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席卷世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通货膨胀让大家疑惑这世界经济到底怎么了,人们开始担心这因疫情而起的物价上涨到底是个短期现象,还是将一直持续下去。

实际上,现在全世界都在迎来物价的上涨,最就是能源、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之前咱们节目中讲过,天然气、石油、铁矿石这些有代表性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都是在猛涨。不过,最吸引眼球的是西方国家严重的物价上涨。打开手机,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很多大型连锁超市,被抢空的货架,英国超市里空空如也的景象,让我们都感觉很震惊。当然,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真正应该关心的是目前的这种物价上涨,物资被抢购,到底是供需矛盾造成的暂时的现象,还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一边是西方港口外排起长龙的货轮,一边是堆积如山等待运输的集装箱。很多超市的负责人都表示,现在因为缺少大货车司机,让进货陷入了停滞。不仅是在线下超市,很多零售电商网站上,也是不断出现各种商品告罄的情况,从婴儿用品到电子产品,缺货涨价的情况比比皆是。美国研究机构做了统计,现在美国电商网站上,标注售罄的商品数量已经是疫情之前的近三倍。美国十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就是CPI同比增长了6.2%,这个涨幅创下了31年以来的新高。物资的短缺不仅出现在零售终端市场,还出现在企业经营当中,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制造业供应商交货期出现了10年来最严重的延迟。这说明,不仅是消费者买不到想买的东西,制造业工厂同样也买不到自己要用的零部件。现在的这种物价上涨,很明显,直接原因来自于物资不足和劳动力不足。受疫情的影响,全球各国的生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个高度全球化合作的世界经济里,从最终制成品到零部件,生产和消费分布在不同的国家里。越南的工厂因为防疫需要被迫停工停产,美国市场需要的婴儿用品可能就会缺货断货。马来西亚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短缺,就可能让日本的汽车厂被迫减产。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疫情让很多企业停业,众多的工人失去工作,现在复工复产了,再想把这些工人都招回来就必然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美国给全民大撒钱,很多懒散的美国工人可能就要等把这些救济金花完了才会重新出来找活儿干。物资和劳动力的短缺是造成目前这种商品缺货涨价的直接原因。

如果仅仅是这种因为疫情原因造成的物资供应短缺,那么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步得到控制,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这些供需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肯定是暂时现象,这种乱象用不了太久就会结束。比如日本的丰田公司,因为来自于东南亚国家的零部件生产停滞,造成了自己9、10月份的汽车产量同比减少了3、4成。但随着东南亚国家生产的逐渐恢复,零部件供应短缺的情况逐渐好转,丰田从11月份就开始增产,预计12月份的汽车产量将达到80万辆。然而,如果这样得到解决,那并不可怕。现在是,环顾世界近年来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我们发现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压力首先来自于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源是全球经济的驱动力,从生产到经济运行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能源价格的暴涨自然是全球物价上涨的重要根源。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不同地区都出现了能源短缺带来的价格暴涨。欧洲的天然气,亚洲的煤炭,都出现了翻倍的涨价,而且高价难求。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大放水,固然是重要的推手。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全球各主要大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之前大家用什么能源,只考虑哪个更经济划算,煤炭多的国家用煤炭,石油多的国家用石油,怎么成本低怎么来,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共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达成了普遍共识,那就是需要行动起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关键的就是能源结构调整,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等不清洁的能源。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脱碳社会的建设,但在这种情况下却出现了各种能源价格一起暴涨的怪现象。要说天然气价格暴涨,那是因为各国都在增加天然气的用量,但煤炭石油价格都在暴涨。现在原油价格已经到了80美元每桶,处于7年来新高点,煤炭价格也是翻了几倍。这种怪象的出现有着多种因素叠加的原因,新冠疫情造成的供需混乱、美国的美元大放水、各国抢购天然气造成的气荒、碳减排造成的化石能源减产等等多种因素。

这种能源价格的上涨在短期内,恐怕不是像丰田的零部件那么好解决。零部件的供应因为疫情受阻,只要生产恢复了,供需紧张很快就可以化解。但是,现在各国的能源调整已经成了大趋势,各主要国家都做出了碳减排的承诺,能源结构的调整让传统的化石能源很大程度上被判了死刑。之前,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带来能源企业的增产,这是正常的市场调节,产量一大,价格就会在未来逐渐回落。可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石油煤炭企业们都知道未来自己没前途,早晚是死,那为啥要因为眼前的价格上涨扩大产能呢?扩大产能意味着大量的长期投入,要买设备、建厂房,我产能扩大了,未来各国淘汰化石能源的速度加快了,我这些扩大的产能不就成了闲置的资产了吗?所以大多数传统能源企业都犹豫不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页岩油开采企业。同样是国际油价的暴涨,目前页岩油钻井机的开工数量就大幅度低于原油价格大涨的2014年,研究机构认为,明年美国的页岩油产量跟今年会持平,不会增加。在现在这种能源结构大变革的预期下,传统的市场价格调节已经失灵了,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原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

当然,一旦一种预期成为多数人的共识,那么价格的调节会用别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石油煤炭不增产,但是天然气会增加产能,其它的清洁能源,比如水电核电的建设会加速,长期来看,都可以起到调节供需的作用,能源价格还是能降下来,只是需要的时间更长而已,并不会构成物价上涨的长期结构性原因。这里还有另一种风险,是市场的手段无法解决的,完全可以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动力。这种风险就是政治风险。中美关系的恶化,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都将伴随着世界。美国现在已经在众多科技领域打造排斥中国的新供应链。之前咱们多次讲过华为的例子,美国对华为发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和零部件封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都在面对这种遭遇,而且让供应链摆脱中国的范围正在美国的政治操作下,越来越扩大化。比如日本媒体报道,本田汽车旗下的电子零部件制造商,已经开始把车窗开关用的马达生产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和美国,生产发动机油封的供应商也把面向美国市场供货的防震橡胶生产基地从中国搬到了泰国。这些企业之所做,一方面是因为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另一方面是担心哪一天美国对中国发起了新的制裁,这些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会被禁止使用。

中国是绝对的世界工厂,在众多的行业都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这种地位是市场的选择,这意味着中国产品性价比最高,效率最高,现在美国用政治手段强迫跨国企业不得不在中国之外另起炉灶,这显然会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如此,中国本身也是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消费能力在变得越来越强,同时中国企业在市场也在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跟中国企业配套合作的那些外国公司不得不为了中国客户另起炉灶,重新搭建一条跟美国等西方国家隔绝开的新供应链,专门为中国客户服务。本来一条供应链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一定要建两条,而且为了避开美国技术和设备,还需要重新搞一套效果一样的研发。这一切增加的成本会转移到哪儿?都会最终转嫁到产品的价格标签上。也就是说,美国的政治操纵在人为破坏本来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人为降低全球化生产的效率,从而构成全球物价上涨无法摆脱的长期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