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肝就会自然想起胆,有成语是肝胆相照,肝胆这两个器官在人体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两者都是沉默的器官,尤其是胆更加默默无闻,只有出现明显的症状才让人发现这个器官存在,还出现了问题。但其实上,跟胆有关的疾病并不少见,如何才能有个“好胆”呢?今天一次搞懂跟胆有关的几个疾病:胆结石、胆息肉、胆囊癌、胆管癌!

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5岁的刘女士右上腹经常闷痛,尤其饭后更明显,她担心是不是长了不好的东西,到医院诊断,进行了腹部超声波检查,结果发现原来是胆结石作崇,医生建议她开刀切除胆囊,她有点担心,怕切除了影响健康,结果跟邻居老王一谈起,没想到老王前一段时间因为胆息肉已经切除了胆。刘女士才知道,原来这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困扰。

谈谈跟胆囊有关的疾病,先了解一下胆囊

要了解胆囊相关疾病,得先了解这个器官。胆囊实际上就如同一个气球样的袋状器官,属于胆道的一部分,位于人体的右上腹部、肝脏的旁边。广义来说,胆道包含肝内胆管、肝外胆管以及胆囊。成年人肝脏平均每天可制造、分泌出500-750ml的胆汁,一般是通过胆管流通储存于胆囊,当食物进入肠胃后,胆囊收缩、分泌出胆汁进入肠道帮助消化。

胆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胆结石、胆息肉,最严重的就属胆囊癌、胆管癌了。整体来说这4种疾病有一定的联系性,而且不少症状相似,一般都有发烧、黄疸、腹痛表现,不容易判断,所以,一旦发现有不适症状应就医检查,以对症治疗。而高危人群应该定期接受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

胆结石,与胆汁淤积有关

胆结石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成因是胆囊没能将胆汁排除干净,而使胆汁淤积在胆囊中,时间太长,胆汁浓缩,在胆囊内形成结石。一般来说,胆结石好发于女性,尤其是怀孕次数较多的女性。另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有胆结石的家族史、60岁以上老年人、肝硬化病人、饮食太过油腻或含较高胆固醇食物、快速减肥、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太少,以及糖尿病、肥胖患者,都属于高危人群。

一旦发炎疼痛或结石太大建议切除

胆结石大多数其实并没有明显症状,8成以上的患者有胆结石却不自觉,通常是定期体检或接受腹部超声波检查时无意中发现。

一旦症状发作,通常是右上腹或上腹部钝痛,特别是在饱食之后、胆囊收缩时更易发生。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背或右肩胛骨,疼痛持续的时间约1-5小时,不会因为排便、姿势改变、服用胃药或呕吐而减轻疼痛。有时会有打嗝、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因为结石塞住胆囊出口使胆汁无法排出,因而有胆囊肿大、发烧、黄疸、灰白便、甚至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等急重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症状的胆结石应该考虑手术切除胆囊;没有症状的胆结石,只要观察即可,每年发作产生不适的几率仅1%。

以下几种情况建议切除胆囊:

1、结石大于2厘米。

2、胆囊没有功能或胆囊出现钙化,有这些现象的病人,是胆囊癌的高危人群。

3、脊椎损伤,腹部没有知觉的病人。

4、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无法分辨疾病造成的疼痛或胆囊炎症。

5、容易有手术并发症的病人,提前切除为宜:如肝硬化病人、儿童和糖尿病患者。

胆息肉,良性居多,超过1公分建议切除胆囊

胆息肉说白了,就是胆囊内长息肉,好发于肥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60岁以上、血清胆固醇水平高、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大多没有症状,除非部分脱落的组织阻塞胆管,才会造成炎症疼痛、急性胆囊炎、阻塞性黄疸和胰腺炎症等症状。

胆息肉大多数为良性,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通常小于1厘米、大多为有细柄的息肉,常见为多发性,非单一,通常不会转变成恶性肿瘤。

另外有一种属于炎性息肉,与胆结石有关,胆结石不断刺激胆囊壁,造成黏膜增生,这种类型的息肉大多小于1厘米,转变成恶性肿瘤几率低。不过若当胆囊壁反复发炎、上皮细胞不断增生,也有可能变恶性,不能大意。

一般观察,如果息肉的底部宽、没有柄,直接吸附在胆囊壁上,多数是胆囊壁细胞病变增生,较有恶性可能,且多数是一个。如果是很多小小颗(小于1厘米),有柄的,良性的几率高。

胆息肉大多没有症状,通常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和内窥镜超声波等,或胆囊切除后的病理检查发现。如果胆息肉小于1厘米,看起来不像恶性,也没有症状,可以跟踪检查就好,建议6-12个月做一次超声波检查。

