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是无穷无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人类的平均寿命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在古代的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古代,人们常常被疾病以及一些天灾人祸所影响。比如说一些沿海以及河流附近的居民,生命常常被洪涝灾害所威胁着,一旦到了雨季就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困扰。

而如果降水量太少又会导致旱灾,农民同样是颗粒无收,导致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治水绘土

蝗虫的危害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在农业并不发达的古代,一旦作物颗粒无收,导致的后果将会非常的严重。

除了这些气象方面的灾害会给耕种的百姓造成危害,还有一样平时不起眼的小生物,却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为了让农民棘手的有名的害虫。

如果不引起重视的话,也会让农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作物在收获的前夕毁于一旦。这类虫子就是田间地头非常常见的蚂蚱。

蚂蚱

但是它还有一个较为广为人知晓的名字——蝗虫。蝗灾也就是蝗虫所引起的灾变,原因之一在于蝗虫惊人的食量。

有科学研究一只成年的蝗虫平均每天要吃掉和自己身体一般体积的粮食。虽然听起来并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蝗虫一般都是群居性的。

一旦成群结队成千上万的蝗虫群居而行,暴风一样的啃食能让成片的庄稼在十几分钟之内被啃食干净,农民一年的劳作毁于一旦,还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粮食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蚂蚱也叫蝗虫

蝗虫泛滥的原因

并且蝗灾出现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地快,蝗虫的泛滥是需要几个特殊的要求的,首先蝗虫只会产卵于较为干板以及土壤裸露的地区。

只要整个土壤的裸露面积小于百分之五十,蝗虫就无法在这里产卵。也就是说假如一个环境是山清水秀的且土壤裸露较少,那么这个地区就不适宜蝗虫的生长。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越来越不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导致裸露的地皮越来越多,自然也就助长了蝗虫的嚣张气焰,适宜繁殖的环境使得蝗虫的繁殖更加肆无忌惮了。

泛滥的蝗虫

并且蝗虫和其他生物不同的是,蝗虫的卵对环境也有要求,但是蝗虫并不畏惧干旱。蝗虫很喜欢将卵产在较为坚实的土壤之中。

干旱的土壤反而有利于蝗虫的繁殖和生长发育。所以如果一个区域遭受了旱灾的话,很有可能在短期内这个区域还会遭受蝗灾的威胁。

我国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书上就包含了对于蝗灾的记载,蝗虫也并不只在我国泛滥,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时常被蝗灾所侵袭。

比如说澳大利亚以及中东地区,还有印度等地区,当地的农民都深受其害。而在中国的历史上,蝗灾也频繁地影响着农民的生活。

蝗灾来临

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整个黄土高原也是蝗灾频繁的受灾区,这也主要是由于当地土壤水分流失较多,并且裸露的地皮较多。

根据资料记载,我国由于黄河长江流域的环境特殊,千年来蝗灾频繁发作,甚至在魏晋南北朝时候频率高达两年一次。

在古代,历代君王只要一上任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影响收成的灾害,不仅会动摇民心还会造成财政上的巨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蝗虫泛滥

蝗虫“黑化”的原因

但是在古代,我国的农民在长期与蝗灾斗智斗勇的过程当中,也累积了不少的经验,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增长,我们对于蝗灾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了。

通过科学家对于蝗虫习性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蝗虫其实是随处可见的,只要是种植农作物的田间地头都有蝗虫也就是蚱蜢的身影。

但是为什么有的蝗虫会泛滥成灾,不仅成群聚集,还疯狂啃食庄稼,并且啃食完了之后还会疯狂地移动位置,成为农民眼中又恨又怕的灾害,但是有的蝗虫却相对来说“性格”比较稳定呢?

