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初,突然从江西苏区传来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粉碎了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军事“围剿”的胜利消息。

而身处其中的鲁迅,喜出望外,兴奋地对前来议事的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冯雪峰说:“国民党在报上一天天喊这喊那,这下看他们还说啥!”

图丨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后,他转而问在场的茅盾:“毛泽东你们认识吗?”

茅盾回答说:“五卅运动前就认识了,在广州时他还是我的顶头上司。”随后就将自己在大革命时期与毛泽东共事的情况,向鲁迅作了介绍。

鲁迅对毛主席之间那种奇妙的情感,他人是无法体会的。

1932年10月的一天,当毛主席得知冯雪峰是从鲁迅身边来的时,破例主动找他攀谈。

他向冯详细地了解了苦斗在白区上海的鲁迅的思想、工作、生活、健康状况,以及党内外、国内外对鲁迅的评价等。

他们二人经常在一起交流,除了交换对教条主义的看法, 就是谈鲁迅。

毛到冯住处,风趣地说:“今晚约法三章:一不谈红米南瓜;二不说地主恶霸;我们不谈别的,只谈鲁迅。”

他遗憾地对冯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

冯雪峰将鲁迅不想离开上海,谢绝到苏联去,认为在岗位上,总能打它一枪两枪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告诉毛。

图丨鲁迅与冯雪峰的家庭合影

毛泽东听后深受感动,说,这才是真实的鲁迅!一个人遇到紧要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坚决将艰巨的任务承担起来,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最可贵的性格。

我们民族几千年多次濒临死亡,终于能够维系不堕,就因为人民有这样的性格,在鲁迅身上集中地体现出来。

这样的性格,在毛主席自己身上也集中地体现了出来。1918年中国的知识界、青年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形成高潮时,北京大学的杨昌济教授,从北京给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写信,谈如何到西方勤工俭学以拯救中国。

毛创建的新民学会首先响应,他本人南北奔走,筹措款项,准备成行。

但他送走了赴法的同志,自己却决定不去法国了。这除了在经济上和学习法语方面的困难外,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我认为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不多,我呆在中国或许更有用。”

他对一位同学说:“革命不可能推迟到你们从海外归来。”曾经有过相似的考虑,使毛很能体察并能深刻确切地评价鲁迅的言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次,冯雪峰说到他们曾出题目请鲁迅做文章。毛泽东听了便以疑虑的口吻说:“你们给鲁迅先生出题目?不出题目是不是更好一些?”

鲁迅确实不习惯也不喜欢命题作文。他曾说过:“命题作文,实在苦不过”;“命题作文,我最不擅长”,认为这是做八股的办法。

但当时毛泽东是怎么知道的呢?他和鲁迅的心早就相通了。

毛泽东对鲁迅早就敬佩了,他曾对鲁迅的某些作品进行过认真地研读,对《阿Q正传》的兴趣更浓,跟冯雪峰谈了他的见解,还特别提到,他很想重读一遍,可惜当地找不到。

冯雪峰也向毛主席讲述了鲁迅在看过毛泽东的诗词后,常常大加赞赏,认为很有“山大王”的气概。毛主席听后,开怀大笑。

毛泽东就是这样,从与鲁迅共同生活和战斗过的青年战友冯雪峰嘴里,更多地了解鲁迅,了解我党与鲁迅的关系。

鲁迅有关毛主席诗词中有“山大王”豪气的评价,这是他对毛主席诗词慧眼独到的认知和理解,颇为深刻。

1936年4月,冯雪峰奉中共中央使命来到上海后,经常和鲁迅畅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谈中国共产党,谈毛泽东。

图丨毛主席

他们有时会一起交流毛主席的诗词,鲁迅总能从中窥出其中内蕴的“山大王”气概,确实体现出鲁迅独到的眼力。

从这些独具慧眼中,透露出他们之间思想方法的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说,鲁迅能从民间流传的毛泽东的一二首诗词中品味出其中的“山大王”气概,是独具慧眼的,与毛主席相通的一个范例。

那么,毛主席对鲁迅诗词的情有独钟,一辈子的研读,以及向中外人士的广为持续的推介,则更能说明两位巨人之间的神交达到了相契于心的程度。

1996年,在鲁迅逝世六十周年、毛主席逝世二十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首次向中外读者公开了以往不曾公开发表过的毛主席的十首诗词。

其中,毛主席作于196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八十周年而作的《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毛泽东写道: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图丨毛主席与鲁迅的三弟周建人

