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尿酸处于正常水平,痛风却发作?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通常定义当血清尿酸水平>420 μmol/L(约7 mg/dl)时,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是指因血尿酸过高而形成尿酸盐沉积在关节、组织中造成多种损害的一组疾病。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痛风发作时,尿酸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呢?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重要基础,痛风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必然有某一阶段出现过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的阶段未必刚好出现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回顾性分析发现81%血尿酸正常的新诊断痛风患者在1个月左右尿酸均会升高

可能的原因如下:

  •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血液中的尿酸形成了尿酸盐,沉积在关节上,藏了起来,血液测得的尿酸并不是机体内真正的尿酸值。

  • 在痛风急性发作,机体有自身的调节机制,肾脏会反馈性的增加尿酸排泄,那么此时测得的血尿酸值也非真实的尿酸水平。

  •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间,患者会停止一些引起尿酸升高的因素,如饮酒、大鱼大肉等,此时测得的尿酸也会正常[1]。

2

仅尿酸高,并未痛风,需要降尿酸治疗吗?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仅带来痛风,还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单纯的高尿酸血症无痛风发作患者,往往需要评估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再决定何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图1),最终目标是将尿酸水平控制在360 umol/L以下。

对于痛风患者又分为2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既往未应用降尿酸药物的病人,此时需要在急性期控制后,起始降尿酸治疗; 而对既往已经开始降尿酸治疗的患者,急性期无需停止降尿酸治疗。 此外,具有Ⅱ期以上慢性肾脏病、既往有尿路结石的患者均是降尿酸药物的用药指征。痛风患者的降尿酸目标也是将血清尿酸水平控制在360 umol/L以下,但血清尿酸水平控制在300 umol/L以下更有利于控制痛风的症状和体征[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高尿酸血症诊疗流程(图片来源:”代谢网“公众号)

3

改善生活方式能降尿酸吗?

能,改善生活方式是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治疗的核心。对于早期发现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单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进行干预,此外,从高尿酸血症的诊疗路径也能看到,生活方式干预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调节饮食、加强锻炼以及控制体重等,饮食上传统的低嘌呤饮食观念需要更新, 不能单纯以嘌呤含量来界定食物的选择,目前强调每日嘌呤摄入量控制在200 mg以下;同时限制饮酒,推荐每日饮水量在2 L以上,避免饮用含果糖饮料或含糖软饮料、果汁和浓汤,可以饮用水、茶或不加糖的咖啡 [1]。

避免摄入:动物内脏甲壳类,浓肉汤和肉汁,酒(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痛风石患者)。

限制摄入:红肉,鱼,含果糖和蔗糖的食品,酒(每日酒精总量男性<28 g,女性<14g)

鼓励摄入:脱脂或低脂奶制品(每日300 ml),鸡蛋(每日1个),新鲜蔬菜(每日500 g),低圣堂指数谷物(粗粮、豆类),饮水每日>2 L(包括茶和咖啡)。

关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运动,海内外研究表明,低强度有氧运动可降低痛风发病率,而中高强度运动可能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水平上升,反而增加痛风的发病率[3]。

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运动需遵循如下原则:建议高尿酸血症患者规律运动,而痛风患者的运动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步过渡至中等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在痛风急性期则以休息为主;运动次数以每周4~5次为宜,每次0.5~1h,可采取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应适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对有心血管、肺部基础疾病者,应适度降低运动强度和缩短运动时间[3]。

4

尿酸高一定会引发痛风吗?

不一定。

痛风是指因血尿酸过高,形成尿酸盐沉积在关节、组织中造成多种损害的一组疾病,异质性较强,严重者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最终可能危及生命。痛风发作的前提是尿酸盐的形成,体温37 ℃时,血清中单钠尿酸盐(MSU)的饱和溶解度为404.5 μmol/L(6.8 mg/dl), 通常定义当血清尿酸水平>420 μmol/L(约7 mg/dl)时,为高尿酸血症 。

因此,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重要基础,痛风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必在某一阶段有高尿酸血症,但尿酸升高未必都会带来痛风的发作。

通常情况下,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临床病程经典分期往往分为4个阶段:①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③间歇期;④慢性痛风石及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从这个分期可以看到,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初期是无症状的,在未形成尿酸盐时及早进行干预是可以避免痛风发作[1]。

题图来源:123RF

参考文献

[1]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2]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9

[3] 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实践指南2019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