至于已有症状、或息肉超过1厘米、或合并有胆结石或原发性胆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并其他恶性胆息肉的危险因素,如胆囊钙化、单一息肉、息肉底部没有细柄、有糖尿病者,或是息肉有越来越大趋势的患者,则会建议切除胆囊,避免癌变。

胆囊癌,无声无息发现多已晚期

胆囊癌的原因并不那么明确,有可能是胆结石或胆囊炎,长时间形成胆囊黏膜上皮增生癌变。早期的胆囊癌大多没有症状,很多早期发现胆囊癌的患者是开胆结石、胆囊切除时意外发现,这类患者因为能够开刀、预后较好。

目前对于胆囊癌的治疗主要是切除胆囊,但多数胆囊癌患者发现比较晚,此时癌细胞已经有了淋巴扩散,在肝或者其他脏器上也有,难以手术清除干净,许多患者更因为肿瘤过大影响了胆汁的排放,并发严重黄疸,处理上以紧急置放支架引流,减轻黄疸后,再采取化学治疗和放射线治疗,但预后一般来讲不好。

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有如下几点:

1、胆结石过大:70-90 %胆囊癌病人都合并有大于3厘米、有症状、时间长得胆结石。

2、胆囊腺瘤和胆囊腺肌增生症: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胆囊腺瘤是胆囊癌的一种癌前病变,约有1-3成的胆囊腺瘤可以演变成癌,特别多见于直径大于1.2厘米的腺瘤。

3、胆囊钙化:易伴发胆囊癌。

4、原发性胆道硬化症。

5、胆囊慢性发炎。

6、慢性感染沙门氏菌或幽门螺旋杆菌。

7、先天性胆道囊肿。

8、不正常的胆管胰管接合:这会使胰液长年倒流到胆囊,造成慢性发炎。

9、经常曝露于致癌物之中:例如多氯联苯、二噁英等致癌物,也有研究显示吸烟与胆囊癌有关。

10、肥胖。

11、高血糖。

临床上会建议,如果检查出过大的胆结石或有恶化倾向的胆息肉,或胆道先天结构异常者,防患未然,最好切除胆囊,如果又合并上述危险因素,更该积极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预先切除胆囊是不是就不会患胆囊癌?

胆囊对消化有帮助,如果不是高危人群,不建议提前切除,毕竟手术本身也有风险,且拿掉胆囊的患者有部分会腹泻、消化不良,影响生活质量,所以临床上不会随便拿掉胆囊。

胆囊切除后建议少油、少量多餐

如果有需要进行胆囊切除的患者,可能会有一些担心,怕影响生活品质,但实际上胆囊切除后的症状因人而异,胆囊最大的功能就是储存胆汁,一般来说,切胆后因胆汁缺乏胆囊的调节,初期会容易腹泻,所以饮食上要注意低油、低胆固醇、高纤维、避免含高浓度咖啡因及糖分的饮食,尽可能少量多餐。一段时间后身体调节好了,大多数人就会恢复正常,也能够健康地生活。

胆管癌,输送胆汁的通道内长肿瘤

胆管癌虽少见但却十分恶性。胆管是胆汁运送的通道,根据所在位置,又分为肝外胆管、肝门胆管与肝内胆管,因此发生于这些部位的癌症统称胆管癌,癌变的原因与胆管的反复出现炎症有关。肝内胆管癌因位置在肝脏内,初期症状不明显,肿瘤很大才有症状,预后较差;肝外胆管、肝门胆管癌则因为位置的关系,肿瘤长到1、2厘米就可能出现黄疸,较易早期发现。

胆管癌的症状包括黄疸、皮肤痒、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发烧和腹痛。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将遭受癌细胞侵犯的胆管及周围组织切除干净,再辅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但因难以早期发现,能开刀的病患不多,不能开刀的患者5年存活率大约只有大约五分之一。

以下情况者,可能是胆管癌的好发人群:

1、患容易反复造成胆道发炎的疾病,如:溃疡性肠炎、胆道结石等。其他容易造成胆管炎的疾病还有:原发性胆道硬化症、胆道囊肿、肝硬化、肝脏寄生虫等。

2、胆道与胰脏接合处异常。

3、接触二噁英、亚硝胺、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在橡胶工厂、汽车厂等工作的员工特别要注意。

4、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5、肥胖、酗酒。

6、有糖尿病的患者。

7、60岁以上的老年人。

8、有胆管癌家族史的人。

胆管癌的检查以影像学检查为主,也可以抽血检验癌胚抗原和癌抗原19-9,不过仅能供参考,准确率最多有40%左右。

胆管癌是肝癌的一种吗?

胆管癌是肝脏原发性癌症的一种。但是胆管癌与肝细胞癌(一般俗称的肝癌)不同,癌细胞不同,药物反应也不同,肝癌细胞多数经由血液循环扩散、胆管癌主要是经由淋巴系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