这是“七绝二首”之第一首。

诗中所云“小诗”,是指鲁迅作于1931年春时的著名诗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一首诗,是毛主席时隔30年后,撷取三十年代国统区文化战线上国民党蒋介石反动势力这一血雨腥风的殊死斗争为历史背景,对鲁迅诗作中的战斗精神及其深刻寓意的赞颂。

诗中的“龙华喋血”,是指五位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于1931年1月17日遭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杀害的历史惨案。

毛主席在诗中高度赞誉鲁迅的博大胆识,而且褒扬其精神,以及诗品之坚如磐石,似电光火闪,雷霆万钧。

毫无疑问,毛主席是懂鲁迅的,而且是真正懂鲁迅的。

正因为他从根本上读懂了鲁迅,所以,毛主席1961年在为鲁迅诞辰八十周年作诗时,真切地回顾了三十年代与国民党反动当局之间展开的那段“刀光剑影任翔旋”的斗争史。

图丨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的鲁迅,不仅推动了国统区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文化革命的深入开展,还强有力地配合了共产党和红军在湘赣闽、鄂豫皖农村根据地对蒋介石军事“围剿”的斗争。

因此,作为同一年代顽强、英勇地反击国民党军事“围剿”的主要领导人,毛主席的感受是十分深刻的,对鲁迅的诗作自然也能共鸣,因此赞赏有加。

毛主席“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的第二首诗是: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如果说,毛主席的第一首诗是重在颂扬鲁迅作为30年代文化革命旗手的形象。

那么,第二首诗,则是从精神文化的渊源上追寻鲁迅与其故乡的先贤名人陆游、秋瑾的一脉相承,以此烘托出鲁迅诗中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基调,以及浓郁的审美意韵。

从毛主席的《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的诗作中,可以再次见证毛泽东关于“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的话,是发自其内心肺腑的表白。

毛泽东终生爱读鲁迅的著作,特别是对其诗作的熟谙和理解,堪称一绝。

图丨鲁迅

在1938年由上海复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七卷中收入的鲁迅新旧体诗歌,毛泽东无一不用心读过,并深研之。

1959 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收有鲁迅诗作的《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单行本。

在读的过程中,毛主席在其中许多诗篇的题目旁,画下了已阅的圆圈。

1959 年3月,文物出版社刻印了一册线装本的《鲁迅诗集》,该诗集共收诗篇47题54首。

这本线装本的《鲁迅诗集》的作品,毛主席全部读过,有的还反复读过多遍,其中的不少诗篇,毛主席都能背诵下来。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所作的诗词中,有几首的寓意,或取自于鲁迅原诗作,或改自于鲁迅当年诗作。

作于1958年7月1日《七律二首·送瘟神》之第一首,就与鲁迅1934年5月30日“午后为新居格君书一幅云:‘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戌年初夏偶作》颇有相似之处。

图丨毛主席

毛主席一生极爱读鲁迅的书,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他几乎是读了一辈子鲁迅的著作。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马背上、在窑洞里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在紧张的出国访问期间,还是在全国各地视察工作,开会间隙,乃至在晚年病重、病危的日子里,他都常常读鲁迅著作。

毛主席真正开始有意识地搜寻和阅读鲁迅的著作,是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后,亦即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迁往延安后。

设在延安的陕西省第四中学,有一个相对不错的图书馆,这是延安城里唯一可以称得上图书馆的地方。

闻讯而来的毛主席,在那里翻阅书籍时,突然发现有一批鲁迅著作的选本。喜出望外的毛主席立马借走了三本回去仔细阅读。

几天后看完,他即让秘书退回,另外借了几本。到了第三次,他干脆让秘书把那里所有的鲁迅著作选本和单行本全都借了回来,供自己反复阅读。

图丨《鲁迅全集》

《鲁迅全集》一经出版,毛主席就收到了。在收到这套《鲁迅全集》后,分外珍惜与爱护,一直把它放在案头,一有空闲就阅读,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后来,新华社曾经发表过一张毛主席在延安枣园窑洞里办公的照片,办公桌右上角放着的三本书,就是《鲁迅全集》中的三卷。

这是毛主席爱读鲁迅著作的真实的历史瞬间。这套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后来被毛主席完整无缺地从延安带到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带进了紫禁城。

1971 年,毛主席在一场大病之后,看书时即使借用放大镜也日趋感到吃力。

身边的工作人员见了之后,很为毛主席的眼睛担忧,而毛主席又离不开他读了近四十年的鲁迅著作,于是建议将鲁迅著作印成大字本,供他阅读。

但毛泽东却予以拒绝。他告诫说:国家目前还很困难,印大字本又要花不少钱。后来,有关方面经反复研究,认为印大字有好处:

其一:能使年事已高的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阅读起来方便。

其二:可以馈赠到访的外宾。

其三:则是便于长久地保存著作。

鲁迅

图丨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1972年将五十年代中叶出版的十卷本《鲁迅全集》排印成一定数量的大字线装本。

为了赶时间,这套大字线装本由北京、上海两地同时排印。因全书的印刷工作量大,无法一下子印刷出来。

于是出版社采取每印制好一卷,就先行送给毛主席一卷,而当时出版社并没有按照原来全集的顺序印、送,往往是哪卷印好装订好就送哪卷。

由于印的是线装本,字又大,毛主席阅读起来十分方便。常常这卷读完了,而下一卷出版社还没有送来。

就这样,先后延续了好几个月,全书才印装完毕。待到毛主席收到全套线装本的大字本《鲁迅全集》时,他差不多又精心地读了一遍。

按照阅读习惯,在这套线装大字本好多册的封面上,毛主席画了一些红圈圈,在书中不少处画了一些红线条。

在一些封面上,毛主席亲笔写下了“1975.8再阅”的字样。

在《三闲集》和《南腔北调集》两册的封面上,还画上两个红圈圈,这说明毛主席于晚年至少读过两遍。

图丨《三闲集》

在第五卷第五分册的封面上,还留有毛主席亲笔写下的“吃烂苹果19758”的字迹。

而在这一年的8月,毛主席已经重病缠身,白内障手术结束后,他仅有一目能看清东西。

在手术前的一段时间里,他两眼都不能看东西。经常让工作人员为他念鲁迅的杂文。每当听到鲁迅的深刻评论和笔锋触及犀利之处,他总会赞不绝口地加以附和。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已是近80岁高龄的老人了,精力、体力、视力远不如以往了,就在这种情形下,毛主席阅读鲁迅著作的劲头却一如既往。

1972 年9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选的《鲁迅手稿选集三编》线装本,全本收有鲁迅手稿计29篇,且都是从尚未刊印的鲁迅手稿中精选出来,手稿又都是书写在极为精美的印有“语丝”的信笺上。

图丨《鲁迅手稿选集三编》

鲁迅用毛笔书写的竖行书体,字迹清晰,运笔流畅且飘逸自如,毛主席得到后自是喜出望外,常常不分昼夜,一有空就翻阅,同时精心欣赏鲁迅的墨迹。

有时,他一边读手稿影印集,还一边时不时地用铅笔在手稿上圈圈画画。

手稿选集中有的字写得太小,毛泽东就拿起放大镜,一页一页,一行一行地住下看......

毛主席读鲁迅著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其思想完全沉浸在了鲁迅文中所写的事情和道理之中。

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回忆:从1975年的5月起,到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在这主席生命的最后一年多的日子里,主席的主要读物就是大字版本的《鲁迅全集》。

毛主席对鲁迅著作中作品的稔熟程度,脱口而出其中的内容、典故,恐怕连当今的一些鲁迅研究专家也难以与之匹敌。

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曾无数次表示希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早日建立,也渴望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能够催生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图丨鲁迅葬礼

但是,在这一切到来之前,他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鲁迅与世长辞了。

在鲁迅去世后,毛主席曾无数次强调一定要保护好鲁迅藏书、遗物,不要遭到破坏。

但是1969年3月初,毛主席突然收到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的来信,说原藏在鲁迅博物馆的鲁迅书信手稿不见了。毛主席当即要周总理马上查找,必须一查到底。

毛主席对这件事十分上心,对于他来说,学鲁迅,论鲁迅,可以说是贯穿了自己的后半生。对于自己心中的“圣人”老师,他是无比崇敬的。

受到毛主席的指示后,周总理、陈伯达将这件事交给了杨成武。杨成武自然知道这件事的严峻程度,他立刻打电话给傅崇碧,还找到了《红旗》杂志历史组编辑组组长,一起对整件事展开调查。

这些天,毛主席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将工作人员叫到身边,督促询问该事件调查进展到哪一步了。

图丨鲁迅与许广平

毛主席晚年的护士孟锦云后来回忆道:那段时间主席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翻阅鲁迅著作,读着读着就放下手中的书,好像在想什么,一脸的惆怅.......

最终,在经过一番严密深入的调查下,这件事的原委终于水落石出,毛主席在得知结果后,长吁了一口气,好像身上卸下了一个巨大的重担一样。

毛主席与鲁迅,两位伟大的革命家一生从未见过面,但是他们对于彼此的感情,着实令人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