蝗虫聚集在了一起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原来蝗虫“黑化”的因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蝗虫的后腿上面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在这个部位受到某种特殊的刺激之后,蝗虫就会从较为“温顺”的性格转化成为较为“凶狠”的性格,不仅大肆地啃食农作物,并且还会用它们的咀嚼式口器破坏作物的嫩茎以及花和果实。

其实被蝗虫吃下的东西也并不会被它们完全消化掉,因为短期之内“暴饮暴食”之下,蝗虫的消化系统并不能将吃下的东西完全转化为能量。

蝗灾降临

在这种状态下,肠胃会选择只吸收吃下的食物内部的水分来供给蝗虫的日常的新陈代谢。蝗虫的危害在于其种群大爆发是周期性的。

蝗虫可以飞行并且适宜长距离的迁徙飞行,单个或者少部分蝗虫并不足以造成危害,造成危害的蝗虫基本都是群体生活的飞蝗。

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的个体转变成群体生活的群体,是飞蝗成灾的生物学基础。

蝗虫是群居性生物

蝗虫防治的措施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只要查清楚了蝗虫为什么会集体受到刺激并且暴起,不管是物理因素还是某种化学因素的主导,一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蝗虫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

并且在我国长期与蝗虫斗智斗勇的过程当中,科学家们发现从源头遏制蝗虫生长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破坏它们繁殖的环境。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了蝗虫繁殖环境之后,根据我国的地形流域的特点,针对我国比较容易泛滥成灾的蝗虫种类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破坏蝗虫的繁殖环境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研究蝗虫的科学家

并且随着治理蝗灾的概念深入人心之后,当地的居民也会积极举报某些蝗虫繁殖的“窝点”。当地政府就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采取药物防治或者是其他的方法及时遏制蝗虫的泛滥。

防治蝗灾的方式远远不止这些,有的地区还会规定只要测量到蝗虫每一平方米的个体数量密度大于了规定的正常值,便对该地区采取灭治蝗虫的措施。

比如说用微生物防治的方式,或者是采取高效低毒性的农药来进行化学防治。虽然用化学防治的方法灭蝗的效率很高,但是很容易对当地生态造成较大的影响。

人类会通过无人机撒药防治蝗虫

甚至可能伤及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本身对于蝗虫的数量有着遏制性的蝗虫天敌,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会选择进行生物防治的办法打击蝗虫。

“全军出鸡”——生物防治

在生物防治方面,我们国家有着这样一批特殊的“防蝗部队”,谁能想到这支“部队”的组成既不是手持灭虫剂的防治人员,也不是努力研究防治措施的科学家,而是我们日常常见的家畜——鸡与鸭子?

鸭子也可以防治疗蝗虫

实际上鸡,鸭子对于防治蝗灾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并且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运用生物防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最小的。

所以从19世纪开始,我们国家就开始着手在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给当地的居民免费发放鸡苗,并且提供了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给当地的农民做专业的教学。

教学的内容包括怎么训练专门选来做“战斗鸡”的鸡群听得懂作为指令的口哨声,根据专业人员估计,一只经过专业训练的鸡可以一天之内可以吃掉六十至七十只蝗虫。

吃蝗虫的鸡

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灭蝗高手,尤其是在我国的央视纪录片《牧鸡治蝗》当中对利用鸡鸭来防治蝗虫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鸡群大量啄食蝗虫的壮观场面,也被网友戏称为“全军出鸡”。

由于鸡的腿较短并且脖子不够长,所以只适合在草原等地区来防治蝗虫,但是在新疆的某些牧草较高的地方却无法发挥出完全的作用。

在这个时候人们想到了鸭子,由于鸭子脚掌较大并且脖子长,它们可以很轻易地用脚掌将正在农作物上啃食的蝗虫惊扰起来,然后灵活且敏捷地将蝗虫抓捕到自己口中。

并且据当地居民的介绍,鸭子部队的“纪律”相当的严明,在完成任务之后甚至还会排成纵队有次序地回到家中。

通过训练的鸡可以按照农民的安排吃蝗虫

结语

所以虽然我们国家从古代的时候就是时常遭受蝗灾的地区,但是随着研究人员的努力以及国家对于改善这种情况的决心:

不管是对于消灭蝗虫适应生活的环境和蝗虫繁殖的环境,还是对于防治蝗虫的一些生物措施以及化学手段的确定,都很大一部分削减了蝗虫灾害的出现频率。

这也足以看出我国对于防治蝗虫的决心,事实上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就较少出现蝗虫成灾而引起的对当地居民的巨大损失了。所以虽然现在全国各地都仍然频发蝗灾,但是少量的蝗虫入境也完全是在我们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了。

其并不会给当地生态引起较大的危害。不过要想从源头抑制蝗灾的发作,还是要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

蝗虫给农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