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从这句朝代的顺口溜中,我们能清楚的知道,三国争霸的后面,是东晋、西晋两朝,但我们也知道,三国的最后,是只有魏国存留,那又是怎么从三国变成两晋的呢?史书上短短的几句话,在其背后多是不见烟火的残酷斗争和刀光剑影的政变。

公元249年,司马懿悍然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曹爽后,为免除后患,又将曹氏七千多人诛杀殆尽,成功的将三国变成了两晋。自此结束了三国的时代,彻底拉开了晋代风流的历史年轮。

司马懿的实力固然强大,政变也不可谓不迅速,但曹魏建国多年,国力蒸蒸日上,面对这场政变,曹魏的文臣武将又在哪里,他们的后人又在哪里?面对以晋代魏的情形,怎么没有人出来阻止,是不愿还是不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才凋敝的曹魏

由曹操建立的曹魏,在三国时代无疑拥有最多的人才,最强的战力。先不提正史,仅仅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来说可谓是文臣无数,武将如雨。而且大多数人是在曹操起势前就与其共同奋斗了二三十年,对曹操的忠诚更是难以言喻。

但时光的强大,令再聪慧的文臣也会老去,再勇武的武将也会变得无力。从公元218年到公元229年,从五子良将中的乐进殒命开始,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开始一个接一个的逝去,在战争中付出了生命。

长长的名单中曹仁、夏侯惇、夏侯尚、曹休、徐晃、张辽、于禁、 曹彰、曹丕、许褚,无一不是天纵之才,就连曹操本人也在其中。

公元230年到公元239年,曹魏最后的名将张郃也在和诸葛亮的对战中殒命,与此同时,曹魏的第三代帝王曹睿也去世了。这些人的逝去,不仅代表曹魏的人才彻底凋敝,就连稳固的军队也开始无法掌控。

于是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曹魏的人才都已经凋敝的差不多了,再也没有能独当一面的人了,当时活跃在政治舞台的,多是年轻的晚辈和一些老辈长寿分子,司马懿成功熬死了所有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成了当时最具能力的人。

所以,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魏政权想要反抗的时候,居然发现无一人可用,只能引颈待戮。从此看,曹魏的文臣武将及其后人非是不愿,而是无法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黄不接的曹魏

面对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就算老一辈人才就算都逝去了,只要是年轻一辈有人能带头反抗,也不至于落得曹氏满族尽灭的悲剧,但曹魏的新生代偏偏是青黄不接,难担大任之人。这就进一步加速了高平陵政变的进行。

曹魏人才的青黄不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皇帝的多疑。曹丕登基后,就对皇族势力十分忌惮,一直明里暗里的进行打压,皇族中的许多人都因此郁郁而终,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曹植了。

曹丕开了此类先河后,在曹魏的后续几代也进一步延续了下来,甚至导致了曹魏直系以及最为亲近的夏侯系出现了人才断层,试问在这样残酷的形势下,怎么会有人才,就算有人才,又怎么敢冒头呢?

虽然曹氏直系遭到了打击,但相对的,曹氏旁系却遭到了重要,旁系中照样也不乏有杰出的人才,但不巧的是,这些人才不知为何,大多短命。而且这些人才死了,偏偏其子嗣还未长大,长大者也多未教育成才,导致帝王甚至无人可用。

同姓家族中无人可用,但又要抵御来自蜀汉诸葛亮的压力,导致曹魏帝王不得不启用外人,司马懿便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人物。

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借此机会,在与蜀汉作战的时候趁机掌握了一部分曹魏的军队,曹魏对军队的掌控力开始直线下降。

肆无忌惮的曹魏

按道理曹魏的继任人在已经发觉司马懿的势力做大的时候,应该就重要其他派系进行制衡,但曹魏的继任者不但没有运用这种方法,反而将两方都得罪的死死的。

作为曹魏继承人的曹爽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在文臣武将的帮助下不但迅速稳固了朝廷,还重新恢复了对军队的掌控,一度逼得司马懿不得不称病在家,龟缩不出。但曹爽天真的以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彻底忽视了文臣武将代表的世家大族的助力。

曹爽眼看形势转好后,便想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提升皇权威严,这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九品中正制,它让世家大族长期把控人才上升通道,寒门士子只知世家而不知朝廷。曹爽的初心是好的,但却操之过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经过曹魏多年的发展,当年跟随曹操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形成庞大的氏族体系,如果曹操时代,若曹操要对此进行打击,凭曹操的手段和手下的忠心,定能成器。

但当时的时代,曹操和与其同时代的文臣武将都已逝去,当曹魏要对氏族动手时候,反抗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于是,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没有能力的文臣武将与其家族就算有心杀贼,也是无力回天;而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和其家族则又是因为政治判断和自身利益而选择了袖手旁观。于是曹魏时代便自此草草落幕,司马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小结:

无论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开国之君总是威严更胜,文臣武将也更多,更为忠心。相比于后世之君,更为有容人之气度,当时的继承人们也多是从刀光剑影中拼杀出来的,多为文武双全,往往能支撑国家两代之盛。

当一个朝代继续发展,承平已久的国君开始专注于权力斗争,再也无容人之量,人才再无出头之日,文臣武将及其后代在此情况下大多以平庸为幸,长期下去,假的平庸也就变成真的无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