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美素图库

1

最近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她说孩子开始变得很叛逆。

你要他写作业,他偏不写。

要他把字写好一点,偏偏要写得一个大一个小,还有几个东倒西歪的。

感觉听不进大人的话,非常任性。

有时搞不定,就叫爸爸来管。

脾气暴躁的爸爸只要一过来,他就马上变了样。

挨了爸爸一顿训斥之后,他也不反驳,就一个人生闷气

然后拖拖拉拉地继续写着作业。

真的让人很气。

看到这位妈妈描述中的那几个词,是非常常见的。

因为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苦恼。

不禁要问:孩子到底怎么了?

2

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看。

“我想再玩一会儿,因为我的积木马上就完工了。可妈妈却叫我去做作业了。”

而且她每次都是这样叫我:“赶紧去作业了,马上去!”

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有时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你只记得玩,就不记得写作业呢?”

其实我也记得要写作业的,放学的时候,班主任交代了很多次,如果没写,老师也会处罚我,可妈妈却总是误解我,觉得我只会玩。

如果爸爸来了,有时更让人不好受。

“妈妈叫了你很多遍了,一个人一定要热爱学习,如果不学习,将来……”这是经常在我耳边念叨的道理,已经听了无数次。

我真的想跟他们大声地说:“闭上嘴巴吧!烦死我了。”

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样会伤爸爸妈妈的心,而且有可能让我自己挨更多的批评。

毕竟,我是这么地爱他们,而他们也是爱我的。

所以我选择了顺从,然后放下我的活,去做作业。

但是做作业的时候,总是会惦记我的玩具,什么时候能继续拼完。

但不管如何,我最后还是乖乖地做了。

可有时妈妈还是会说我写的字不好。

既然你这么不满意,那我干脆再写几个有意思的让她着急一下。

因为这样做挺好玩的,想让一个字怎么样就怎么样。

妈妈说我“任性”,那我就让她感受一下我的任性。

谁叫她不跟我商量,不好好听我说话呢?

当然,爸爸会站在妈妈的那边,过来指责我。

爸爸的话,有时让我很难受。

明明只是作业没写好,可他生气时会说我将来不会有出息,他为我着急,说我将来怎么办。

我可从来没想过这些,我只想赶紧去继续玩我的积木。

不过平时看不见的爸爸,这时能过来管管我,我也觉得很好,至少我感觉到爸爸的存在。

虽然他出现的时候带着怒气,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抱着我。

可我也感到满足,因为他这难得的关注。

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拼了那么多酷酷的积木玩具,我运动会得奖了,爸爸却看不到,也没有夸我,却总是严厉地指责我的问题?

难道他不爱我了?

不对,妈妈说“打你骂你,就是爱你!否则就不会管你了。”

唉!还是多爱爱我吧,虽然我怕挨骂。

3

孩子跟父母之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交流着。

有时不需要语言,仅仅一个眼神就够了。

孩子在强大的父母面前,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来适应和满足父母的期待。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肯定和笑容。

而且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够避免父母发怒和责打。

如果遇到了严苛的父母,那孩子就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小小的他,根本无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

如果孩子真的被逼的常常这样想:

“我能不能哭?”

“妈妈喜欢我这样做吗?”

“爸爸会不会又朝我吼?”

那这个孩子的心理肯定会出现问题。

因为他已经在完全地放弃真实的“自我”。

儿童心理学指出,每个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愤怒、悲伤、恐惧。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们吃饱喝足玩的好时,常常是快乐的。

但是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发怒,打得不可开交。

而且也会因为自己心爱的宠物丢失或者死亡而伤心不已。

面对黑暗的房间,会害怕的不敢挪动脚步。

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这些情感,特别是他们的负面情绪。

你能接受的程度,就决定了孩子保留“自我”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不得不承认,其实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是父母的问题。

造成孩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父母的行为和态度。

因为孩子很多的行为就是为了“应付”父母的养育方式发展而来的。

太多的孩子,会为了讨好父母,甘心隐瞒自己的想法。

还有的孩子,怕父母责备,而不敢发脾气。

所以,与其问:孩子到底怎么了?

不如反思一下,“我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给几点建议吧:

1.家庭氛围不要太压抑,而应该尽量平静轻松。

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氛围,我们不可能总是让家里欢歌笑语。

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争执而有人发脾气,有人落泪。

但要努力保持平静轻松的氛围,不要太焦虑,也不要太苛刻。

我们大部分的人,大部分的孩子,终将成为普通人,而不要总是逼着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能表达自己,而且不需要拘束。

如果孩子在家里都要带着“面具”生活,那是何等地可怕?

2.允许孩子发脾气。

这一点,其实我写过很多的文章。

在这里再次说一下,因为今天谈到的孩子的那些行为,实质上就是发脾气。

只是他们表达怒气的方式比较温和。

任性和拖延就是一种对父母的抗议。

生闷气,更是一种怒气的缓慢释放。

如果孩子变得不敢在父母面前发脾气。

他们就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发泄。

有些温和地方式未尝不可。

但也需要父母对孩子有一些情绪表达上的引导。

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哭可以哭出来。

如果有愤怒,可以说出来,或者发泄出来,不需要压抑在心底。

如果孩子在家中可以痛快地哭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愤怒,而父母能平静的接纳、反思、适时地给予安慰。

这个孩子肯定是幸福的。

3.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绘本《卡夫卡变虫记》中,小男孩卡夫卡在受到父母的漠视后,变成了一只超级大甲虫,但父母却一点都没看出来……

他不禁想“我是人还是虫子都无所谓吗?难道就没有人在乎吗?”

当我们觉得自己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往往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

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父母在说,在安排着孩子的一切。

习惯了控制,而很少去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真正的做主。

也许孩子也曾想说,可你粗暴地拒绝了。

或者因为太忙而选择性忽视了。

而孩子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他们的那些改变和听话,就只会是一时的,或者是表面的而已,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和行动。

只有当父母对孩子有了足够的理解,而自己又愿意改变时。

遇到的那些问题,才会真正改变。

(本文为鱼爸原创, 公众号转载可联系授权)