事情,甚至都不是李爱珍亲自申请的,在此之前,李爱珍也只与美国科学院仅有过一次接触,向他们提供了论文代表的目录。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评选也是需要由院士进行推荐,并且由推荐人准备材料,该评选的流程也是十分的复杂,甚至推荐的名单还要在全体院士大会上进行公布。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爱珍却入选了,甚至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李爱珍都不清楚自己的推荐人是谁。

之后,美国更是向李爱珍发出了邀请,希望她可以留在美国,并且提出了更加优渥的条件。

但是,李爱珍却明确地表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是祖国培养了自己,在今后也会继续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而除了中国,她哪也不会去。

02勤勤恳恳,学有所成

而美国向李爱珍抛出的橄榄枝,也从侧面证明了李爱珍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优异成就,这都是和李爱珍一路以来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36年,李爱珍出生在福建的一户人家,父母都是华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家庭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

上学更是成为了大部分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但因为李爱珍的父母有着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思想较为开明,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因此,便想方设法地让李爱珍接受了教育,李爱珍也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从小便刻苦努力学习,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勤奋的李爱珍在学校里,一直以来都是名列前茅,并且在1954年,顺利地考入了复旦大学化学系

虽然李爱珍的父母是华侨,但是血液内流淌的仍然是中国人的血液,对中国仍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此外,也是经常教导李爱珍,在将来学有所成之后,要时刻记得回报养育自己的祖国。

李爱珍也是一直将父母的谆谆教导记在了心里。在李爱珍考入大学的时候,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对科学研究人才的需求更是如饥似渴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爱珍自知作为顶尖学府的学子,身上肩负了一定的使命,因此,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李爱珍卯足了劲学习。

顺利毕业之后,李爱珍在学校的安排下来到了位于上海的冶金所实习,这一待就是22年的时光。

李爱珍在这里,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实习生,到助理研究员,最后到副研究员,一路成长,一路兢兢业业,从未有过任何的懈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潜心研究,为国效力

本以为一生都要在这里度过的李爱珍,在1980年遇到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

那个时候,恰逢有一个公派出国的机会,这样的大好机会在当时可以说是竞争激烈,不善言辞的李爱珍更是没抱有任何的期待。

再加上,李爱珍的父母是华侨,这在很多人眼中都成为了不确定因素,很多人不免担心,如果将出国留学的机会分配给李爱珍。

那么在学成之后,李爱珍是否就此留下了国外,白白浪费了这样一个珍贵的名额。

但是李爱珍的努力和优秀,老师和领导都是看在眼里的。

对于李爱珍平日里的为人,更是再清楚不过,于是,李爱珍的导师,力排众议将这个珍贵的名额给了李爱珍。

受宠若惊的李爱珍,自然对于这次留学的机会百倍珍惜,同时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来到国外之后,李爱珍将自己对于异国他乡的好奇心埋藏在了心底。

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李爱珍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期间学习的是电子工程系,研究的是分子束外延等前沿学科技术

这对当时的行业来说无异于是一场革命,其衍生品在国防、医疗等众多的领域都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期间,李爱珍更是不分昼夜,两年的学习结束之后,学有所成的李爱珍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国内,用行动回应了那些流言蜚语。

虽说,在国外分子束外延技术行业发展前景更为宽广,因为美国实行的封锁政策,在国内,该技术几乎才刚刚处在起步阶段。

即便是这样,李爱珍也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建造属于自己国家的设备,1982年,李爱珍回国之后,与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厂进行了合作。

在经过了三年的努力研究之后,终于在1984年召开的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上,李爱珍将自己几年来的研制成果作了详细报道,使得国外人士为之震惊。

1989年,李爱珍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半导体设备标志着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也彻底地打破了美国在该行业对我国的封锁,之后,李爱珍更是有先见之明地将目光放在了量子级激光器的研究上。

国外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这一思想,反观国内,仍处在十分落后的阶段,为此,在1995年,李爱珍带领团队在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开始了研究。

并且经过不断努力,在1998年取得了进展,使得我国挤入了掌握高难度激光器研制技术的国家行列。

此外,李爱珍团队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该行业翘楚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认可,表示这在国际上是极少数实验室才可以研究出来的成果。

此后,李爱珍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会向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大会上报两次我国科研方面的进展。

该会议是国际上在该领域最为顶尖的会议,并且每年会议的举办也会选择在该领域取得较高成就的国家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2005年,李爱珍以亚洲唯一委员的身份申请将会议举行地址设在中国,这项提议很快便得到了认可。

至于,李爱珍为何执意要在中国举办这样一次会议,她表示,早在当年出国留学的时候,因为父母的政治因素,很多人都反对将留学的名额分给自己。

是李爱珍的老师,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很大的风险,为自己争取到了那次留学的机会。

而李爱珍的老师,在生前也是反复念叨希望该会议可以在中国举行一次,而李爱珍正是为了完成老师的夙愿,以示自己内心多年来的感激之情

而在李爱珍当选为美国外籍院士之后,李爱珍先是对他们的认可表示了感谢,紧接着说道:

“我之所以能够当上外籍院士,是因为祖国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平台,研究经费、研究环境等等,也都是国家给予了支持,如果没有祖国,我李爱珍也不会有今天。”

04坚持不懈,发光发热

事后,在被问到会不会觉得虽然得到了美国外籍院士的身份,但是多次国内评选都遭到了中科院的拒绝,显得有些太过讽刺?

李爱珍却表示,她并不这么认为。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名分而已,而自己能够得到美国科学院的认可,只不过是又为自己的国家提高了国际形象而已

院士这些仅仅只是一个代名词,而自己多次申请国家的院士,更多的也只是出于想为自己所研究的方向申请到更多的研究支持而已。

这就是一位热爱科研的科学家的真正的态度,始终将科研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始终谨记在个人的背后,始终有国家保驾护航,时刻将感恩之情放在心底。

如今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李爱珍仍然坚持在实验室继续工作,争取利用自己所剩不多的时间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

李爱珍一生中几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将毕生精力都放在了学术研究中,并且始终坚持低调做人,默默地守护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也许,一次偶然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让她受到了大众的关注,让很多不熟悉李爱珍的人纷纷为其多次落选而打抱不平。

但是真正了解李爱珍的人明白,这些对于李爱珍而言,更多的只是过眼云烟,李爱珍并未放在心上。

因为这些从来不是李爱珍坚持的目的,李爱珍的这一精神在如今的社会也许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当下,有太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名分和职称去努力,甚至不择手段,有的时候,已然都忘记了努力本身的意义。

正所谓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有太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努力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无形的回报,只是一味地注重物质的回馈,使得努力丧失了本来的精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